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学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说话的学问

被人形容铁齿铜牙、伶牙俐齿的人,往往有狡辩、诡辩、强词夺理,或得理不让人之嫌。但这是说话的学问。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离不开听人家说话,跟人家说话。听话听弦外之音,听风声雨声;说话在点、中听、得体、风趣幽默、又能据理力争,这是人与人交往获取成功的主要途径之一。

不确定性的说话

人人都很在意人家听自己说话,特别是许多人坐在一起闲聊时,尤其如此。但当着大伙的面把话说得太直、太绝了时,弄不好人家冷不防提问你一句,往往一时语塞,答不上来,那彼此都弄得相当尴尬。因此,说话要有看似胡扯,却又让人找不出破绽,说些不确定性的话题。这样,你就掌握了游刃有余的话语权。例如,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只有专家能知道你在瞎扯。不妨考虑以下几项:

暖昧模糊言量子物理学,这题目是数一数二的——连爱因斯坦都会紧张吃力。这个话题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这世界的本质为题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漠然、面面相觑,便忍不住偷笑。你也大可以学他。

如《死海古卷》这本书,几十年来,只有少数圣经学者能接触到这些古代经文并加以研究,他们不让别人看,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正意思。

谈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时,你选的历史人物不必有什么精彩的秘闻韵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的国家领导人,这题目就很适合了。你可以说:“某某历史人物怎么?”

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

“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就是这样的。”

谁能反驳?

不过要审慎的是:此前必须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谈些不相干的话,摸清楚什么题目不能碰。

所有的形容词最好适用于几乎任何方面。如果有人要你对你毫无所知的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音乐发表意见,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期的作品。作风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比较成熟。”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你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令人觉得你学识渊博。在节骨眼上讲出一人所罕知事,会使人深信你腹苟奇丰。例如,你记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然后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绯闻的时候,装作漫不经心的提起。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在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过,有三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

“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在某些地方,情况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顿悟

不确定的语言,是一种模糊艺术。模糊艺术,也即是模糊逻辑。一来,这比刻意的诡辩逻辑显然来得令人满意;二来,避免没面子;三来,俗话讲:“宁可瞎吃瞎喝,不可瞎说瞎讲。”中国的古训是:“祸从口出。”倘若说些不着边际的,如上述不确定语境的话,就是有别有用心的人也会被你弄得扑朔迷离,抓不住话柄。大凡具有交往的智慧者,莫不如此应对。

拒绝正面回答

话说从前,有位圣者率领门徒出国考察,来到某个地方。这地方本是一个国家的首都,可如今它早已灭亡了。

这圣者是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立即展开调查研究。他向一位年纪最大、阅历最深的老者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

老者摇头,叹息。他本来想说出亡国的原因,但他转念一想:“不对呀,我原是国王的老师,朝廷的宰相。说出原因来,岂不是给人以话柄,既作贱自己又贬损国王吗?不行,说了自己当难辞其咎?”

于是他含糊其辞地摇头叹惜:“哎呀,哎呀,一言难尽哪!我正在追赶坏人。看你往哪里跑!”老者提着手杖急匆匆追去……

圣人和众弟子都不禁为之愕然。

顿悟

面对难堪的问题,老者以含含糊糊的言辞和急匆匆的行为巧妙地躲避了。虽然给人看来有点神经质或是神经兮兮,但是面对大事大非的敏感问题,装点傻乎乎的样子也算不了什么。

模棱两可

圆滑是模棱两可的通行证。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文学家苏味道被任命为宰相。苏味道为人处事相当圆滑,只求保住自己相位。尽管如此,还是因为牵涉到一个案子,被贬到外地去当刺史。

后来,苏味道一度官复原职,但几年后又因罪下狱。当时,三品以上大官的监狱称“三品院”,生活待遇比较好,不少获罪大官在狱中照常大吃大喝。但苏味道不然,他小心谨慎,不吃荤食,只用粗茶淡饭;甚至不敢高卧,就在屋角地上铺一张席子睡下。武则天得知他在狱中的表现后,又将他官复原职。

后来有人向他请教当官的诀窍,苏味道说:“处理任何事情,不要决断得非常清楚明白,否则一有错误,必定要获罪受罚。可以像用手摸棱角,这一端可以,那一端也可以那就行了。”这番话传开后,人们都私下称苏味道为“苏模棱”。

1779年夏天,法国革命家康斯坦丁·沃尔涅拜访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沃尔涅为了获准周游美国各地,请求总统开一张介绍信。华盛顿想:不开吧,让沃尔涅碰个钉子;开吧,又叫我为难。于是他在纸上写道:“康·沃尔涅不需要乔·华盛顿的介绍信。”

顿悟

“模棱两可”出于成语典故,它的意思是比喻对一件事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可以,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待两端可矣。”

