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理解,后下定论
提问“等等,你说什么?”不仅能够帮助你厘清思路,也能够帮助他人梳理想法。
在任何情况下,先让对方解释说明,再进行申辩。
我人生中第一次提出“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是在我的儿子威尔降生之前的片刻。
我和凯蒂虽然是第一次做父母,却觉得我们已经对分娩和接生的整个流程都了若指掌。我们上过生育课,练习过呼吸法,也看过视频。凯蒂在1996年2月25日早晨破了羊水,那一刻来临时,我们确定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入住了纽约市的莱诺克斯希尔医院,被带进了装修得像万豪酒店房间一样的产房。由于凯蒂是第一次生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到临产期。虽然她出现了一些轻微阵痛,但身经百战的护士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我们在医院里走来走去,想要加速生育的过程。凯蒂几乎一直在微笑,偶尔才会疼得龇牙咧嘴。看到这种情况,一位年长的护士用典型的纽约腔对她说:“亲爱的,你知道你需要什么吗?你需要一次真正的宫缩。”
大约10个小时之后,真正的宫缩出现了。宫缩虽然明显,但问题在于,除了宫缩,似乎别无动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凯蒂和我们的准儿子威尔都开始感觉到了不适。医生走进房间,不慌不忙地说,是时候进入另一个房间了。虽然我们原先的计划里并没有这一步,但我们还是照做了,并没有提出异议,与本书的书名一对比,还真有些讽刺意味。
另一个房间其实是一间手术室,也就是说,我们从仿若酒店隔间的舒适环境里,搬到了一间灯光明亮、铺着地板的冰冷密室里。等候我们的是一群技术人员和护士。我站在凯蒂的床边,医生非常平静地解释道,威尔被卡住了,很可能是因为他的脑袋太大,而医护人员则必须要立刻将威尔弄出来。医生问我们是想用助产钳还是吸盘来辅助接生。凯蒂大喊道:“别再疼了就行!”虽然这句话并不是对问题的直接回应,但我觉得还是不要指明比较好。我回答说,鉴于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经历,我觉得医生或许更有资格来做选择。医生选择了使用吸盘。
接下来,一位男士突然来到我身边,介绍说自己就是医生,然后又非常平静地解释说,他会用前臂按压凯蒂的肚子,将孩子挤压出来,“有点儿像把橄榄的核挤出来”。他的手越过凯蒂的肚子,抓住床另一侧的护栏作为杠杆。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我心想,我们俩从未在生育课上学过这套具体流程,我们的生育录像带里也从没有出现过“把橄榄核挤出来”这一招。
但我所能说的只是:“等等,你说什么?”
医生并没有回答,而是朝凯蒂的肚子按了下去。凯蒂很礼貌地解释说,医生的做法让她感觉有些不适——记得她的具体用词是:“放开我,要不我就把你给弄死!”很快,威尔就像一颗橄榄核一样弹了出来。
在产房里提出“等等,你说什么?”之前,我很早就听过这个问题。我有一位叫作基斯·弗拉维尔的大学室友,总是爱提这个问题。基斯是一位既可爱又友善的加拿大人,他在理解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室友的话时,会偶尔感到吃力。我们谈话中包括的观点,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有些则荒唐可笑,因此,“等等,你说什么?”几乎成了基斯对我们谈话条件反射式的回应。虽然如此,据我所知,这个问题只有基斯自己提过,这是他的标志性问题。
之后有人告诉我,这个问题对于加拿大人来说很普遍。至于这个问题在我和基斯上大学时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否普遍,我却一直没法确定。实际上,我连这个问题首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无法查实。据我所知,基斯就是这股全球热潮的引领者。
我和基斯在大学毕业之后分道扬镳,而这个问题也就几乎在我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至少说在一小段时间里确实如此。凯蒂从基斯那里学到了这个问题,因此会偶尔提出来,但我再也没有听过其他人提起这个问题。我们的儿子威尔由于在降生时就受过这个问题的“浸染”,因此也很自然地在大约10年前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发现,他的朋友们也会提出这个问题。后来,在几乎一夜之间,似乎只要是我所到之处,总会有人提起这个问题。当今,这个问题俨然成了日常谈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在30岁以下的群体中尤为流行,但绝对不仅仅是“千禧一代”的专利。
一些传统的语法专家可能会对这个问题的广泛流传感到扼腕,他们或许会抱怨说,“等一下”这个词从表面看是多余的;另一些人可能会更上一个层面,把这作为又一重证据来证明英语这门语言的堕落以及文明的退化。但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泼冷水的人永远都会有,对这个问题提出斥责的人并不在理,因为“等等,你说什么?”真的是一个很棒的问题。没错,一旦你完全了解了这个问题的使用方法,这个让人误以为简单的问题不仅不可或缺,还应该说是意义重大的。
