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感恩的36种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让孩子在对比中感受恩情

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

——[法]卢梭

慈善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唐娜认为慈善是孩子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2000年3月,菲利普·柏柏以4.88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他苦心经营的赛博公司,同一年,他和他的妻子唐娜用1亿美元创立了“希望之光”——一个旨在帮助埃塞俄比亚人的救助组织。创建这样一个组织是唐娜的主意。

唐娜20多岁的时候非常崇拜鲍伯·吉尔朵夫,这位著名的摇滚歌手有感于埃塞俄比亚触目惊心的饥荒,与另一位歌手联合创作了一支单曲——《他们知道圣诞节吗?》,并邀请众多明星举办演唱会,用门票收入来帮助埃塞俄比亚的人们。

唐娜生下三个孩子之后,生活对她来说非常的舒适,“我唯一觉得不舒服的是,我知道我还应该多做点事情”。1999年,唐娜在家乡奥斯丁遇到一位女士,这位女士刚刚收养了两个埃塞俄比亚的孩子。这件事启发了唐娜,她马上联系埃塞俄比亚驻美国大使特默鲁,大使建议唐娜亲自到埃塞俄比亚去看看。唐娜接受了他的建议。埃塞俄比亚之行深深震撼了唐娜,在她目光所及的地方,贫穷、悲伤和绝望无处不在。从埃塞俄比亚一回来,唐娜马上打电话给特默鲁,请他立即到奥斯丁来,在那里,他们创立了“希望之光”。

作为母亲,唐娜认为慈善是孩子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每年去埃塞俄比亚的时候,她都要带上孩子们。现在,她最小的儿子刷牙的时候会记得把水龙头关紧,因为在埃塞俄比亚他看到了水的重要;而她18岁的大儿子赖安则会非常主动地参与“希望之光”的活动,上大学之前他请了一年的假,那段时间里,每个星期他有四个早晨会呆在“希望之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再用一个早晨跑到儿童群益会去做义工。

唐娜的热情甚至打动了自己的丈夫,2001年2月,卖掉了赛博企业的菲利普加入了她的慈善事业。

上例故事中的那位母亲的看法相当精辟,慈善是孩子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上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的呵护,甚至有的还有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的呵护。如此一来,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有人说,别把孩子当宠物。但现今许多家庭皆如此。他们把孩子捧在手心里怕晒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结果这些孩子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享受太多的爱却不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长辈,不太懂得节约,更别提珍惜、感恩、幸福这些词的含义。为让孩子学做一个有情有爱的人,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知道社会上还有一些贫困人群饥寒交迫、奔波劳苦。

作为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做一些慈善活动或者带孩子去儿童福利院看看那些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生活方式却与我们迥异的孩子,陪他们玩,帮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们的爱传递给他们,让我们的小公主小皇帝们也慢慢学会爱。同时,教会孩子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用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社会。千万别让孩子生活舒适了,爱心却没有了,幸福感也没有了,那样,孩子将来肯定是一个冷漠的人,到时,别说回报社会,恐怕是孝敬父母都难了。

建议一:让孩子亲自去体验

为了让孩子有一颗爱心,你可以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从而改变孩子的冷漠,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与感恩心。

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母亲。为了让孩子珍惜水,这位母亲特意带着上幼儿园的女儿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甘肃的定西让孩子去体验没有水的感觉。在汽车上,母亲告诉孩子她们马上就要到了一个没有水的地方了。女孩便打算向骆驼学习,赶紧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乡家里,母女俩从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还是去年积下的雨水。村里人告诉她们,日用水紧张,这水得循环利用:先用来洗脸,然后再用来洗衣服,最后又用这盆脏水去喂猪。

女儿说:“猪怎么能喝这样的水呢?”

妈妈反问:“那你觉得应该给它们喝什么?”

“我给它们喝柠檬汁,给它们喂牛奶。”女儿一脸稚气歪着头回答。

后来妈妈问她刚才从井里打上来的水能不能喝,女孩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净。”

“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两天没喝水了呢,也不喝吗?”