华盛顿用的也是“模棱两可”的方法来推卸责任。这是明智之举。

由此可见,在交往中,与人说话,有时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是万无一失的。

婉转谢绝

拒绝帮人家的忙是需要技巧的。

有个人找上门想求老朋友帮忙把妻子调到某单位去,这位老朋友明知办不到或者从内心里就根本不愿意帮忙,但又不好一口回绝,生怕一盆水浇得对方难堪。于是,他跟他来个“缓兵之计。”他这样对他说:“这个事我恐怕没有把握办到,不过我愿意为你尽力奔走效劳。我看你先回去吧,等有消息我会立即跟你讲。”

过一段时间后,这人托人捎信告诉他:“这事我已奔走了好几天,跟某领导也联系过,可惜终不见效。没办法,我只好请你不要将我作依靠了,免得耽误了你的事,实在抱歉。请代我向尊夫人问好,并祝她尽快调到理想的单位。”像这样的回答,既不会形成双方当面难堪的局面,又给自己留有余地。

顿悟

当面拒绝太过生硬,会让对方因过分失望而伤心。本来,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可是你明确的承诺了却没有办到,这样做反而伤了情义。因此,这个人只好采取“模糊表态”的办法。事后既没让朋友怪罪,又维系住了朋友间的关系。

隔靴搔痒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北京大家》里写道:“1919年9月初,我到北京大学参加开学典礼。当时的英文教授辜鸿铭坐在主席台上,也站起来发言。我不知道这是预先安排好的,还是他自己临时冲动。他发言很长,感情也很冲动,主要是骂当时的政府和一些社会上的新事物。他说,现在做官的人,都是为了保住他们的饭碗。接着说,他们的饭碗,可跟咱们的不同,他们的饭碗大得很,里边可以装汽车、姨太太。又说,现在人做文章都不通。他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没有说‘改良’。你既然已经是‘良’了。你还‘改’什么?你要改‘良’为‘娼’吗?他大概讲了一个钟头,都是这一类的漫骂之词”。

顿悟

历代文人多爱发牢骚,弄不好就出现危机。辜鸿铭是名流,也是有名的“辜疯子”。但他也不敢和政客之流正面争执。只能隔靴搔痒;在其他场合上发泄一番。所谓隔靴搔痒的说话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快速应变

有效地运用应变能力,在口语表达中可以对付很多意想不到的场面,避免交际失败,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快速应变是一种即时的、即兴的反应,更是一种能力,一种适应环境多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听者的思维的敏捷性、情绪的自控力、知识的广博程度是分不开的。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很有口才,但为了慎重起见,他开记者招待会总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不管记者们提什么问题,一般他总能巧妙地绕到自己有所准备的问题上侃侃而谈。不过突如其来的问题躲也躲不掉,有一次,反对党办的报纸《震旦报》的记者问已到高龄的总统身体近况如何。显然,这个问题提得有点虚伪,貌似关心国家元首的健康,实际上别有用心。对这种发难,戴高乐当然不能说自己身体欠佳,这样正中其计谋,会带来一连串发问,会被大肆渲染,搞不好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他也没有单纯地、平实地表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这样会显得软弱、缺乏回击的尖刻意味。他回答道:“谢谢你,我很好。但是请你放心,我迟早会死的!”这些话语显得镇定有礼,又给那位记者一种轻视之感。从而表现了一位大国统治者的风度——雍容而又凛然。他的这个艺术性的应答,至今仍给法国新闻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们不再轻易犯这种错,招这种讥讽。

顿悟

口语交往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没经过太多磨练,很多人会感到难以应对,出现瞠目结舌的场面,这当然很难堪;如果听了一些难听的、有挑衅性的话就反应过度,做出一些失态的举动,肯定也会被人看作缺乏修养。戴高乐从容镇定,处惊不变,正如苏轼所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豪杰之士与人们交往,其应付大变之态,我们自然应该效法。即使面对一些小事,也应理智、耐心、冷静、沉着,力避焦躁紧张、感情用事。

出语惊人

德伊森贝赫自1998年担任欧洲中央银行首任行长便以说话口无遮拦、喜开玩笑而成为一贯出言谨慎的银行家中的特立独行者,然而有时亦庄亦谐的说话方式也会给他造成难堪。例如有一次他说欧洲银行对欧元的政策是一个“疏漏”,结果他的这番话使欧元汇率大幅度下跌。

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有位德国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德伊森贝赫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他明年退休后谁将是下任行长的最佳人选?不料这位荷兰人的回答却是:“我认为最佳人选是我的克隆人。”

顿悟

对记者说例行的外交辞令“无可奉告”的话,显然是愚者的拒绝。如说出真相,也显见庸人自扰。来句子虚乌有的“克隆人”,倒是似是而非,无可挑剔的托辞趣话。

对付政敌的攻击

有位政客讲了一段他的经历。他说:

当我成为州长内阁成员的时候,我惊愕地发现自己突然有了这么多新朋友。我想见面的时候,商业和社团领导人会随时恭候,我应邀前往上百个会议和特殊场合发表演讲,每隔几个星期我就要上一次报纸,每月至少有一次上电视或广播。

