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原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交易中的二元抉择

经济活动中最简单的交换行为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物物交换形式,即一定数量的一种商品和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商品之间的交换,例如用一个胡桃交换三个草莓。可表示为x量的A商品和y量的B商品之间的交换:

xAyB

这种简单的物物交换的主要特征是交易决策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它以自我所有权为基础,同时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是理性算计的结果。因此,它必然是随机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每一个成员会有多次这样的相互交织的交换,从而形成一个交换的网络。至于这种交换是否成功则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各自的价值判断,只有两种可能,一个结果,即成交或不成交(这个二元选择的决策过程定义了香农信息量的单位——比特)。这种价值判断正如门格尔认为的那样,“价值在本质上全然是主观的”。因此,在简单的商品交换中,完全没有必要定义“价值”概念,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度,因为每一个交易者都在经验地、内省地体验和使用这一概念。也无须假定交易双方是“理性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竞争或者博弈都无关紧要,对市场而言,重要的仅仅是交易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二值逻辑”。当然,经济学为这种选择设定了一个约束,即预期额外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权衡,但这并不会改变这个“二值逻辑”。

我们的这些理念和哈耶克在《感觉的秩序》中阐明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信息储藏在每一个人的大脑细胞内。因此,除了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秩序(如交易人对价格的选择和接受),信息是不能被有效组织的。当然,我们不是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上使用“信息”概念,在市场微观结构里,信息应该是可以被观测和量度并定量化处理的,问题将不是效用和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信息熵最大化原理。这是一个信息创生的过程。重要的是,信息是由市场系统的合作产生的,赫尔曼·哈肯称它为“协同学信息”,以强调它的群体性和协和性。

在哈耶克看来,社会经济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对大量分散的个人知识(信息)的使用问题。这是一个复杂大系统。他在《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中指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确保资源能够用于满足社会个体的需求——这种需求只有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最为了解。简而言之,人类社会的核心经济问题,是集体对个人知识的(无法)使用问题。”[8]这种隐形知识常常处于潜意识中,即使是个体自己也未必能准确地认识和激发。事实上,市场正是通过这些大数量级的自主随机交易(抉择)这样一种“发现机制”展示偏好,运用和传递这些分散的隐性知识,并形成价格信号。

如果我们从哈耶克信息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机制的自组织现象,协同学可能为这个信息发现的过程提供一个从微观到宏观演化的模式。即“二中择一”的决策所包含的一个比特的信息量(I),在香农信息论中与意义无关,可表示为以2为底2的对数:

I=log22

但在交易过程中则赋予了交易成败的意义。同时,对于交易而言成交更具有“相对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的产生。一旦引入货币,这些孤立的、偶然的信息交换之间展开了竞争或合作,并最终达到一种新的合作状态,其中货币数量作为序参量发挥“信息子”的作用。于是,在宏观上新的信息出现了,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并去引导资源配置,这就是市场价格。在这里微观交易行为的隐形知识演化为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宏观信息——价格,这种从隐形到有形,从微观到宏观,从混沌到有序的联系达到了新的语义层次,甚至价值观。这是一个信息层次链,是一个信息的创生和增益过程:与意义无关的信息量→信息的产生→信息子与宏观“协同学信息”(语义层次)→价值观。我们在后面章节讨论的内容正是这个信息链的经济学分析。重要的是,这里香农信息作为桥梁把微观和宏观,把热力学熵和自组织的信息熵统一起来。

这样,经济学推理的出发点,或者说经济学的基本图景就清晰地呈现出来,即市场交易系统。从我们的交易理论可以逻辑地导出货币的起源,导出市场在远离平衡态约束下价格随时间演化的动态模式。在这里,我们放弃了“现实世界简单性”的信念,我们必须用微观单元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客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了解和描述宏观整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