首先,“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灵活。这或许也能从一定层面上解释这个问题为何如此流行。根据情况的不同,提出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用直截了当的语气所提出的“等等,你说什么?”可能只是一种要求他人重复之前所说的话,或是稍做说明的方式,提问的原因在于某个论点或建议让人感到出乎意料,有些难以置信。如果用拉长的语气说“等一下”后,接一句简短但语气很强的“你说什么”,则很适合表达发自内心的怀疑。这就有点儿像礼貌地问“这种话你也能说出来?”或是“你在开玩笑吗?”反之,如果是简短的“等一下”后,接一句拉长的“你说什么”,可以在你被某人要求做某事时使用,也可以有效地传达对于所提要求背后动机的怀疑,或是表达你对要求的坚决反对。
最后一种搭配方式,也是我的孩子们在和我谈话时最常用到的。一般来说,他们会在我建议他们做一两件家务事的时候提这个问题。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就在听到我说“我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房间打扫一下”的那一刻,“等等,你说什么?你说让我们打扫?打扫自己的房间?”这个问题就一定会出现。
我之所以将“等等,你说什么?”放在不可或缺的问题列表的首位,是因为这个问题是一种寻求详细解析的有效方式,而详细的解析是真正了解某事的第一个步骤,无论是了解一个创意、一种观点、一种信念,还是一份商业提案。(用这个问题来回应求婚可能并不明智。意见仅供参考。)
可以将“你说什么”之前的“等一下”简单看作一个没有意义的口头禅。但我认为这个词非常关键,因为它提醒提问者(以及其他人)暂停一下,好确保大家真正理解了问题。我们往往做不到停下来把问题说明白,错误地以为在理解问题之前,自己就明白了。如此一来,我们就错失了完全理解某个创意、论点或是意义的机会。提出“等等,你说什么?”是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抓住机会而不至于错失。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几年前,凯蒂、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挪威徒步旅行、玩皮划艇。在挪威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另一位老朋友,他在当地做荒野飞行员,带乘客观光游,并把他们带到偏远的露营区。听说我们打算第二天到附近的一道峡湾做徒步旅行,他问我们能不能带上他的一位客户同去。这位客户是一个19岁的日本小伙子,也想去这道峡湾看一看。我们说定,第二天接上他一起去。
他的英语有点儿生涩,而我们则一点儿日语也不会说,因此大家路上都很安静。来到峡湾的时候,我们的新朋友立刻跳下车,从背包里取出一张专辑封面。然后,他便开始跑来跑去,偶尔停下来,举起那张专辑封面,从峡湾中抬头远眺一座大山。然后,他又会跑到另一个地方,再一次停下来。我们看着他,不时地面面相觑,既不清楚状况,又担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终于赶上他之后,我们看到那张专辑封面上有一幅峡湾的照片,远处还有一座大山。这是挪威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一张交响乐专辑。我们终于意识到,专辑封面照片中的峡湾正是我们游览的地方,而我们的新朋友正在试着找到这张照片拍摄的具体地点。他解释说,他一辈子都梦想着能够来到这个地方,而这也是他花光所有积蓄来到挪威的原因。
听到这里,凯蒂抛出了“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最终了解到,这个年轻人在东京的一间狭小的公寓里长大,童年生活很艰苦。他唯一逃避现实的方法,就是一边聆听格里格的交响乐,一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来到专辑封面上的这个地方。在他眼里,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听懂这个故事虽然花了一些工夫,但通过提出“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凯蒂不仅是在请求他做解释,还是在表示我们想要聆听他的故事。而事实证明,他的故事非常精彩。
同时,“等等,你说什么?”也是一种避免妄下结论或草率判断的好方法。有太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努力真正理解某人或某事,就过早判定自己是否认同某人或同意某种观点。我们在公共场合的谈话,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往往就像挑选立场和团队的练习一样。我们听到或是读到了某些东西,很快做出判断,然后就把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物和观点草草归类为无知或邪恶。如果能用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某些观点和视角,尤其关注那些创新而有挑战性的观点,我们或许就会少一分蔑视,多一分好奇了。即便加深对某个想法或观点的理解并不能改变你的看法,也很可能会让你对提出观点的人多一分尊敬,或至少多一分理解。