我还有了许多新敌人,我甚至根本不认识他们。他们通常决定将攻击我当作攻击州长、我所属的政党或者州政府的一个手段。他们通过捏造我从未说过的话、从未做过的事来攻击我。在我的部门里,有人会表面上装作友好、表示支持,暗地里却做手脚要把我赶走。

等到州长任期届满,而我作为部门主管的职务终止的时候,我已经真正喜欢上了同商业和社团的领导人打交道,在部门内部也找到了一种同志情谊和团队协作的新感觉。

然而,我离开办公室的那天,我的绝大部分关系都改变了。我在商业领域找到了一份令人激动的新工作,但我不是CEO,我是个项目经理,比CEO低了好几级。这是份了不起的工作。然而我不再“重要”,我不再有“地位”了。我曾与之密切合作的人现在在街上碰见我的时候似乎有一点尴尬。他们仍旧是呼风唤雨的人物,而我不是了。我不再受到遨请,没人再寻求我的支持,新闻媒体也不再打电话来采访我了。

这种突然间得到朋友和敌人、又突然间全部失去的轮回,我经历过不止一次。我知道它也发生在千千万万其他人身上,我并不吃惊,也并不感到幻灭。幸运的是,在我开始当部门主任的时候,一位导师每天都提醒我记住,我不会永远当主任。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

你应该善待自己得意时遇见的人,因为他们和你失意时再次遇见的人是同一群人。

“成功”的人要知道朋友有“私人”的朋友和“场面”的朋友之分。私人朋友会陪伴你历经荣辱沉浮,无论你地位高、地位低,还是没有地位。私人朋友真正关心你,喜欢与你在一起。场面朋友则是你的地位、权力和影晌力的朋友。场面朋友是前面那个拥有你的地位的人的朋友,也是下一个拥有这个地位的人的朋友,这对生意有利,它维持着对你和场面朋友都有利的关系网。这并没有什么错。你只需记住,不要混淆场面朋友和私人朋友。按照通常的字面意思,场面朋友并不是“真”朋友。

作为官员,在退休或离开工作岗位时会发现,自己的场面朋友发生了变化:突然之间,他们都不再回电话了;他们不再因为自己开的玩笑而哈哈大笑,也不再赞美自己出的好主意了。原因很简单:自己过去的场面朋友现在眼睛盯上了新的官员。他们有新的午宴要赴,新的电话要回,新的笑话要笑,新的好主意要赞美。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还会招来真敌人。但有一些对付敌人的简单法则。首先,不要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针对你自己的,攻击你的人可能正在以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跟自己的苦恼较劲。他们很失望,而且因为自己的失望而怪罪于你。你对他们来说可能不过是一个符号,是个可攻击的明显目标。其次,如果别人将你当作他们的敌人,你没必要也将他们视作自己的敌人。有些人攻击别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注意力,而攻击你也是得到注意力的一个办法。保持心胸开阔,公正地对待你的攻击者,听听他们怎么说,在一切适当的时候注意一下他们,你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最重要的是,假如你不像对待敌人那样对待他们,他们有一天很可能成为你的同盟和朋友。

顿悟

珍爱你的家人和老朋友吧,你在“成功”之前就是和他们同甘共苦的。俗话说:“交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新朋友是银,老朋友是金。”当你度过人生岁月时,当你获得成功时,你的老朋友对你就越来越有意义。你也将有机会结交新朋友,他们会成为真朋友——他们中总有些在今后会变成“金”的、“银”的。

创设和谐氛围

高明的谈话人,往往不急于开门见山、引入正题,而是先调整情绪、烘托气氛、拉近距离,在水到渠成之时,表露心扉,达到功到自然成的目的。

一位历史老师年纪大了,牙齿脱落,讲课吐字不清,但对工作很负责任,对学生要求较严。有位同学对这位老师有看法,就借题发挥,上教务处告状,要求撒换这位老师,还发动全班同学,要将这位老师赶下讲台。班主任找到这位学生谈话,没直接谈这个问题,而是先问他的父母年纪多大了,身体怎么样。学生不知班主任的用意,回答说:“身体还好,就是年纪大了,记性也差,说话颠三倒四的。”班主任顺水推舟:“是啊,岁数不饶人哪,我们当老师的也是这样,请你们要多体惊。”学生听出了班主任的弦外之音,惭愧地低下了头。后来,他不但不再闹事,还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顿悟

这位班主任老师先避开敏感的话题,以免造成正面冲突,使谈话不欢而散;再诚恳地询问家长年纪与身体状况,创设一个温和、亲切的气氛,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立情绪,感受到了暖意;最后,引向正题,使学生产生顿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交往的目的。这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坦诚地表现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一个温文尔雅、内涵丰富、善于交际的人,必然是一个谦虚的人。

