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亿多人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确保国家的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彻底改变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状况,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中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加以巩固和提高。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致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干扰破坏,使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仍然十分重要。在全社会开展对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是中国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从1990年开始,教育部多次发文部署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至今中国对青少年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已经历时20多年,迫切需要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以便更好地开展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民族关系是中国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民族团结这一词语在当代中国家喻户晓,早已成为中国现实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现实中鲜活的民族团结心理,我们所知不多。有学者曾提出民族团结由民族之间的相互认识、友谊情感和合作意志3种心理成分构成,又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的民族团结三个水平。[1]也有人指出,人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从心理方面来看,民族认同、需要与动机、人际互动与交往策略等都是影响现实生活中民族团结的因素。[2]然而,对于民族团结心理这样一个中国社会独特而鲜明的问题,仅有少数的理论性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对民族团结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原则、方法、内容上,或集中在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上。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多数为理论分析。本书拟以心理学角度为主,结合教育学和民族学,对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及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完整地反映我国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状况,掌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证的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