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感恩首先要知恩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 英国谚语
雪地狼群
某考察队的汽车陷入了荒山野外的雪地里,正在大家为如何让汽车开出雪地而犯难时,来了一群饿狼。当时,大家都很惊慌,准备拿枪跟狼群展开战斗。土著向导制止大家说:“这是一群饿狼,我们即使向它们开枪,它们也不会后退的。一旦狼扑上了汽车,大家就危险了。现在,还不如把车上的肉类食物丢给狼吃,待它们吃饱了,自然就会散去的。”
于是,他们把车上带的腊肉、火腿等,一块块往下丢。见到食物,这群饿狼的眼睛都红了,扔下去的食物一眨眼就被吃了个精光。但是,狼群还是不走。大家只好接着把所有的肉食都扔了下去。狼吃完以后,还是整齐地坐着,不愿离开。没办法,大家只好又丢了十几包饼干。狼嗅了嗅饼干,并没有吃。
突然,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又朝车前方跑去。不一会儿,那只狼又跑了回来,带着其它狼钻进了松林。当大家都认为已脱险时,狼却钻出了松林,跳到了雪地上。这一下,众人的心又悬了起来。但没想到的是,每只狼的嘴里都叼着一根大树枝,分别放到汽车的两个后轮下面。接着,狼群一齐钻到了车底下,使劲扒开车底下的积雪。工夫不大,狼又从车底钻了出来,跑向车的前方,头朝前,尾朝车头一字排开,嘴一齐拱到雪里,朝前推去。然后又一边四只头对头地一齐用强有力的后腿向后扒雪。这样路面渐渐露了出来。
车向前,狼就向两侧闪开,又一齐朝后跑去把树枝衔了回来……先打眼,后扒雪,狼每重复一次,汽车就能前进一段。大约在狼重复了十几次后,汽车前进了一里多地,到达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
在场的人都对狼的行为感到震惊,也被狼感恩的举动深深地打动。
在这个故事中,人与狼不期而遇,人们为了自身安全,把肉制品给狼吃,本没有奢望狼回报,只求它们吃饱了快点离开。但当狼发现人们也处在困境时,就毫不犹豫地帮助人们走出困境,以报答人们对它们的“施舍”之恩。这就是狼的知恩报恩。一群以肉食为天性的动物竟然放弃到手的美味,如果没有知恩的心理它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扪心自问,在我们眼中被视为低等的动物,甚至在我们眼中被视为凶残的具有一颗真正“狼心”的狼都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恩情,那么,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是否更应该明白他人的恩典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感叹,做了十几年学生帮困工作,约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大部分受助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但不知什么原因,很少有人想到对那些曾经帮助他们的好心人说一声“谢谢”,更不用说有任何行动上的感恩了。虽然当初帮助过孩子的好心人并不求有所回报,不过现在的情形让他们有些心寒。昔日的孤儿如今长大了,他们或事业有成、或结婚生子,可他们似乎忘记了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恩人。那位工作人员说,他曾在马路上遇到过一个当年结对的孤儿,但对方故意绕道躲开了。“或许他们是怕难为情,怕被人知道曾接受帮助‘不光彩’的过去。但从那孩子的眼神里,我根本看不到一丝愧意,相反,他是满不在乎冷漠地离开了。于是我开始反思,当初我们在给予那些孤儿物质保障的同时,或许忘了教他们什么叫‘感恩’。”
一个人不知道感恩是很可怕的。一个不知感恩父母、不知孝敬父母的人,是不可能对社会和他人心存感激的。一个不知感恩为何物的人,必然会漠视父母、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这样的人往往会被别人视为没有教养,难以被社会认同和接受,因而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是很困难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没有人生来就应该为你付出什么。他人对你付出的爱,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感,他们善良,他们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们希望这世界因自己变得美好起来。如果你享受了别人的优待和关照,就要心存感激。若是你对此贬低忽略,那你永远也不会懂得“爱心”的真谛,也不配得到这一切。
建议一: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感恩”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这种人即使长大后也很难被社会认可,成功与他更是无缘。因为成功不是一个人的事,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诲,亲戚朋友的关心,同事的热情帮助,领导的信任……这些都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没有知恩感恩之心,必定会得不到他人的帮助。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记恩,并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把施恩的爱心传递下去,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建议二:别让孩子把他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
感恩首先要知恩,就是要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也还有许多人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感恩回报而付出努力。但是在当今社会,却有许多人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还要去伤害他们。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好高骛远、拈轻怕重而不愿就业的年轻人,吃靠父母,住靠父母,结婚靠父母,房贷靠父母,养孩子靠父母,工作几年了没有一分钱存款最后还是靠父母,感恩之心严重缺失。试想一下,一个连父母恩情都不知晓的人,你又如何让他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一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在我儿子五岁的时候,我曾带儿子去看望朋友。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朋友把自己盘中的大海虾给我儿子吃,却被我挡了回去。我说:“你不要这样惯着他,长此以往,他会以为大人把好吃的好喝的留给他是应该的。”朋友笑着说:“这不是我应该做的吗?我们这些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不一直都这样做吗?”我说:“你要让孩子知道,他喜欢吃的喝的,大人也是喜欢的,之所以省下来留给他,是因为爱他,让他懂得感恩;如果孩子从小就认为父母为他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不懂感恩。”