在交际场合,谦虚的人会创造出一种平等、和睦的谈话氛围,给人以真诚坦率的感觉,平易近人的印象,为交际的成功奠定感情基础。

怎样在交际场合,坦诚地表现出谦虚呢?这要做到:介绍自己时要自谦,不要夸张,不要傲慢;遇到赞誉时,要谈运气的作用,谈工作岗位的作用;受到奖赏时,要谈别人的帮助,谈团队的努力;遇到提拔时,要谈同仁的扶持,领导的提携。

在这方面,有些名人就做得很有分寸。

很多人认为金庸在创作和事业上都达到了巅峰状态,对此,金庸不愿承认。他说:“‘一流高手’是绝对谈不上的,这不是谦虚,是自己真正的感觉。‘巅峰’这句话是不太适合,也许用在小说还可以:假如巅峰是指今后我自己不再有进步的话。至于事业和学间,肯定离巅峰还很远,因为我相信《信报》还会有很多进步,我自己也还需不断地钻研与学习。”

金庸先生可谓文坛巨匠,不乏大气之作。他的武侠小说在世界文坛,可谓独领风骚。但金庸先生丝毫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自负,而是婉言回避“一流高手”的赞誉,坦言距离“巅峰”之远,表白自己还需不断学习,并以小说的夸张,《明报》的进步,笑言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坦诚、幽默、自谦,不但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对他的仰慕,而且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尊重,也为金庸先生今后的创作留下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金庸先生是这样,唐杰忠先生也是如此。

一次,相声表演艺术家唐杰忠到山西某地演出,在一宾馆就餐时,当地的上百名群众闻讯赶来。其中有的人说:“唐老,您是公认的笑星,捧哏巨匠,可在您的身上,却看不到一点明星的毛病,的确令人敬佩。”唐老说:“我是明星,观众是太阳,我们身上的光环是观众给的,大伙愿意跟我接近,那是捧我,要是所到之处没人理,那是个啥滋味?”

顿悟

唐杰忠先生用潇洒的话语说明了明星与观众的关系,明确了自己的定位,表明了自己的荣誉、地位都是观众给的,说明了名人与观众的鱼水关系。唐先生不摆名人架子,不谈自己才华,津津乐道于观众的厚爱,加深了他在观众中的美好形象,显示了他的机智和聪慧,让人感到亲切,感到朴实。

坦坦荡荡

真诚,即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

真诚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也是一种做人的正确态度。

谈话要真诚,就是要实事求是、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就是要坦坦荡荡,没有丝毫的隐瞒。只有这样的谈话,才能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否则,逢场作戏、虚情假意、欺上瞒下、信口开河,势必引起对方不满,既伤害对方感情,又误人误事。

真诚,如果形成了一个人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他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形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中国广播艺术团的一级指挥家、钢琴家,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艺术素质评委滕矢初,是个热心肠的人。2002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位母亲找了一个星期终于找到了滕矢初的电话号码。晚上十点。当滕矢初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时,接到了这个电话。这位母亲的女儿由于学习不好,休学在家,每次休学再上学,她都面临比她更小的同班同学,她对人生失去了勇气。看过大奖赛后,女孩说要是能见到滕老师就好了。滕矢初用温润的话语抚慰着受伤的心灵,“人能够健康地活着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路……”这个电话足足讲了40分钟,已经饿得肚子有些疼痛的滕矢初不得不说:“很抱歉,我还没吃饭,我一边吃碗面条,一边聊行吗?”母女俩都哭了,后来,这位母亲给滕矢初留言说,女儿好了很多。

顿悟

滕矢初即便在夜深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坚持接听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语重心长地抚慰一个受伤的女孩的心灵。滕矢初忍着肚子疼痛讲了40分钟后,又坦言商量,边吃面条,边聊行吗?这可谓真真切切,诚诚恳恳,以深切的“人文关怀”,温暖着这对母女的心,把真诚推向极至。

善意的谎言

善意,就是善良的心意。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好意。

批评要带有善意,就是要带着好意去批评,要关爱对方、体谅对方,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同时,说话要和气、语速要适中、不说伤害感情的话、不说令人尴尬的话、不说让人忌讳的话,以真诚的态度,以善良的心意面对每一次谈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

某校初二的英语课上,老师发现一个女同学在写一张条子,收来一看。原来是写给一位男生的。看着上面稚气的话,老师忍不住笑了。这一笑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喊:“老师,念出来!”写条儿的女孩低垂着头,满脸涨得通红。全班同学好奇地期待着。老师说:“你们真的想知道?”学生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老师边说边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党的话,做一个好学生!”班里轰的一片笑声!那位女同学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课后,她塞给老师一张纸条,很快地跑开了。条上写着:“您是我所见过的最聪明最美丽的老师,我一定会记住您对我的希望:听党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顿悟

这位教师是可敬的。她的谎言充满着善意。在学生上课递条子这种犯忌的行为出现之时她不恼、不怒,以宽容的心情、友善的态度、委婉的语言、幽默的做法,化解了一场难堪,维护了女生的“面子”,“挽救”了女生的危机。但,老师的善意之举,并没有对女生的不当做法听之任之。这位女生对老师的善意也心知肚明,对自己的不当之举后悔不已。

