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给孤儿一份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孟子
王泽林和他的孤儿院
2001年春的一个傍晚,王泽林在收看商丘电视台《咱们老百姓》专栏节目时,得知家住睢阳区郭村镇李庄村的两个孩子父母双亡,跟着年逾古稀的爷爷生活。孩子们破破烂烂的衣服和老爷爷绝望的泪水让王泽林的心情难以平静,“尽管与那些大老板相比,我王泽林没钱,但救助这样的贫困孤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义不容辞。”王泽林的心里有了决定。
第二天天还没亮,王泽林就到集市上买了两身新衣服,然后去了那两个孩子的家。姐弟俩穿上新衣服,抱住王泽林的脖子哭了起来。孩子的爷爷说,这是姐弟俩长这么大第一次穿新衣服。
王泽林救助孤儿的事情不胫而走,此后常有一些孤儿的亲戚或孤儿父母的朋友领着孩子来投奔他。不久,王泽林免费裁剪培训学校的大门口,又增加了一块醒目的牌子——全国劳模王泽林孤儿院。
到2006年,王泽林抚养供养的孤儿已有40多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条件以及几十位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学就医都需要人照顾,王泽林一再提醒自己“不能再收了,不能再收了。”并给自己定下了“只收小学或初中学生,帮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绝不收高中生”的规矩,但当他看到高中生郭义飞倚门流泪时,当石奇珍随着病恹恹的妈妈从40多里外的家中来到孤儿院,最后却难为情地又跑进一个小树林里不出来时,王泽林的心又软了。
王泽林抚养或资助的孩子都争气。小学生或初中生往往是全班或年级的尖子生,考取大学的高中生就有6名,而进入大学的6名学生已有5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泽林为此感到很欣慰。
对孤儿的抚养,王泽林目前无论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有力不从心之感,所幸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好心人都来帮助他,给孩子们带一些衣物、食品,有的人则直接捐一笔钱。王泽林把接受到的每一笔捐赠都记在一个本子里,然后再写在墙壁上的一个大图板上,让孩子们记住那些好心人。“全国劳模王泽林孤儿院”也被他更名为“河南商丘爱心孤儿院”。
王泽林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并非因为他没有企业家的精明,而是因为他把教学用具厂的利润全部用于抚养孤儿的慈善事业,企业难于再滚动发展。王泽林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能将自己的全部家产用于救贫扶危的事业,这样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堪可称之为伟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庸》里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于“亲亲”上,而必须“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换句话说就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抚育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惠及到所有人的孩子。
面对孤儿的苦和难,我们以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心情,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不仅仅是帮助了他人,而更是一种个人人格的张扬和家庭生活的升华。幸福的人们向不幸的人们伸出关爱之手,给予的是我们自有的人力物力,同时收获的却是内心涌现的爱心和情意,关爱他人被他人所爱,助人者天助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正是汉字“仁”(二个人,人与人)的内涵。同时,孤儿又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这种关爱又是代际的仁爱传递。关爱孤儿,呵护这一弱势群体,使孤儿不孤,让他们共享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这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社会职责和义务。
建议一:探访孤儿院
独自1人或数人同行皆可。携带物品范围较广,食品、玩具、衣物、益智儿童读物等等,在探访时间内前往,分给孤儿。
孤儿们失去了父母的扶养,得不到普通儿童所拥有的母爱和家庭温暖,生下来就饱尝孤苦伶仃的辛酸,在童稚的心灵上受到了永难平复的创伤,他们的境遇是人生一大不幸。他们需要母爱般的怀抱、心灵上的安慰和良好的教育。
今年3月7日下午,某校机械工程系20名青年志愿者来到市社会福利院,看望这里的孤儿,为孤儿们送去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祝福。机械系师生为孤儿们精心准备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并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成才,回报社会。大学生志愿者还和孤儿们一起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欢声笑语。