即使没有实际作用,真正理解某个创意或观点至少能够让你对这个创意或观点做出有事实依据的判断。这一点,我是通过观察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约翰·保罗·史蒂文斯学到的,他也是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过的最优秀的一位提问者。在为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做律师助理时,我目睹了史蒂文斯法官工作时的风貌。对于一位年轻律师,特别是一位痴迷于提问的年轻律师来说,做律师助理可谓梦想中的工作,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机会旁听所有的口头辩论。每一次的辩论都会持续1个小时,双方各有30分钟。除了几乎从不发问的传奇法官托马斯,其他的法官都会间或向律师提问。法官们往往通过律师来表达自己的论点,与坐在法官席上的同事的沟通比与当庭辩护律师的交流还要多。
而这并不是史蒂文斯法官的风格。虽然他从未逐字说出“等等,你说什么?”这句话,但从本质上来说,他向律师们反复提出的就是这个问题。他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个问题,以要求律师们将论点中的某个关键点解释清楚。他的做法彬彬有礼,甚至温文尔雅。他一点儿也不虚张声势,亦不有意挖苦,与他的一些同事(尤其是斯卡利亚法官)截然不同。他总是会用类似这样的话语作为开场白:“尊敬的律师,很抱歉打断你,但我不知能否让你说明一个问题。”
跟在这句话之后的问题,几乎每次都能击中律师陈述中最薄弱的一环。通过要求律师在陈述观点时减慢速度,并将关键点(可以是一个事实,或是一个法律条款)解释清楚,史蒂文斯法官往往能够从律师的论点中明确发现较为重大的漏洞。在所有法官中,史蒂文斯法官最喜欢向律师提出直指案子中心的“终极问题”,以此作为打通案件的着力点,而律师们则必须要通过成功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在辩论中占上风。如果律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史蒂文斯法官就会提出后续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说明为何这位律师所代表的一方败诉。通过先提出要求,让对方解释说明,史蒂文斯法官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有力的辩护人的位置上,将案件推往他希望得到的结果。
史蒂文斯法官提问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经久不衰的道理:在几乎任何情况下,最好都要先让对方解释说明,再进行申辩。在你选择支持某一方之前,一定先要提出“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换言之,永远将提问放在辩护之前。
诚然,这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去年,我和其他学员有幸参加了拉凯什·库拉纳教授的大师课,之后,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个事实。拉凯什是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为了在哈佛大学校园宣扬优质教育,每年,我和我的同事们都会从哈佛大学的各个学院邀请才华横溢的教授,在教育研究生院召开几场大师课。这些教授会先讲授一堂课,然后在课后解释他们想要通过这堂课取得的效果及原因。拉凯什的大师课凸显了他驾轻就熟的个案教学法,而这也是在商学院普遍应用的教课方式。
在大师课上,拉凯什给我们列举了一个基于真实故事的案例,案例中的人物包括珍妮、李和皮特。珍妮是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年轻助理,正在努力与一位潜在客户谈一笔生意,这位客户就是来自荷兰的男士皮特。珍妮邀请了她的导师李及公司的老板,与皮特共进工作午餐。李还没有见过皮特。在午餐桌上,皮特几次提到与珍妮共事非常愉快,他还多次夸奖珍妮是一位非常迷人的女孩。李和珍妮都不接他的话,想要把话题专注在生意上。皮特问珍妮会不会亲自参与这个项目,李表示,珍妮会和公司的其他人一起参与这个项目。午餐完毕之后,皮特指了指珍妮,告诉李,他很享受这顿午餐,因为他很珍惜跟美女共进午餐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大师课讨论中,大家首先探讨的是珍妮所面对的窘境,以及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问题。她应该指出皮特的话语中带有性别歧视吗?但这样做,她就面临失去这位客户的风险。抑或,她应该为了做成这笔生意而忍气吞声吗?同时,这场讨论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也聚焦到了李和他应该扮演的角色上。在场的观众对于李有很多意见,而且其中积极的看法很少。许多人都表示,他“应该为自己年轻的徒弟珍妮挺身而出,而不该让她孤立无援”。