批评要带有善意,既要热情诚恳,又要尊重对方,帮助对方分析问题,明辨是非,解决实际困难。

具有人情味的说话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浮躁、偏激、傲慢、鲁莽之人。在某些场合,或某些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说一些伤害他人感情的话,做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有的时候,因为一些误解,性格温顺的人,也会做出让人始料未及的事来。

一般的说,遇到这类纷争和矛盾时,当事人要宽容大度,“化干戈为玉帛”,切不可大发雷霆、咄咄逼人、污言秽语、拳脚相加,使事态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这类的事情处理不妥,就会伤害感情、积下怨恨、埋下祸根。

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斤斤计较。大度,就是有容人之量。常言道“宰相肚子能撑船”。这是对宽容大度的形象写照。

在谈话中,怎样做到宽容大度呢?就是要头脑冷静、明辨事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缩小争端的严重性,不斤斤计较荣辱得失,“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样做,不但可以化解矛盾,减少积怨,还能唤起对方的良知,融化对方的感情冰霜。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蜚声文坛的金庸先生最喜爱的一句话。他温厚可亲,雅韵脱俗,宽容大度。

王朔的《我看金庸》一文是对金庸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的文章,但金庸对此没有拍案而起,也没有竭力争辩,更没有反唇相讥,他只是心平气和地说:“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渐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四大毒’,王朔先生已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将来如到北京呆一段的时候,希望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认识。”

金庸先生可谓是“大将风度”,大家风范,具有大海的胸襟。他面对王朔的过激言辞,冷静沉着、语气温和、言辞稳重、语调轻柔,不指责对方、不漫骂对方,反称自己,“限于才力”,感谢对方“笔下留情”,还热切希望朋友介绍“和他相认识”。金庸先生的宽容雅量,谦逊溢和,给人以温文尔雅,超凡脱俗之感。金庸先生的宽容热诚必然换来回报。果然,王朔先生知晓此话,很是内疚。他说:“比起金庸来,确让我惭愧。”

顿悟

可见,宽容大度,会春风化雨,柳暗花明。

凡是富有人情味的话,都能体现一种对个体生命的关爱,即人文关怀。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谈话中少了人情味,便多了生硬与冷漠,距离和隔膜,而少的是亲近和随和,理解和共鸣。这显然是不利于交际的。尤其是在上下级之间,官民之间,公众人物和平民之间,一个人要想变得有亲和力,就应当为自己的话语增添一点人情味,这才能有效地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

人在世上都是在某种状态中生存的,如果在交往中注意对方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生存需要,去关注别人,解释事理,就自然会使对方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敬意,从而达到缩小双方心理距离的作用。

比如:美国的播音员是这样向听众介绍未来的天气的:“刮西北风的两个州将出现阵雨,但请您留意,也可能是雪。”“佐治亚州的人明天肯定会欣喜地看到雨,但有多大的雨势,我不敢担保”,“明天是周末,我们拥有一个睛朗的天气是可能的。”

同样是一种可能性的判断,由于将自己摆了进去,而且使用平易而充满关爱的语言,谈话就有了人情味,也有了美感。

直率、公正、讲原则

直率,就是直爽、坦率;公正就是公平正直,没有私心;原则,就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标准或法则。

说话要直率公正,就是在谈话中直爽坦率、公平正直,没有偏心。即,一切都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话要讲原则,就是说话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律。这个标准应该是一贯的、正确的、坚定不移的、丝毫不能妥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原则,都有自己的说话和做事标准。金庸的处世原则,是“得饶人处且饶人,该较真时也较真”。

比如对王朔,他就说了这样一番话:“王朔先生说他买了一部七册本的《天龙八部》,只看了一册就看不下去了。香港版、台湾版和三联书店版的《天龙八部》都只有五册本一种,不知他买的七册本是什么地方出版的。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然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

一方面,金庸旁敲侧击、暗示了对方所读《天龙八部》为盗版书,既是盗版书,文字的错讹、内容的散乱在所难免,王朔以此断定作者文字水平不高也就有失公允;另一方面,金庸巧作对比,暗示和广大读者那么多发自肺腑对自己作品的盛赞相比,王朔的几句尖酸之语实在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金庸是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也是傲骨嶙峋的铮铮汉子。他做人的原则,是勿容置疑的。

在国内,同国人说话要讲原则;在国外,同外国人谈判更要讲原则。这是维护我国国格、人格的需要。因为,无论在战场或在商场,充满敌意的人还是存在的。面对恶意之人,阴谋陷阱,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决不妥协,毫不退让。如果我们处处软弱避让,丧失原则立场,势必使对方觉得我们软弱可欺,不堪一击。

下面的例子,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外贸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这个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

“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造成你思维紊乱的吧?”