通过这次活动,孤儿们和大学生志愿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临走时,有的孩子还恋恋不舍地拉着志愿者的手,欢迎志愿者们今后一定常来。
建议二:为孤儿募捐
现在有许多孤儿院、慈善院大都依靠他人的救济存活。为了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你不妨开展为孤儿募捐的活动,以此来为孤儿们献一份爱心。
2007年10月21日至24日,某校计数系全体师生举办了一次有意义的募捐活动。本次募捐活动由院团委发起,募捐对象是义务收养孤儿、赡养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多年的虞城县全国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省人大代表王泽林所创办的王泽林孤儿院。本次活动捐赠衣物500多件,文具650多件,床上用品40多件,现金共计245.5元以及其他用品若干。看着师生用爱心堆起的一座座小山,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被感动了。
建议三:为孤儿进行心理咨询
虽然这些孩子成为孤儿的原因各不一样,但孤儿的共性非常一致——情感上孤独、自卑、敏感;性格上内向、固执;表现为少语和语言认知能力有限。这种负性情绪与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由于孤儿院、福利院老师少,不可能一对一地进行心理辅导,因此,这些孤儿需要社会上其他力量的帮助。
某校组织心理系的学生为孤儿们提供了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能和这些孤儿一一交谈,并言传身教地纠正了孩子们的许多缺点,大家都很高兴。通过活动,他们明白,这些孤儿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他们呼吁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此外,他们还呼吁更多有技术的人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心,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技能。让他们今后能更自信地走向社会。
建议四:给予孤儿一份特殊的爱
对孤儿的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要懂得如何抚平他心灵的创伤。孤儿较之普通家庭,其思想和心理要复杂很多。他们常常对亲生父母表现出怀念之情,特别是在受到挫折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时候,孩子会采取某种过激言行,如甩东西、说气话等形式来发泄内心的苦闷。因此,作为老师和他的监护人要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在他们气消后,以适当的方式来开导他们。同时,对于他们的合理要求要给予支持和满足。
作为孤儿的监护人,要有一家人意识,使孩子能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孤儿的监护人只有把孤儿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时,才会进入家长角色。不管是对孤儿的学习和生活,都要与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这样才不会使孤儿有隔阂感、陌生感,才会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但是,对于孤儿,我们要关爱他而不是偏爱他。今后,他迟早要走入社会,而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特别关爱他的。因此,对于孤儿来说,重要的是让他逐步地正视自己,在与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中感受到爱,并且懂得去爱别人,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建议五:与孤儿结对帮扶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爹妈的孩子是个宝。儿歌道出了人间真情。可谁又曾想到,那些无助的孤儿们,他们从懂事开始便知道,自从出世后就再也没见到过爸爸、妈妈。但党和政府、市慈善基金会、民政福利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好心人把他们当成宝,不少慈善热心人当起了孤儿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使孤儿不孤,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为使失去父母的孤儿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社会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健康快乐地成长,嘉善县教育局会同县工委、团县委、县妇联、县民政局联合举行了“大手牵小手”、“爱心暖童心”关爱孤儿学生结对仪式。全县11位真正无依无靠的孤儿每人结对了一位“知心哥哥(姐姐)”、一位“社会妈妈”和一位“关爱教师”。在签约仪式上,来自全县各界的11位“知心哥哥(姐姐)”、11位“社会妈妈”和11位“关爱教师”当场和11位孤儿签订了第一年的结对协议书。结对期间,“知心哥哥(姐姐)”将承担孤儿学生每学期的基本生活费250元,每学期到学生家走访一次、带领结对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到自己所在的单位参观一次、听取一次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汇报。“社会妈妈”将在“六一儿童节”给结对学生送一套新书、生日送一个蛋糕、过年送一身新衣、参加一次家长会、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周末活动、每学期听取一次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汇报。“关爱教师”负责落实结对学生的学杂费减免,每周找结对学生谈心一次、抽查作业一次、面批作业一次。每月到学生家看望一次、针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进行辅导、负责为孤儿学生结对2名小朋友,以协助老师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做好与“社会妈妈”和“知心哥哥(姐姐)”的联络和沟通工作。
