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亦日益频繁起来,然而不同文化特别是中西异质文明间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国文化如何正确地“引进来”、一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探讨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结合当今具体的文化交流实践,以“民族本位文化”的基本立场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而另一方面我们则可以充分地继承和发展历史上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的丰富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中西异质文明间文化和文学交流融合的宝贵经验,并不断适时地调整交流内容、策略、途径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全人类不同文化间的有机交流和融合。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作为当今日益勃兴的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了解和探知中国文化和文学外传融合,并能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开展中西方文化和文学交流、实现文化和文学有机融合的、直接而有效的切入口。以此而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而诞生的课题;因而2012年,以我为首席专家申报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我认为,该课题主张将“他者”的眼光转化为“他国化”的方法,并进一步使用国内外眼光比较法,这两种策略保证了异质文明对话的可能,是推进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这一课题具体又分为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文献资料研究,以及具体个案研究四个方面,李安光的博士论文《英语世界的元曲研究》即是该课题的子课题“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我结合他本人的学术兴趣为其选定的,该文详细地梳理和评述了英语世界的元散曲和元杂剧的译介和研究状况;从上述时代背景和学术发展前沿方面考虑,这一选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该书是以李安光的博士论文主体部分——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为基础经整理修订出版的。通观全书,我认为其最大的特点有三点。其一,文献资料翔实,作者具有扎实的文献收集整理与考证驾驭能力。在书中作者提到,英语世界元杂剧翻译的相关译作大致28部,相关著作大致35部,博士论文37部,还有大量的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当然他所涉猎的英语世界的相关文献远不止这些。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更好地利用好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必须迅速而准确地翻译和理解好这些文献。李安光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国内相关文献资料的搜寻整理以及爬梳驾驭能力应不在话下,但是否能处理好这些大量的英文文献是我从他开始论文写作时就一直担心的问题。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仅占有了这些丰赡的文献资料,而且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对文献的爬梳、阅读以及系统化、规范性的编纂整理工作;这充分地体现在该书附录一“英语世界的元杂剧传播与研究系年表”、附录二“英语世界的元杂剧译目概览表”、附录三“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翻译与研究著述概览”,以及附录四“国内‘英语世界元杂剧翻译与研究’著述概览”中,缜密详备、细致考证,实为本书的一大亮点。其二,该书的章节层析清晰、章节结构设计科学、完整;立论缜密,论证周详。如上而言,该书涉及大量的英语世界与国内的相关文献,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并予以周密的论述就是件颇显功力的事情了。对此作者先以定性分析与定量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元杂剧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后在第二章中又设置了“元杂剧兴起论”“元杂剧艺术体制论”“元杂剧作家作品论”等六个章节详细论述了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最后通过中西比较彰显其“差异与价值”。特别是第二章,将英语世界不同的元杂剧研究专家的研究成就按专题分门别类地整合进不同的小节,这样处理就不会被繁芜的文献资料“牵着鼻子走”,而是在充分爬梳与细致甄别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使这些文献材料“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了自己理想的论证目标。其三,比较的眼光,在中西比较中凸显差异,在中西比较中对话、融合。作者在对英语世界的元杂剧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的过程中,总是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通过中西间合理的对比研究彰显了自身的话语立场,从而真正地实现了对“差异与价值”的探寻,而没有使行文论述成为一家之独白。如在探研英语世界的“元杂剧兴起论”时,作者就首先论述了“国内元杂剧之兴起论”,这样就能与随后展开的英语世界“元杂剧之兴起论”形成自然的前后呼应与对话,而其间的差异立现,从而亦深化融合了中外学界对该问题的认知。特别是最后一章,更是典型的中西比较论,作者以实例,通过英语世界与国内元杂剧研究博士论文及《西厢记》研究的比较,在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意义与价值的层面凸显了英语世界元杂剧研究的鲜明特质,并探究了其差异背后的深层社会与文化原因,寻根溯源,论述深刻,极具说服力。总体而言,该书具有填补国内元杂剧研究空白的创新性意义,必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学界的相关交流与借鉴,以及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和谐交流与融合,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文献资料丰富、章节层次结构合理,立论缜密、论证周详,语言表述清晰、标引规范;在系统梳理评述的基础之上亦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越了此前的同类研究成果。
该书即将出版,作为安光的导师,我由衷地为他高兴!听说他正在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慎思笃行、敏惠向学的他必会呈出一份令学界满意的答卷。
祝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曹顺庆
2017年12月8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励耘2楼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