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电信与电商
电信和电商,一个代表传统,另一个代表新兴。阿里云的王坚博士曾经这么形容这两个行业,传统行业里的一群人,他们的公司赚了不少钱,但是他们整天愁眉苦脸的,表示自己干得多辛苦,多烦躁;新兴行业里的这群人呢,他们的公司没有赚到钱,但是他们整天兴高采烈的,表示自己又怎么怎么进步了。这种情况,恰好反映了电信和电商给从业者带来的感受。
电信主要代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家通信公司。电商主要指淘宝、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的电子商务公司。电商是一种商业形态,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从这点上讲,任何企业只要有交易都可以做电商。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过不了多久,很多传统企业也都变成“电商”了。
电商的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到处都在讲互联网思维,提互联网转型。电信行业也不例外,运营商纷纷树起改革大旗,进行互联网化转型:体制去电信化,内容互联网化,产品开发运营一体化,运营轻资产化等。本节讲电信与电商的区别,主要是站在业务支撑的角度,分析电信企业与电商企业的差别,为电信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提供参考。
1.思维方式不同
首先,电信思维是以产品为中心。所以,电信思维一定要把概念、定义、范围等说清楚。其次,电信思维是稳定压倒一切。7×24小时不间断服务,6个9的稳定性要求,都是电信级服务标准的具体体现。“永不消逝的电波”更是通信从业人士的毕生追求。为实现“稳定第一”的目标,就要做到系统的标准规范,行为的整齐划一。最后,电信思维是层级化组织之下的分工协作。管理运作规范比较严格,各个单位和组织都是基于树状结构建立的,跨部门时通常需要上级单位介入,才能很好地沟通协作,因此也呈现出更多的权力和资源的集中化。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首先,互联网思维是以客户为中心。同样从事信息产业,相对于高冷的电信领域,互联网企业更接地气,因此更能与客户产生共鸣。其次,互联网思维说干就干,追求时效。好的创意,好的点子,如果不马上去实现,很可能就会错过“风口”。企业衰落周期随着互联网改变产业的速度在加快,所以“敏捷、高效”是互联网公司的生存之道。最后,互联网思维看重开放合作,注重生态。
正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都比较扁平,组织灵活,一般都是小团队作战。正如康威定律所述架构决定组织,反映在互联网企业的IT架构上就是“小、快、灵”。不需要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是专注功能,灵活组织、快速迭代。如某电商平台的“大中台,小前台”系统架构,就如美军的“特种部队+航母舰群”的组织结构方式。十几人甚至几人组成的特种部队在战场一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决策,并引导精准打击,而精准打击的导弹往往是从航母舰群上发射而出。
2.客户体系不同
所谓客户体系,是指与客户有关的各种属性值,以及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例如移动客户的属性中,既有个人基础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教育背景、职业等),也有行为信息(活跃度、位置信息、终端等)、消费信息(账单、价值、新业务黏性等)等扩展属性。而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客户的模型就完全不一样了。统一账号收敛的只是客户ID,要在建立起一个新的客户编码后,把这些原来千差万别的客户属性梳理组织在一起。
传统的运营商体系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无论是固网、宽带,还是移动、IPTV,都是相互独立的运营体系。这种独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个业务都有独立的用户ID:固定用户是本地网号码,移动用户是移动号码,宽带用户也有自己的账号等。目前运营商所谓的客户体系,多是以产品为中心各自建立的,虽然在IT支撑领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而且单一业务形态下的客户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统一账号之下的客户体系,在先进性、完整性、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往往都是从一个业务开始,然后再通过不断地创新拓展和兼并整合,扩大业务范围和客户规模。因此互联网公司一般形成了以客户为核心的体系设计,客户单一的ID往往是互联网公司最初或者最核心的业务,再向下分解是各个产品和业务。
3.经营模式不同
运营商与客户之间是租约性交易,一次合约后通过持续运营可以周期性获得收益,所以经营之道在于“建网——营销——运营”,前两步的目的都是为最终能持续收益。另外,大部分运营商采用属地运营模式,这一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很好地契合了发展要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传统电信业务的逐渐管道化,新业务发展呈现快速、统一的要求。
互联网与客户之间很少有周期性的付费合约,要么靠营销提成,要么靠后向收费把前向的流量变现。订单转化为收益的周期短,营销成功就意味着胜利。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将各种资源都聚焦在营销环节,产品研发、组织架构、管控体系等都是以营销为核心的。另外,互联网公司集中的是整个客户运营体系,为客户集中提供服务,对客户的需求集中响应,集中地为客户解决问题,实现了端到端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