建议六:关爱艾滋孤儿
艾滋孤儿是自身健康、但父母因艾滋病一方或双方去世的儿童。据报道,我国15岁以下、至少已经失去父母中1人的艾滋孤儿目前有7.6万名,而且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增多,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数量也会日益增多。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呈上升趋势,而且其中大多数感染者正处于为人父母的年龄,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儿童受到艾滋病的影响。据预测,到2010年,至少失去父母中1人的艾滋孤儿将增长到26万名。
这是一群特殊的孤儿,他们的父母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虽然很多孩子不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但同样的歧视和偏见也辐射到了他们身上,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应该得到无限关爱的年纪,他们看到的却是无尽的生死别离,爱恨交替。因为大人们的错误,他们从小就要背负这个错误的代价,饱受人们最冰冷的眼神和满是厌恶的神情,正如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所说,从出生的那个时刻起,他就感觉被世界抛弃了。这些孩子不论是否自身已感染艾滋病,都已背上严重的艾滋病包袱。他们普遍存在着消沉、自卑、自闭以及偏执倾向,甚至有仇视社会心态。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这些“心理阴影”伴随其终生,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成为社会隐患。
其实,如果对艾滋孤儿积极治疗、良性教导加上无歧视关爱,他们是可以和普通孩子一样成长的,正如一位被领养的艾滋病致孤女孩所说的:“我再也不怕那个怪病了,因为我知道大家都爱我。”
艾滋病儿童,这个在人类与艾滋病魔斗争中被忽略的群体正在悄悄扩大,关爱他们,就是关爱人类的未来!
建议七:为艾滋孤儿呼吁
王雅迪同学是《中华小记者》杂志的小记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一12班学生。王雅迪同学从2005年开始,多次随父亲赴山西、河南艾滋病村采访并给一些艾滋病患儿献爱心。
2005年7月份暑假期间,雅迪在父亲王天明创办的“艾滋病克星”网站论坛上以“兜兜”网名出现,鼓励那些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或恐艾者。
2005年11月24日,雅迪随父亲王天明,还有甘肃卫视的记者一行,乘火车来到山西临汾绿色港湾艾滋病病区,看望和慰问那里红丝带学校的8名艾滋病患儿,并逐个对他们进行了采访。11月25日又到运城遭受歧视的艾滋病患者老记家里慰问并采访。同时,甘肃卫视的记者也跟踪采访了雅迪和父亲王天明的关爱行动,并于2005年12月1日在甘肃卫视播出了他们的事迹。
2005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王雅迪在父亲的帮助下,将采访艾滋病患者的情况和自己拍摄的照片制作成2块展板,先后在东小口中心小学和北京中医附中展出,在学校引起良好反响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掀起了“关注艾滋,反对歧视”的热潮。
为了使同学们对艾滋病儿童的关爱变得持久,王雅迪建议北京中医附中与山西红丝带学校结为长期爱心帮扶关系,除了捐赠学习用品等给予艾滋病儿童物质上的帮助之外,还将动员学生志愿者给红丝带小学的艾滋患儿们写信,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周末或假期学校志愿者组织还将动员和带领部分学生志愿者到山西红丝带小学看望那里的艾滋病小朋友,给他们精神方面的鼓舞和激励。此设想得到北京中医附中领导的赞同和支持。
2006年12月12日,北京中医附中与山西红丝带学校在北京中医附中举行了爱心结对和捐赠仪式。在结对仪式上,王雅迪代表全校千余名学生发言,她不无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志愿者,今天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感到很欣慰,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从2005年11月去了山西绿色港湾后,我就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山西临汾传染病医院给小雅迪颁发了“感恩证书”,上面写道:“感恩中华小记者、小志愿者王雅迪促成北京中医附中与我院红丝带学校爱心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