建议三:告诉孩子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并非是无偿的
在“知恩”之后,孩子就会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当前的独生子女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处处给孩子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为他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这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其实,孩子是一张白纸,他的这种行为肯定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
一位母亲说:“我家儿子可以说被爷爷奶奶惯坏了,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每天晚上都必须把爷爷当马骑,直到爷爷累得喘不上气、爬不动为止。孩子上幼儿园了,我把他接到自己身边,在他高兴之时,试着一点一点地向他提出我的需要。没想到,他真学会关心人了。有一次,我用小榔头给孩子敲核桃,一不小心却把自己的大拇指给敲着了,疼得我直嚷嚷。没想到,孩子闻声走了过来,一手握住我的左手,另一手轻轻地抚摸我的大拇指,还用嘴给我轻轻地吹气,‘妈妈,还疼吗?’当时,我真得很感动,我表扬他,‘不疼了。谢谢你,宝贝。你真像个小小男子汉,懂得关爱、体贴妈妈了。’”
总之,你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你的爱虽说是无私的,但是也希冀你的关心与安慰,哪怕是一点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父母也是很知足的。
建议四:让孩子知道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苦
其实,现在有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是多少,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在孩子的心里,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的,父母就有这种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义务。而我们许多做父母的也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身体健康就行,所以往往是任劳任怨。但是,请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光是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14岁的小飞是某市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3年前,她的父亲下岗了,全家人只有依靠母亲几百元的工资生活。为了生计,小飞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吃店,每天起早贪黑经营着。虽然一个月下来,能净赚1000多元,但是除了应付日常开支,也就所剩无几。
前一段时间,小飞在商场看上了一套价值2000多元的游戏机,就缠着父亲要买。母亲知道后,劝道:“你爸爸辛辛苦苦一个月才挣1000块钱,那一套游戏机就是你爸爸两个多月的血汗钱啊。等咱家富裕了再买吧!”从小任性的小飞并没有听母亲的劝告,反而是又哭又闹,执意要买,无奈的父亲一咬牙,走进了商场……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又怎么会知父母之恩,感父母之恩呢?
建议五:别总把孩子当中心
“父慈子孝”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庭和谐的基础。但是,这一传统美德随着物质生活的空前改善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在这“四二一”的家庭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喜欢处处迁就孩子,处处替孩子着想,哪怕当牛做马也无怨无悔,于是便出现了“父太过于慈,子全然不孝”的现象。孩子成了他们的“掌中宝”,成为任何意愿都必须满足、不可违拗的小皇帝,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呼风唤雨,有求必应,一家人必须围着他的指挥棒转。与此同时,父母成了奴仆,必须为家庭无偿劳动,无私奉献。于是传统的“孝子”便引发出新的时代含义——孝敬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让他懂得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而不是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理性地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待世界,体味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作为父母一定要铭记,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子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总之,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和谐社会有用的一员,就要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要让他深入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施“恩”于需要之人,唤醒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营造温馨的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