第一节 商业模式的实践与理论
“模式之争”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的重要方面,商业模式已经与产品技术、管理制度等具有同等重要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创新是新政策和经济环境下,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传统制造型企业能够通过业务模式的升级转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 企业经营中的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速率加快,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战略学家管益忻说,商业模式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情势,需要企业系统地进行战略选择和模式设计。[1]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商业模式创新”的发展思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模式创新视为“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之一”。这意味着,积极推动包含商业模式创新在内的企业创新活动,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意识和政策方略。
在商业模式创新理念的推动下,海尔很早就开始从传统制造企业,向互联网制造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如今海尔再也不是一家传统的产品制造型企业,而是一家具有互联网素质的新型时代企业。自2007年以来,长达八年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让海尔全面跨入互联网时代,在商业模式转型的强力推动下,海尔整体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而智能制造也由此不断升级,形成了从模式到体系再到技术领域的立体化“创新矩阵”。[2]正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转型,让海尔迅速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迅速适应和满足更加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同样也迅速升级自己的创新群体。企业员工的有效调整和效率的有效提高,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海尔商业模式创新的必然结果。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在经营成本上升、环境管制加强、政策红利衰减等方面的多重冲击,更面临来自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时代挑战,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型企业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对制造型企业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
作为“制造大国”,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制造业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制造业发展为综合国力提升,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改善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落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差,导致制造业产业层次不高;工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很多产品附加值相对比较低,企业也处于产业链低端;代表制造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些重大、关键装备和高端产品,主要是外国品牌的,获得大部分利润。总之,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处于中低端位置。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发达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接收国,其中84%的投资流向制造业。[3]可见,中国制造业发展在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中获益匪浅。但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纷纷推出重振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和计划。例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再兴战略”、德国的“工业4.0”等。中国也在2015年制定《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都是瞄准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将信息技术和传统工业深刻融合。
虽然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已经极大提升,但大量制造型企业当前仍普遍存在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科技落后等问题。在新的技术与政策环境下,政策规划和科技进步为广大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制造型企业在这场新的工业革命中挑战与机遇共存,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何去何从?
其中,“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为制造型企业革新现有业务模式,在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后,模式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型企业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和政策背景下,实现发展转型和经营升级的重要突破点。
三 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后,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又一关键路径;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持续成长的重要驱动力。[4]商业模式创新因其独特的重要性而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来自战略管理(如Chesbrough,2007,2010;Teece,2012;肖挺和刘华,2015)、创新管理(如Johnson和Christensen,2008;Casadesus-Masanell和Ricart,2010)、技术管理(如吴晓波等,2013;易加斌等2015;曾萍等,2015)、运营管理(如Hedman和Kalling,2003;张向国和吴应良,2005;刘颖琦等,2014),以及市场营销(如Stewart等,2000;Olson等,2005;周飞等,2015)等领域的研究者均从各自的理论视角探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议题,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
然而,虽然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大量关注和探讨,并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主要体现在:
(1)在研究内容方面,当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议题相对比较集中,研究广泛程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首先,多数研究议题聚焦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或作用机理等方面[5],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绩效结果和前置因素的研究不足。目前,高管团队异质性等因素已被证实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因素[6],缺乏其他企业家因素的探讨,对企业家在商业模式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探讨还严重不足。
其次,因主客观因素制约(如路径依赖、专有资产等),企业已有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刚性”,严重阻碍组织的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因而需要有效识别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前置因素,以推动组织创新活动开展[7]。但是,目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大多集中于概念分类、构成要素或作用机制等方面,对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层面的驱动因素探究稍显不足。
最后,在商业模式创新绩效输出研究中,为数不多的量化研究均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假设为单纯线性关系,即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财务或市场绩效具有正向直线关系。[8]但是,通过对企业实践的观察可以发现,企业革新商业模式,必然会对现有企业惯例和模式产生冲击,因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绩效影响作用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发生作用还依赖于组织内部因素的良好匹配,如战略导向、组织能力等[9],以及与外部因素的协调,如环境条件。但上述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理论认识还存在不足。
(2)在研究方法方面,当前商业模式及创新研究大多是质化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量化研究相对较少。现有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绝大多数运用概念性或描述性分析方法,或者是案例研究方法,对商业模式的内涵与价值进行了探索,但相关研究结论缺乏实证数据的检验,结论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并没有得到足够证明。[10]
(3)在研究对象方面,现有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大多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以互联网企业、新创企业或高科技业为分析对象[11],对传统企业,如制造型企业的关注不够。但是,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背景,以及“工业4.0”和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同样迫切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但基于新兴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新兴企业)类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成果,对中国制造型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缺乏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