在这个时候,拉凯什装作一副不小心把细节遗漏了的样子,说道:“哎呀,不好意思!我忘了告诉你们,李是位女士。”在这之前,没有一个人问过这个重要信息。他趁着大家还在领会这一点的时候暂停了一会儿。包括我在内的观众们很快回过神来,问道:“等等,你说什么?”大家对于李的行为的所有评价都建立在李是位男性的基础之上,而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案例中,李的性别其实并未被说明。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而这也正是拉凯什的主要观点。我们觉得自己对李的谴责合情合理,但拉凯什却让我们看到,我们有多么容易将错误的假设作为辩论和判断的依据。你或许仍会对李的所作所为进行指责,但是,在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后再做批判,明显要好得多。对于这条经验,我不会扭头就忘,我也相信,这一课值得我铭记很长时间。
在家庭和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条经验尤为有效。在难以为继的谈话中,或是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暂停下来,询问你是否掌握了所有信息,得到了合理的结论,这一点总是很难做到的。直接做出反应易如反掌——或者说,容易得过了头。但这种反应往往是感情用事,且多以推论而非事实为依据。提醒自己问一句“等等,你说什么?”,这个方法能够避免你太过草率地下结论。
提出“等等,你说什么?”不仅能够帮助你厘清思路,也能够帮助他人梳理想法。出于这个原因,作为家长的我发现,把这个问题用在孩子身上,可以扭转局势。那些正在阅读本书的家长可能知道,有的时候,你的孩子们会犯一些我们容易称为“错误推论”的失误。他们或许会低估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与朋友出游隐含的风险或成本,或许会低估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更甚者是,他们可能会由于缺少安全感,误判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定位,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对他人的吸引力。
成年人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比如,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经常会做出各种错误的假定或是不准确的推断,认为自己缺乏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获得成功所需的能力、美丽或是才干。当你的孩子、朋友或是其他家庭人员把自己看低的时候,提出一个类似“等等,你说什么?”的问题,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推翻这些错误的假定和推论,还能把对话的重心转移到问题上来。不仅如此,你还可以继续提出一个与本书中第二个不可或缺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即“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看待自己”,来鼓励朋友或亲人重新评判对于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谈话虽然并不总是很轻松,却与引导出这些谈话的问题一样不可或缺。
最后,再简单就如何成为一位好的聆听者提一点儿建议。作为聆听者,随时注意“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的各种版本是很有用的。你所说的一些事情会不可避免地招致朋友、家人或是同事们的反对或质疑。作为这些质疑的接收者,我们很容易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立场而立刻挑起争端。但你不妨考虑一下,提出质疑或是表现出反对的一方,或许只是单纯地想要得到更加具体的说明,或是想要更好地了解你话语背后的根据和动机罢了。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处理质疑的方式,与先反问对方、再与他人起争执的方式恰好相反。关键在于,不要在尚未解释清楚自己的思想之前,就让自己卷入不必要的争吵之中。因此,下次遇到有人对某个建议或提议做出类似“这个想法真荒谬”或是“这个主意看起来蠢透了”的回应时,提醒自己,对方或许只是在问“等等,你说什么?”罢了。他们可能只是在寻求一个更详细的解释。在听完你的详细解释之后,对方或许仍不认同你的观点,但即便如此,他们最起码应该不会再把你的看法当作无稽之谈或愚蠢之见了。
简而言之,“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之所以不可或缺,是它对于理解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的关键。对于你所遇到的人和想法,你的理解越深,这个世界对于你而言就越精彩。另外,培养先理解、后下定论的习惯,也能够帮助你规避毫无意义的争执,加深你与周围的人的联系。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能让你有这样的收获,这结果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