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资源价值流转分析的提出
2.1 环境变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2.1.1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从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到新中国工业文明的曙光,再到改革开放快速工业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随之而来,快速工业化的弊端逐渐显现,质量差、效率低、高投入、高能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2005年,中国政府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理念,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2007年10月,中共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与经济等其他四项并重的地位,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将其归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党对生态文明日益重视可见一斑。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其中一项至关重要,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引领我们实现国家、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发布了关于环境与人类发展的白皮书,其中明确了我国当前与未来要坚持走的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不能再如以往一般滥用资源破坏环境,必须建立一种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通过物质的闭路循环,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以及废物的资源化,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人类有史以来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未来也是如此。“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既要坚持经济建设,同时要优化资源的使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在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之内生存发展,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存领域。我们要想使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生态文明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通过绿色创新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环保产业发展,使得经济发展从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向高效绿色环保的集约型转变,使得经济发展不再走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
站在人类永续发展的角度,绿色发展是对第二产业的一次深远的变革,使得人类从与自然的对立面转换成双方友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表现。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急剧增长,这迫使我国必须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仅就一级能源这一点,我国的消费就远远高于大部分国家,而且消耗速度也居于世界前列。其中,单单煤炭的消费比重在十年间就急剧上升了20%,占世界总消耗量将近一半。除此之外,我国各种矿产的消费在21世纪后也涨势迅猛。尤其是铁矿石,主要依赖于从国外进口。总体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来说迫在眉睫,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必然。循环经济作为其核心组成模块,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是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是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的重点。可见,国家和政府正在从宏观层面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
2.1.2 “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求
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但是把两者并列,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却是比较新的。“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相关理念、主要内容、法律制度、体制机制等。建设一个资源集约的社会,就一定要加快优化整个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进产权机制、全力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全面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制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的法律制度制定和宣传教育工作。同样地,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系统,主要包括相关的科学技术、所开发的产品、以此为核心的企业、一整套的相关产业以及相关的学校和社区等基础配套机构。具体包含:对环境友好的制造与使用方式;对环境不造成污染或污染很轻的科技、生产技术与产成品;不会损害环境和人们安全健康的一系列开发实践;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方式;将环境破坏小和资源消耗低相结合的产业体系;注重循环经济的绿色产业;充分普及的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思想观念。和前者比较,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注重制造过程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在会议上一致同意要将资源节约当作我国发展建设的基本国策之一,要坚持绿色发展,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构造资源损耗低、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2007年12月,国务院将长株潭地区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整体改革试验点。201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将坚持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十二五”期间的关键事业。自2008年始,湖南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到2012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1年中国中部6省商业城市排行榜显示,在前16名城市中,湖南有5城市上榜,长沙超过武汉位列中部之首。
2011年4月,湖南省政府正式批复《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同治规划(2009—2020年)》,为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率先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省经济产业转型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地位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路径。目前全省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有6个园区、5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24家单位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已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试点体系。汨罗工业园、永兴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