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本书的选题基于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背景,源于对两个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即落后地区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地区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中,以基于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发展作为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切入思路,从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研究背景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整体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而且对于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中的重要目标和必经之路。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但凡各发达国家,都具有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小的特点。而对于中国而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而造成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发展中不可回避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面对我国巨大的区域间发展差距,中央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板块发展倾斜政策,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西咸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增长极培育带动发展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但现有研究形成共识认为,要从根本上促进落后区域发展,需要在外部政策层面对落后区域进行“输血”的同时,从内部营造落后区域的“造血”功能,打造落后区域的内生化发展模式,以推动落后区域跨越式发展。而形成内生化发展模式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此外,就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而言,其不仅包括区域之间横向空间层面的均衡发展,而且包括区域个体纵向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达地区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综合上述发展要求,本书的选题来自于对以下两个现实问题的分析。
第一,落后地区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落后地区某些生产要素较为富余,单位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收益率。但在现实发展中,落后地区却向发达地区大量输出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例如人口大省四川部分县市,采取劳动力输出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科技资源大省的陕西,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为落后,被学术界称为“陕西现象”[1]。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看似矛盾的现象?从落后地区发展的角度来看,直接的原因是比较优势无法转化为有效投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这个大问题又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小问题,即在区域发展中,是什么原因使区域比较优势无法转化为有效投入,进而阻碍了落后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载体是什么?如何利用载体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产业转移作为处于落后发展阶段地区迅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已经被拉美和东亚的历史经验所验证。此外,在2010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中也明确指出,“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传统的产业转移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利用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推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发达地区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达地区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经常被拿来说明这种状况的有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浙江生产多少双袜子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另一个例子是深圳生产一个芭比娃娃或一台iPhone手机能从中拿到多少美分的收益。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逐步出现生产要素趋紧、产业竞争力下降、城市生活成本激增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制约了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而且带来了诸如民工荒、春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以上问题,目前形成的共识是我国发达地区长期采取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方式,且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亟待进行产业升级和调整,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落后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发达地区应如何进行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现阶段发达地区具有哪些比较优势?应如何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推动发达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对上述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本书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比较优势为动因,以产业转移为路径,探索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转移,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具体研究中,在对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理论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移以及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从实证研究的角度,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在对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具有的比较优势与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并针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间目标的差异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研究意义
本书认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移既是帮助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推动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是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向协调化、均衡化、合理化迈进的举措,也是保持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要求。因此,本书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论证了以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为手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理。本书在对比较优势、产业转移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行为主体、作用机制以及实现机理等三个层面分析了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移,以及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内在理论机理,从而构建了基于比较优势,利用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传导机制和逻辑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提出了以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为手段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本书结合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界定,在对我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从落后地区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及发达地区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两个层面构建了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此外,基于不同参与主体的目标行为差异,提出了中央政府三个结合以及地方政府三个明确的政策建议,以保障实现路径的有效性。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