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相假:中国学术思想史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师法、家法释名

皮锡瑞关于师法、家法的落实,既然是一种不可靠的看法,难以信据,那么师法和家法究竟所指如何,它们的分别又在哪里?

今人黄开国说:师法实际上就是师说,因弟子尊奉为法式,故又名师法。[21]这种看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师法与家法皆与解释经义的经说有关,师法为泛言,与师道、师言、师说同义。

《后汉书·鲁丕传》(卷二五,第884页):鲁丕上疏谓“说经者,传先师之言,非从己出……法异者,各令自说师法,博观其义”。所谓师法,即是指“先师之言”。在汉代,老师所授经说,称之为“师法”,或是“师道”。《汉书·张禹传》(卷八一,第3347页):

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又《汉书·匡衡传》(卷八一,第3331—3332页):

匡衡对《诗》诸大义说,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

张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匡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二者同出萧望之所奏,可知“师法”、“师道”意义相同。《汉书·朱云传》(卷六七,第2912—2913页):朱云“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受《易》颇有师道”。朱云《易》学的师道,即是从博士白子友所受的师法。又《后汉书·桓荣传》(卷三七,第1251页):“荣以太子经学成毕,上疏谢曰:‘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桓荣是东汉初年欧阳《尚书》大师,师道即是他所传授的经说。

此外,“师言”“师说”之意,也与师法相同。《后汉书·陈元传》(卷三六,第1232页):陈元上疏说:“臣元愚鄙,尝传师言。如得以褐衣召见,俯伏庭下,诵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何休《春秋公羊传序》说《公羊》颜、严二家学者“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22]。《颜氏家训·勉学》:“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23]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卷四,第137页):《尚书》博士庾峻对曰:“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三国志·吴书·士燮传》(卷四九,第1191页):士燮“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传中又言士燮“少游学京师,事颍川刘子奇(陶),治《左氏春秋》”。师说,即士燮之师刘陶关于《左传》的经说。学者所遵从、讲诵、传承的师言、师说,自然就是师法。《隋书·经籍志》(卷三二,第914—915页)言东汉杜林传古文《尚书》,“唯二十九篇……自余绝无师说”。到了隋代,传为孔安国撰《尚书传》与郑玄《尚书注》并行,“而郑氏甚微。自余所存,无复师说”。意谓贾逵、马融等诸家古文《尚书》,不复有师法存世。

家法的意义,自晚清经今古文问题的旧案重提,学者张皇幽渺,争持门户,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其实多缒凿之论。[24]衡量众说,仍以唐人的解释明白可据。《后汉书·左雄传》(卷六一,第2020页):左雄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唐李贤等注:“儒有一家之学,故称家法。”《汉书·儒林传》(卷八八,第3616页):严彭祖、颜安乐“各颛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汉书·夏侯胜传》(卷七五,第3159页):夏侯建“卒自颛门名经”。唐颜师古注:“颛与专同。专门者,自别为一家之学。”

现代学者中,以余嘉锡的解释最为平实:

家者合父子师弟言之。父传之子,师传之弟,则谓之家法。六艺诸子皆同,故学有家法。称述师说者,即附之一家之中……其学虽出于前人,而更张义例,别有发明者,则自名为一家之学。如《儒林传》中某以某经授某,某又授某,由是有某某之学也。其间有成家者,有不能成家者。学不足以名家,则言必称师,述而不作。虽笔之于书,仍为先师之说而已……[25]

按照余先生的说法,称师法,是述而不作;学者治经,别有创获,独创一家之学,其一家之经说,即为一家之家法。师法为泛称,家法则有实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