中方代表立即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为你的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为你的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的头脑发昏!”

顿悟

面对对方的蛮横无理,肆意挑衅,再继续维持谈判已经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我方人员义正词严,针锋相对,以凌厉的攻势,犀利的语言,咄咄逼人,反唇相讥,宁愿谈判破裂,也要维护我方人格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这是非常明智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有理有据

“理”,就是道理或主张;“据”,就是依据或理由。谈话要有理有据,就是要在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这样做是文明的行为,是素养的体现。它能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表明诚意、阐明观点,使人心眼口服,达到交际的目的。

谈话中,“理”要正确、鲜明、集中。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公正原则、符合人情道理。鲜明,就是态度明确、是非分明、直言相告、旗帜鲜明。集中,就是聚焦一点、讲深讲透、不支离破碎、不分散力量。

谈话中,“据”要真实、典型、新鲜。真实,就是要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不弄虚作假、不颠倒黑白、不偷梁换柱、不断章取义。典型,就是找最突出、最有普遍性、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道理的事实来阐明道理。新鲜,就是找最新颖、最有时代气息的事实或理论来说明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谈话双方都心怀诚意,常常有些人会故意刁难对方,推出一些棘手的问题,使谈话陷入僵局。这时,要想达到沟通的目的,就要有理有据地回应对方。比如:

有一次,我国海关检查人员从一名英国水手的皮箱里,发现了一瓶可疑的牙痛粉,经鉴定是毒品。公安人员立即传讯了这名水手。“你知道这是违禁的毒品吗?”“对不起,这不是我的,是一位华侨旅客托我带的。”“那他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交给你的?”“前天晚上,我正在甲板上升国旗,忽然发现挂倒了,正在重挂的时候,这位旅客走上来交给我的……”“你升的是中国国旗?”“我们是英国商船,当然升的是英国国旗。”审讯人员立刻严厉地说:“够了,先生,你编造的故事太离奇了。按常规,轮船早上升旗,晚上降旗,你说晚上升旗,显然是谎言。你说升的是英国国旗,而英国的米字旗是无所谓正倒的。”面对中国海关人员有理有据的质问,英国的贩毒者无言以对,只好认输,等待他的将是中国法律的严惩。

我国海关人员,针对狡猾的对手,沉着机智,不急不躁,紧紧抓住“升旗”这一问题,鲜明地指出“晚上升米字旗是无所谓正倒的”要害,戳穿了贩毒谎言,及时制止了犯罪,守住了中国的国门。

谈话要有理有据,但有时苦于没有证据,“理”就很难讲明白。这就需要想尽办法找出证据,再行说理。制止违章要有真凭实据,不能想当然或流于表面,否则容易引起违章者的争议,导致不必要的纠缠。有时,对某些不明事理的司机,还须巧设疑问,套出违章的实据。例如:

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超载沙石,但司机不肯承认。交警就问驾驶员:“你车上装的是什么?”驾驶员:“沙石。”“您车的载重量是多少?”“5吨。”“您车装了多少?”“5立方米。”“1立方米的重量是1.8吨,您算一算5立方米是几吨?难道这不是超载了吗?”这时,那位驾驶员羞愧地用力抓抓头皮,连声说:“我错了,我错了。”

顿悟

要说服别人,就要有理有据。这位交警不急不躁,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疑问,引出违章者的超载事实,让违章者在事实面前不得不低头认错。

谈话要看对象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样有针对性的谈话,我们才会收到效益。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一组谈话,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教师节来临,班级的联欢会中,学生免不了要给老师献词,这时学生就要看对象说话了。他们分辨着老师,说着不同的话:“您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致年长的老师)

“摩擦起电,燃起了我们浓浓的师生情,愿您像青苹果一样永远年青”。(致物理老师)

“我们对您的爱永远不会起化学反应。”(致化学老师)

“您是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们描绘五彩的未来……”

顿悟

同学们慧眼识珠,准确地找到了各种教师的个性特点,并根据他们身份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达到了谈话要看对象的要求。

所谓看对象说话,也即是看对方的身份说话。身份,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即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处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显示出不同的身份。例如,“她”在厂里是团委书记,在党委书记面前是下级,在团支部书记面前是上级;在孩子面前是母亲,丈夫面前是妻子;在大街上是普通公民,走进商店是顾客,走进剧院是观众……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我们说的话应当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词组句,从语气到表达方式都要不失身份,恰当得体。

不看身份的脱口误,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那样势必要影响交际效果。这决不是交往智慧者所为。

说话要看时机

时机是说话的客观条件。“言贵精当,更贵适时。”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是操之过急的脱口误;该说的时候没说,是坐失良机的脱口误。把握住说话的适宜时机,是说话得体的重要因素。例如小组讨论会上,大家很容易把话题扯远,张家长,李家短。当大家谈兴正浓时,主持人如果脱口误地制止,势必会“一棍子”把人打“闷”。聪明的做法是先不扫大家的兴。也加入聊天的行列,瞅准机会,把话题引到要讨论的中心议题上来。