“不喝。”

不过,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为她太渴,这儿太苦,而是因为妈妈训斥了她。这户老乡家数月来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为了招待远方来的客人,他们特地买来了韭菜。但当小女孩看到他们用那雨水洗菜、揉面时,她拒绝吃饭。

对小女孩来说,毕竟再大的挑剔也抵不过口渴的难耐,两天后,她终于喝了第一口水。

每天早晨天气都有些阴沉,似乎一场雨即在眼前,给太久没下雨的土地及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希望,可这些希望最终都破灭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一道道缝,农民们面临的将是颗粒无收的命运。

母女俩要回京了。女孩已和这儿的孩子结下了友谊,此刻的离去竟有些难舍。虽然那些孩子灰头土脸,衣着破旧,因为他们从未尝过水的畅快淋漓,但可贵的是他们有纯真的童心和从单纯的眼中流出的晶莹的泪。

挥手告别黄土地,把那里的贫穷落后留在身后,却会把一种体会留在了心里。年轻的母亲要让女儿体验的,我想应该不只是水的珍贵。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让孩子去实地感知什么叫“一穷二白”的艰苦环境,去亲身体验收割麦子、锄草耕地的劳作之苦,亲眼目睹当地孩子为改变自身命运而刻苦读书的感人情景。通过对比来让孩子对都市生活产生幸福感,对父母产生感恩之心。

建议二:给孩子创造献爱心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爱心,我们也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献爱心的机会。比如,有新闻报道说,某地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这时,我们就应该带孩子一起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而且要让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以他自己的名义献爱心,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一种献爱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孩子以后更大的爱心行为打下基础。

再比如,某地发生洪涝灾害或地震,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呢?让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给灾区的人们吧!”

建议三: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

许多城市里的孩子不要说对五谷杂粮的感性认识,即便是“贫瘠”对他们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代名词。城里孩子生活很幸福然而却很少有人懂得感恩,常常认为家长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则反对抗拒;而山里的孩子,却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父母的艰辛、用稚嫩的肩膀担起生活的担子,这不由不让城里的家长心酸。

有位年轻的妈妈为了让女儿改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毛病,便给孩子讲:“浪费是可耻的,现在还有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可女儿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她唱起那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女儿撒娇说:“都什么年代了,您还讲这个……”

13岁的刘薇由于家境比较富裕,从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但是1999年暑假的经历却成了她一生难忘的记忆。

那年,她随父母到了安徽大别山区。在那里,他们落宿在一户农家。农户家有一个和她同岁的儿子杨阳,长得又瘦又小,个头比她矮了一大截。

杨阳家的房子是用泥土和茅草建造的,屋里黑洞洞的,除了一张破旧的桌子,再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了。杨阳的家里很穷,为了挣学费,杨阳常常要去砖窑帮忙挑砖坯。从山脚下把砖坯挑到半山腰的砖窑,一趟挑6块,一块2分钱,每天挑10趟,可以挣1元2角钱。杨阳那瘦小的身体,是怎么完成这么艰苦的劳动的啊!

还有村里的其他同龄伙伴,他们为了挣足学费,得经常上山打柴、采药、捉蝎子……那些采蘑菇的小姑娘,常常因为受到毒蘑汁液的刺激而手肿得好大;那些捉蝎子的小男孩,身上、手上留下了蝎子螫过的痕迹,而一个蝎子才卖5分钱!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就是为了上学呀!

看到这些,刘薇的心里沉甸甸的。她掏出50元钱放在杨阳妈妈的手里,真诚地说:“阿姨,以后我会帮助杨阳的。”

回来以后,刘薇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吵着要妈妈买新衣服了,也不再挑食和吃零食了。整整一个暑假,她没有吃一根冰棍,而是用省下来的300元钱买了文具、衣服寄给杨阳。她还经常给杨阳写信,鼓励杨阳用功学习;杨阳的每一封回信,刘薇都认真地读上几遍,还要指出错别字。在刘薇的帮助下,本来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杨阳,成绩提高了很多,还被选为中队委员。

