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创意之地何在

我们可以继续思考第四个层面场所(Where),哪些地区尝试过跨媒介实验?哪些地区做得较为成功?为什么这些地方获得成功?哪些地区尚未起步?哪种社会语境适合跨媒介文化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何进行跨地域比较?各区域如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发展?中西文化场域不同,跨媒介创意也会有差异。即便是华人圈内,也因身处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等地会有变异现象出现。此外,还可以思考:在哪些专业、学科领域进行跨媒介实验?除小说、电影、绘画、摄影、建筑、戏曲、舞蹈、地图、新闻、广告、电子游戏、市场营销等,还有哪些领域可以互相打通、交融?

20世纪中叶后,港澳台地区经济飞速发展,高科技勃兴,出洋留学蔚然成风。港澳台地区文艺家满世界游历,多精通双语、多语,跨行业从职,先锋文艺因此兴起,先于内地一步,孕育出跨媒介文化创意的丰厚土壤。香港作为百年电影王国,带动了影视文学发展。3D和4D影视更是跨媒介的新典范,集视、听、动、味于一身,全方位融合数码、网络、卡通等高科技手段,着力于新思维、新产业创意,给叙事艺术带来新的冲击。港澳台地区跨媒介艺术实验,在中西文化对立与碰撞中立足,在多媒介中吸取灵感,变异转化。香港的快、台湾的慢、澳门的稳等文化因素,催生出三地跨媒介创意的特色差异。

一个人就可以撑起跨界创意的王国。香港的西西,多才多艺、创意盎然,跨越文学、电影、绘画、音乐、建筑、布偶手艺等多个领域,在不同艺术符码之间谋求交融之道,实验50多年,开拓跨媒介创意体系,创造出“西西体”系列。自1963年起,她写作绘画和电影研究专栏,此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均有新创意:1975年《我城》的“手卷影像体”;1977年《美丽大厦》的“电梯影像体”;1980年《哨鹿》和1981年《候鸟》的“比兴影像体”;1986年短篇《浮城志异》的“图文体”;1996年《飞毡》的“蝉联曲式体”;2008年《我的乔治亚》的“建筑体”;2009年《缝熊志》和2011年《猿猴志》的“缝制体”等体式。

笔者以“跨媒介”作为研究关键词,正是始于21世纪初对西西的研究,并于2009年出版论著《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23]。西西的跨媒介叙事体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一是开创跨媒介叙事和文体的多元新形态,如影像叙事小说、图文叙事小说、蝉联想象曲式。二是有利于呈现中国汉语叙事的本土性。三是有利于解构父系主流叙述,构建女性主义文学的新美学。

《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曹惠民教授2007年在《文艺报》发表评论,认为该博士学位论文富于学术的想象力与穿透力,显示出走向前沿的精进姿态;切入口小,探索力度却很大,极富新意,摒弃面面俱到的架构而独取“文体创新”一端,提出了诸如“反线性的性别叙事”“蝉联衔接的增殖法”“蝉联网结体”等自创新词,独出机杼地凸显了西西的文体创意,把研究推进到更深层面。司方维、曹惠民撰写长文《更新论述话语的可贵尝试——评凌逾著〈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发表于香港《文学评论》2011年6月号。

当然,独木难成林。跨界创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所造就的。因此,需要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由点及面,不仅考察个别香港作家的跨媒介叙事,更意在重点考察香港整体文化的跨媒介特性,谋求从作品入手加以分析。2012年,笔者的《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24]问世。黄丽兰有书评《跨越藩篱,现彼岸风景——评凌逾〈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发表于《香港文学》2013年8月号。

全面考察一个城市跨界创意的形态、成因、策略、方法、特色,于是有了2015年的论著《跨媒介香港》[25],由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该书修炼六七年而成。该书认为,香港文学、文化的创意在于跨媒介叙事,重点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香港作品,探究在电子数码网络的新媒介时代,香港文艺开创出哪些跨媒介叙事的新形态,文学叙事如何与电影叙事、文化地理、建筑空间、赛博空间、展演艺术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特点的作品,归纳其独特之处。

《跨媒介香港》,共45万字,分五章。第一部分,分析香港文学与电影改编的对倒叙事、性别建构,研究王家卫、李安、许鞍华、徐克、罗永昌等导演如何改编刘以鬯、张爱玲、李碧华、西西等作家作品,小说和电影如何共同开创对倒叙事,叙述难以叙述之事,叙述人称和性别身份建构的差异,改编的意旨得失等。

第二部分,分析香港后现代文学的空间叙事,如何从文化地理、地图建筑、味觉触觉空间中吸取灵感:董启章开创地图空间叙事学;也斯开拓味觉地理叙事学,还开创游牧中西的文化地理空间;西西搭建后现代小说的建筑空间,还实验手工触觉符号与文学符号、文化生态符号联姻的“缝制体”叙事。香港作家各自开创出小说空间叙事的新形态创意。

第三部分,研究赛博时代的新叙事,探究香港作家如何化用科技元素,活用传播媒介,创设虚拟意象,新生代作家在伊托邦时代创造出哪些新符码;董启章如何开辟出赛博时代的三重世界叙事、多向多元的互动新叙事、集邮体和电邮体式的魔法创意写作;唐睿如何开创脚注空间和时间的叙事。

第四部分,研究文学与展演艺术的跨界整合,具体分析图文互涉的对角叙事创意;对比分析港派麦兜、台派几米的跨媒介整合;比较香港、北京、台湾的后现代文学与戏剧的跨界打通,以詹瑞文、孟京辉、赖声川为例论述;分析香港乐坛的词、曲、唱、器、视五合一的新艺术形态,以林夕、黄霑、许冠杰等词曲为例论述;研究黄碧云小说与费兰明高舞的共振叙事。

第五部分,跨媒介叙事追根溯源,理论根基为后经典叙事学、符号学、媒介学,综述这三个学科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在全球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梳理已有跨媒介叙事研究;透析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生态下的香港文艺创作发展变化;归纳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总体特色,比较港派、台派和海派的叙事风格,探究港派跨媒介叙事的范式意义;透析跨媒介创意的普遍方法,预测跨媒介叙事创作和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有待拓展的研究路向。香港跨媒介叙事特色鲜明,创意十足,可资大陆学界借鉴。

《跨媒介香港》界定跨媒介叙事,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论述港派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意义,形成新的评价标准,奠定跨媒介叙事研究的理论根基。该书的书评已有若干篇:古远清《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研究》、王瑛《跨媒介叙事的风姿》、徐诗颖《跨媒介叙事研究的新突破——评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彭瑞瑶《究跨越之风,辟逾常之路》、廖靖弘《聚焦港派叙事创意,引领文学跨界新路——评凌逾新著〈跨媒介香港〉》等。[26]

到目前为止,笔者的为学兴趣、学术发展路径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研究一个人的创意世界,以西西为例,探究一个作家的跨界特质和成功经验。其后,探究一个城市的创意世界,以香港为例,探究跨界如何从个别现象发展为普遍规律。然后,考察跨界创意文化的类型和形态,由点及面,尽可能广泛地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差异和特色,探究跨界之道。如今,大陆的跨界创意蓬勃发展,大力推进创新产业的发展,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汲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创造辉煌,跨界创意的发展很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