看时机说话,一般应注意这样几种情况:

(1)应当在听话人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去反映情况或提出批评建议。人家刚丢了钱,你脱口误要他请客,那你只能“吃”个难堪。

(2)应当在双方的感情和认识差距缩小了以后再开口劝说。高明的推销员从不直接向持拒绝态度的顾客推销商品,而是先迂回,套近乎,解除了对方的“武装”之后,再劝人家购买推销的商品,往往获得成功。

(3)应当对把握不大的事情事先作出暗示。“你上完课帮我借本书行吗?”“行。就不知那时图书馆下班没有,我去看看吧。”万一没借到,对方也不会太失望,因有言在先。

(4)说话要看场合。场合是交际时的地点与氛围。场合是决定说话效果的重要环境因素,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场合有庄重与随便、自己人与外人、正式与非正式、喜庆欢快与悲痛、公开与私下之分。注意说话场合,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意思。

顿悟

自觉地接受场合的约束,不说与氛围不相协调的话。

积极寻找适当的场合,使环境气氛适应自己的话题。例如,一个领导找部属谈工作,一般来说,应当把部属请到办公室里来。办公室表现了领导者的职责所在,能使谈话更具工作性质。但如果领导为开导某个部属,则可以到部属家里去。这体现领导放下架子,平等待人的作风。在部属家里,更有利于拉家常,使谈话气氛轻松,彼此的心贴得更紧。

接话要看前后话语

前后话语,人们常称之为“上下文”,指话语本身的环境。言语表达效果如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几位年轻的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问答说:“79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84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呀。”“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了这句脱口误,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

顿悟

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说话要看文化背景

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这种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拿交际场合的称呼语来说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就十分明显。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一般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对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很恰当,但对国内兄弟民族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会说:“我们是乌桓的子孙。”你的话就是脱口误了。在西方,你对一位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她听了格外高兴。

顿悟

在我国,如果跟年轻姑娘也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变换角色的谈话

一个赤手空拳的老警官,面对身上捆满炸药、扣压8个人质的歹徒,三言两语就让歹徒束手就擒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位老警官采用了这样一种谈话方式。

警官:(像拉家常一样)我有一个儿子,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非常可爱。为了他,我可以牺牲我的一切。(话锋一转)你有儿子吗?

歹徒:(情绪稍有放松,但仍用枪指着警官)有,两个,一个6岁,一个9岁。

警官:你爱他们吗?

歹徒:(不明白警官的意图)当然爱。警官:既然爱他们,你难道不想看着他们长大成人,看着他们上大学吗?

歹徒:(头上开始冒汗,拿枪的手剧烈颤抖起来)……

警官:(继续开导)你既然爱他们,难道忍心使他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失去父亲,成为孤儿吗?

歹徒:此时的心理防线轰然崩溃,扔掉手枪,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警官:初战告捷,趁机继续开导,终获成功。

顿悟

老警官的攻心战可谓巧妙。他在极短的时间就成功地攻克了“罪犯”的心理防线,保护了人质,挽救了“罪犯”,不能不说是一个范例。老警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转换了一个角色,不以警察的身份出现,不厉声棒喝,不威胁训斥,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亲切耐心地劝导对方。他从父爱谈起,首先谈到孩子,一下子就打消了对方的敌对情绪。随后,他又进一步谈到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指出孩子可能成为孤儿的后果。谈话从始至终是真诚坦率的。最终撼动了对方的心灵,使对方认同了自己,接受了自己,同时避免了一次恶性案件的发生。

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即是变换角色、耐心开导的谈话艺术。使用这种方法,一般发生在不可抗的特定情况下,达到了“软着陆”的效果。

简洁明快、直奔主题

谈话中,常有人啰啰唆唆,没完没了,弄得听话人昏昏沉沉,毫无兴趣。谈话不是交流、不是享受,而是空耗时间、浪费感情。这样的谈话毫无意义。

谈话要简洁明快,直奔主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简洁明快,就是说话要简洁精炼,干净流畅。直奔主题,就是要直指中心、一语见的、不拐弯抹角。简单地说,说话要干净利索、切中要害、不拖泥带水。

这是一种语言风格、一种语言习惯、也是一种语言品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历练的。其中不乏文化的积淀。

研究水稻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在这方面就很有造诣。

有一次,记者问袁隆平在科研方面有什么经验,袁隆平答:“我的经验是知识、汗水、冒险、机遇。”

有记者问:“您作为我国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大家关心您下一步的打算。”袁隆平自豪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水稻搞成功。”

顿悟

自然洒脱,言简意赅,让人感到痛快,感到舒畅,可谓是主题鲜明,语言精练,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沉默是金

世上充满了善谈者。有的人侃侃而谈,有的人口若悬河,有的人说南道北一发而不可收。但是,中国有一句俗语,叫“言多语失”。意思是话说多了,总会有什么闪失,不经意间会流露出一些秘密或隐私。这句话虽然说不上是真理,且有着一定的消极性,但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境况之下,却具有一定的道理。

沉默,就是不说话。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声的力量,往往在这无声之中孕育着智慧,孕育着“惊雷”,也时常在这无声之中,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下面的例子就很耐人寻味。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发报机之后,因为不熟悉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便和妻子商量。他妻子说:“卖两万。”

“两万?太多了吧?”

