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态意识的建设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生态系统性质、结构、功能及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的总和。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关系密切,但又不同于环境意识。环境意识主要是从人类功利以及人与自然分离的角度来看待自然世界的价值和功能的,而生态意识是从自然的内在价值以及人与自然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和功能的。
1.生态意识的历史发展
生态意识孕育生态文化。所谓生态文化,有人说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认识及基于这种认识之上的为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而建立的各种制度和组织的总和[6];也有人说是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方式。狭义上是指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上是指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7]。我们认为,生态文化是生态意识的产物,生态意识的发展即生态文化思想的演变。
(1)古代生态文化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文化思想是东方生态文化思想的代表,其最大特点是用农耕文明的环境意识阐明人与生态的关系。比如,指出生物多样性源于土壤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持续性的关键,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持续性的关键,栖息地和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这些生态文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古希腊也有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曾经指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也曾指责人们对资源的滥采。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称:“人类真不愧为百兽之王,因为他的残暴超过一切野兽。我们是靠其他动物的死亡而生存的,我们真是万物的坟场。”中世纪的欧洲是神学统治的时期,人们对生态自然较为忽略[8]。
(2)近代生态文化思想。近代欧洲的文化总体是征服自然的文化,人们认识自然是为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17—18世纪,欧洲的机械自然观占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二分模式成为时代思潮。1753年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的《自然系统》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以及自然万物之间的依赖关系。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出版《爱弥尔》一书,主张限制人的欲望,对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展开批判。他注重生命链,认为蚂蚁、蜜蜂等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各自在自然的秩序中有其地位。1798年,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的《人口论》关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食物链进行分析,试图揭示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之间的关系。1851年,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1864年,美国学者约翰·缪尔(John Muir)深入到加拿大的荒野进行调研,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著有《我们的国家公园》,后来被称为“国家公园之父”。同年,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学者马什(George Marsh)著《人与自然》,思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对地球应有伦理的态度。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他在《形态学大纲》一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现代生态文化思想。20世纪是人类发展最快的时代,也是生态环境恶化最快的时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生态文化思想始终紧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而前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技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住宅,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文明等概念被广泛接受,生态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这种意识和精神是对以往生态文化思想的整合,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社会伦理的导向。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个历史范畴,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意识的创新。生态意识创新是一种思想变革,核心是生态观念的创新,目的是通过生态观念的创新,进而促进制度、技术、产品的创新,不断地解决各种生态问题,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观念创新是在以人为主体的自然与社会发展中,因生态因素介入而引起的人的观念变革和更新,如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更新,消费观念的更新,环境权益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更新等[9]。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可持续发展要求重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别忘了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在考虑人类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同时别忘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在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的同时别忘了维护环境存在与进化的权益。
生态制度创新就是探索并建立能维护和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组织,主要依赖政府职能和法律约束的途径实现[10]。除正规约束制度的创新外,非正规约束制度的创新也很重要,如倡导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和社会风尚,把法律法规所要求的保护和关爱生态的约束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使广大公众积极投身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来。
生态技术创新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统称,核心是能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工艺技术创新。企业要利用先进生态工艺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物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产品是利用生态原理和生态技术生产的,符合可持续社会需求的,清洁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产品。生态物质产品即清洁产品或绿色产品,是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之后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生态精神产品既包括以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为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也包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旨的生态观念、生态伦理和生态制度。生态精神产品总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环境意识进而影响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
可持续社会的生态意识强调在保护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人类的生态需求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仍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树立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地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