刘薇的变化,让父母感动惊喜,感动于孩子竟然有了如此的爱心。

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友,会使城里的孩子们发现:蓝天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跟自己一样住着高楼,喝着牛奶,还能看到电视;“祖国的花朵”,并不是都可以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穿着整洁的校服,喝着早餐奶,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堂的!“祖国的花朵”,这个听起来娇气、美丽、饱受宠爱的称呼,也包括那些三餐不继、居无定所、饱受风雨肆虐的孩子们啊……这些都震撼着城里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有了深深地触动,他们明白,相比那些孩子来说,他们是幸福的,因而会更加珍惜;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不幸的,要尽力帮助他们。

建议四: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

让孩子经常注意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房屋住的家庭;有因父母丧失劳动力而陷入贫困的家庭,有因残疾智障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士,还有因生活无着而在街上乞讨的人们。相信在看过他们的艰辛生活以后,孩子们会对自己舒适的生活有另一种体会。有一对住在华盛顿的夫妇,他们很富有,但却常常为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而烦恼。他们的孩子已经习惯了要什么有什么,并无偿地接受他人服务的生活,至于服务他人,那简直像中古时代甚至像火星那样遥远。这对夫妇意识到,如果让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他们的孩子将来就可能会遇到生存的难题。因此,他们觉得必须帮助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才行。

于是他们准备了一个特别的活动。在感恩节假期开始的前一周,由父亲告诉全家:“这次感恩节我们要做点不一样的事。”听到这话,孩子们立刻坐直,因为通常在这种情形下,父亲会告诉大家一些特别有趣的活动,例如到巴拿马群岛去玩小艇拖曳降落伞。但这次却不一样,父亲接着说道:“我们要一起到救济中心去,到那里去侍候穷人和流浪者吃感恩节的晚餐。”由于父母的坚持,孩子们也只好一起去了,但路上孩子们并不很高兴,他们很奇怪这次父母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到救济中心服务他人!若是朋友们知道了会怎样想?但是当天发生的事情却完全出乎孩子们的预料,之后也没人能想到有哪一天会比那天更美好。他们在厨房里忙来忙去,把火鸡和调味料捧上餐桌,切南瓜派,添了无数杯咖啡。他们在小孩子面前扮小丑,还听那里的老人们讲了许多以前的感恩节的故事。这对夫妇看到自己孩子的举动简直开心极了,他们知道这次行动是非常成功的。

果然,几周后孩子们又要求去救济中心侍候那里的圣诞节晚餐!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道理。

建议五:让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体味生活

没有受过艰苦生活锻炼的孩子不会知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会知道还有许多处处不如自己的孩子需要别人的帮助。让孩子去体验一下艰苦的生活,会给孩子的心灵以震撼,会激发他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贫困孩子的同情心。作为父母,你可以收集一些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边远山区人们生活工作的图片、报道和录像给孩子观看,以此触动他们的心灵;或带他们到下岗工人的家里,或者陪他们去孤儿院看看那些孤独无助的孩子,使他们醒悟到自己的幸福所在……子女只有懂得贫富的明显差别,才会调整好心态,在对比中学会知足,在对比中学会珍惜,从而自觉反省自己平日的奢侈生活。

俊华14岁的儿子小波,平日花钱如流水,小小年纪就好吃懒做,贪图安逸,还总是逃学。俊华知道后忧心如焚,于是想法安排儿子到一个朋友的工厂里,让他观察民工们的日常工作,体味民工们的起居生活。在工厂里,小波知道了民工们那血汗钱来得实在不容易,民工们为养家糊口,甘愿放弃娱乐和休息时间,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的民工明明很想念家乡的子女和父母,但是却五、六年都没有回家乡过春节,原因是如果回家乡过节,光来回的车费就得花掉他们一个多月的工资,于是只有强忍着思念之苦,把省下的车费钱寄回家乡,让亲人过个好年,而自己在异乡孤独地度过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在工厂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小波知道了自己生活的优越性,明白了的父亲的用心良苦,从此,整个人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学习,准备迎接将要来临的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