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五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广大的农民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供给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一方面,由于深受城乡二元供给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重点一直是县以上的城市地区,致使城乡文化事业费比重严重失衡,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远远低于县以上文化单位的费用。虽然从2012年开始,城乡文化事业费的比重开始大致平衡,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以及城市现代文化对农村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农民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已经由原先单纯的物质需求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过渡,农民的需求开始从注重物质生活需求向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农民热切期望像城市市民一样,能够享受更为丰富更为便利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家园。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却在整体上存在总量较为短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较为尖锐,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缓解供需矛盾。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中还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和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在供给方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内容贫乏、供给方式单一以及供给运行机制不畅等供给的障碍,致使现有供给往往会偏离农民的真实需求;在需求方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影响需求有效表达的因素,如需求有效表达的渠道缺乏、农民缺少需求表达的动力和能力、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和基层组织绩效考核不科学等障碍,致使农民的真实的文化需求难以有效表达。供给侧与需求侧双重障碍的存在,造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常常出现供需不匹配和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不但造成现有的有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供给,而且也使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致使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同时也给落后的封建文化、伪科学文化和不良的娱乐文化在农村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求不匹配和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成为农村文化服务供给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

优化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及平衡的问题,不但有助于提高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多元参与,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而且对于全面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及平衡的问题,是事关保障和改善农民的文化权益,满足农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战略问题。然而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及平衡的问题并不容易,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供给存在诸多障碍的现实条件下,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对策来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及平衡的问题进入学界的视野。

(二)政策背景

为了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及平衡的问题,我国政府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一系列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投入力度。早在2005年,中办、国办专门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求“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1],对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对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出了比较的明确要求。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已经正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实行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的文化发展战略。2010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工作,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4]2015年1月,中办、国办就专门发文,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继续提出要以基层为重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强调“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体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已经纳入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受到国家高度重视。

(三)现实背景

当前虽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农村的公共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来自现实巨大压力。

农民基本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农民余暇时间不断增多,致使农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开始注重精神的发展和文化的自我完善,文化需求正日益成为农民的普遍需求。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惠农政策,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需求已经成为农民的高层次基本需求。但与此同时,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处于“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服务机制缺失”的状态[5],难以满足农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

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实现程度比较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公民对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如何维护和实现农民基本文化权利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艺术创造依法保护权利四方面的内容,但是公民文化权利常被称为人权中的“不发达部门”,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的财政投资、基础设施、个人财富等方面能够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行非均等化的供给,保障农民文化权利的人均资源又是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均水平。农村处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缘地带,农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比较低。

农村的公共文化生活比较贫乏。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我国城镇具有巨大的人口吸纳能力,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深刻的变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式微,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少,农民之间的传统血缘日益疏离淡薄,传统的风俗和价值观遭到质疑,农村传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原子化的趋势。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相适应,农民的文化活动空间逐渐缩小,乡村社会的公共文化生活日渐衰落,陷入空前的公共文化危机之中,与农民的“私性文化”相比较,农村的公共文化却严重式微,农村公共文化生活日渐衰落,农民公共文化生活仍然十分贫乏。[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来自现实巨大压力,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及平衡的问题,以充分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维护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丰富农民公共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