“我看肯定值两万,要不。你卖时先套套口气,让他先说。”

在与一位美国经济商进行关于发报机技术买卖的谈话中,这位商人问到货价,爱迪生总认为两万太高,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沉默不语。商人耐不住了,说:“那我说个价吧,5万怎样?”

爱迪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时说不出合适的话。商人以为价格太低,便说“10万元,怎么样?”

这真是出乎意料,爱迪生当场拍板成交。

顿悟

在主观上,爱迪生并未想保持沉默,可是事情的发展使他不由自主地咬住牙关,闭口不谈,这给心里无底的商人,造成了心理压力,深怕交易不成,丧失商业机会,所以急不可待地抛出高价,使爱迪生获得了意外之喜。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中止了谈话,沉默无言,并不像爱迪生那样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主动采取的一种策略,意在展开心理攻势,摸清对方底牌,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一种回旋的机会,从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欲言又止,保持沉默,没有把要说的话考虑成熟,如若信口说来,又怕有些闪失,所以闭口不谈,静心思考。这是明智之举。

以迂为直的劝说

优孟,原本是楚国的一个艺人,身高八尺,擅长辩论,常常用幽默诙谐的故事进行讽刺劝谏。楚庄王在位的时候,有一匹心爱的马,身上披着锦绣,养在一间雕梁画栋的华丽房间里,垫在地面的是设有帐幔的床,吃的是枣脯。后来马得了肥胖病死了。楚王叫臣子们给死马戴孝,要用棺椁盛硷,按照安葬大夫的礼制来安葬这匹马。左右臣子们都不以为然,大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楚庄王不听这些话,反而下了一道命令说:“往后有谁为了马的事情再提意见,就处以死罪。”优孟听见了,就跑进宫廷,朝天号陶大哭。楚庄王吃了一惊,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哭。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楚国这么大,有什么办不到的,仅仅按照安葬大夫的礼制去安葬这匹马,太菲薄了!请大王按照安葬人君的礼制去葬它吧!”楚庄王说:“怎么样呢?”优孟回答说:“请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漂亮而耐朽的梓木做外椁,指派士兵去挖掘墓穴,老弱背土把坟修;齐国、赵国陪祭在前面,韩国、魏国守卫在后头;给马盖祠堂,用牛羊猪来祭祀,再拨万户城邑供奉享受。诸侯们听见了,都知道大王是贱人而贵马啊!”楚庄王说:“寡人的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事该怎么好呢?”优孟说:“请大王用对待六畜的礼制来葬它,堆个土灶当做撑,用个铜锅当做棺;佐料用姜枣,调味用木兰,祭品是梗稻,衣着是火光,吃进人的肚子!”楚庄王听他这么一说,就叫人把那死了的马交到御厨房里去,以免天下老在传说这件事。

顿悟

“以迂为直”的劝说方式,比直接“死谏”更有效。迂,并不是单纯的“迂回”或走弯路,而是通常所说的“正话反说”的意思。这种以“迂”后直的劝说,一般适合于以下对上的忠告型语言。优孟以迂为直的忠告型语言使楚王从他的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妻子劝丈夫

《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河南人乐羊子走在路上时曾拾到一块金子,回来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叫盗泉的泉水,廉洁的人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是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贪图利益,从而玷污了自己的品行!”羊子十分羞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而到远方去拜师求学。学了才一年,羊子就回来了,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长时间在外,因而思念你,没有别的原因。”妻子就拿起刀走到织布机跟前说:“这绸缎是从养蚕抽丝开始的,后在织布机上织成的。一丝一丝的积累起来,才织成一寸一寸丝绸,积成一丈一匹。现在如果割断这绸缎的话,就会前功尽弃,浪费了时光。您积累知识,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懂得的东西,用来修养您的美德。要是学到一半就回来与割断这绸子有什么两样呢?”羊子被妻子的一番话感动了,就又回去学完了学业,七年没有回家。

顿悟

就此看来,乐羊子的妻子确是一个奇女子,为了成就丈夫的学业,宁愿忍受空房的寂寞。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劝人的方法。如果见到丈夫如此卿卿我我,或者生气指责的话,羊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她拿断织来类比学业,形象生动,使人信服。效果当然不错,使羊子七年没有回家而成就了学业。

夫妻之间的交往,一般情况下应相敬如宾,但对于原则问题,必须要有乐羊子之妻的精神,可是也不能自以为有理,说话就无所顾忌、直来直去,而是要以婉转的方式打动他,这样才能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