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关于5G的标准|
1.4.1 ITU和3GPP
5G最重要的标准化组织有ITU和3GPP。其中,ITU是联合国负责国际电信事务的专业机构,其下分为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和电信发展部门(ITU-D),每个部门下设多个研究组,每个研究组下设多个工作组,5G的相关标准化工作是在ITU-R WPSD下进行的。ITU-R WPSD是专门研究和制订移动通信标准IMT(包括IMT-2000和IMT-Advanced)的组织,根据ITU的工作流程,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国际标准的制订过程包括业务需求、频率规划和技术方案3个部分,目前对5G的时间表已经确定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截至2015年年底,完成IMT-2020国际标准前期研究,重点是完成5G宏观描述,包括5G的愿景、5G的技术趋势和ITU的相关决议,并在2015年世界无线电大会上获得必要的频率资源;第二个阶段是2016—2017年年底,主要完成5G性能需求、评估方法研究等内容;第三个阶段是收集5G的候选方案。而3GPP是一个产业联盟,其目标是根据ITU的相关需求,制订更加详细的技术规范与产业标准,规范产业行为。
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是领先的3G技术规范机构,是由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韩国的TTA以及美国的T1在1998年年底发起成立的,旨在研究制订并推广基于演进的GSM核心网络的3G标准,即WCDMA、TD-SCDMA、EDGE等。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CWTS)于1999年加入3GPP。3GPP的会员包括组织伙伴、市场代表伙伴和个体会员3类。3GPP的组织伙伴包括欧洲的ETSI、日本的ARIB和TTC、韩国的TTA、美国的T1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6个标准化组织。3GPP市场代表伙伴不是官方的标准化组织,它们是向3GPP提供市场建议和统一意见的机构组织。TD-SCDMA技术论坛的加入使得3GPP合作伙伴计划市场代表伙伴的数量增加到6个,包括GSM协会、UMTS论坛、IPv6论坛、3G美国(3G Americas)、全球移动通信供应商协会(The Global Mobile Supplier Association)。
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CWTS)于1999年6月在韩国正式签字,同时加入3GPP和3GPP2,成为这两个组织的伙伴。在此之前,我国是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这两个组织的标准化活动。
1.4.2 3GPP的几个阶段性标准
根据3GPP此前公布的5G网络标准制订过程,5G整个网络标准分几个阶段完成,如图1-4所示。
2017年12月21日,在国际电信标准组织3GPP RAN第78次全体会议上,5G NR(New Radio)首发版本正式发布,这是全球第一个可商用部署的5G标准。非独立组网的NSA 5G标准被冻结,但这只是一种过渡方案,仍然依托4G基站和网络,只是空口采用5G,算不上真正的5G标准,大家都在等待独立组网标准。非独立组网标准的确立,可以让一些运营商在已有的4G网络上进行改造,在不进行大规模设备替换的前提下,将移动网速提升到5G网络,即1000Mbit/s的速率。
图1-4 5G标准演进过程和时间表
R15阶段重点满足增强移动宽带(eMBB)和低时延高可靠(uRLLC)应用需求,该阶段又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子阶段,5G NR非独立组网特性已于2017年12月完成,2018年3月冻结;第二个子阶段,5G NR独立组网标准于2018年6月14日冻结。2018年6月,已经完成了5G独立组网(SA)标准,支持增强移动宽带和低时延高可靠物联网,完成了网络接口协议。现在的R15 5G标准只能算是第一阶段,重点满足增强移动宽带(eMBB)和低时延高可靠(uRLLC)应用需求,可用于设计制造专业5G设备以及网络建设,单独建立一张全新的5G网络,可以满足超高视频、VR直播等对移动带宽的要求,而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需要高可靠连接的业务也有了网络保证。
5G第二个标准版本R16计划于2019年12月完成,2020年3月冻结,全面满足eMBB、uRLLC、大连接低功耗场景mMTC等各种场景的需求。可以说,预计2020年3月形成的5G标准才是完整的5G标准。
5G技术标准由3GPP确定之后,还需要经过ITU认定。“一定程度上, ITU成员代表的是其所在国及政府的立场,ITU的会议通过,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盖章’认定,代表一项标准的方案被承认为最后的官方结果,也意味着这一国际标准的正式确定”。2019年年底前最终完成的R16标准,将添加支持大规模物联网的场景。当前NB-IoT是主流且已商用的物联网网络,但其缺点在于时延较长,类似智能水表、电表数据传输量小,对网络等待时间要求也不高的场景,使用NB-IoT相当合适。但对于智能血压计等对时延要求较高的应用,mMTC更加适合。而真正完整的R16标准,除了前两个需求外,还应该要满足大连接低功耗场景mMTC等各种场景的需求。届时,整个5G组网方案才会全部被确定,各种终端设备才可能陆续大规模商用化。
1.4.3 解读3GPP R15
2018年6月14日,在美国圣地亚哥举办的600多名ICT行业代表参与的3GPP全会批准了首个5G独立组网(SA)标准,这意味着3GPP首个完整的5G标准R15正式落地,5G产业链进入商用阶段。
3GPP正式最终确定5G第二阶段标准(R16)的15个研究方向。
(1)对5G第一阶段标准(R15)中MIMO的进一步演进:在5G第二阶段标准(R16)中,必须对R15中MIMO进行进一步增强,多用户MIMO(MU-MIMO)增强、multi-TRP增强、波束管理增强。
(2)52.6GHz以上的5G新空口: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对5G系统使用52.6GHz以上的频谱资源进行研究。
(3)5G NR与5G NR之“双连接”:5G第一阶段标准(R15)定义了EUTRA-NR双连接、NR-EUTRA双连接、NR-NR双连接,但不支持异步的NR-NR双连接。而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异步的NR-NR双连接方案。
(4)无线接入/无线回传“一体化”: 随着5G网络密度的增加,无线回传是一种潜在的方案。基于5G新空口的无线回传技术研究已在R15阶段启动, 3GPP将在R16阶段继续研究并考虑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联合设计。
(5)工业物联网: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进一步研究URLLC(超高可靠与低时延通信)增强来满足诸如“工业制造”“电力控制”等更多的5G工业物联网应用场景。
(6)5G新空口移动性增强,5G第一阶段标准(R15)只是定义了5G新空口独立组网(SA)移动性的基本功能,而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对上述5G新空口的移动性进一步增强。研究内容包括提高移动过程的可靠性、缩短由移动导致的中断时间。
(7)基于5G新空口的V2X:目前,3GPP已经完成了LTE V2X标准、R15 eV2X标准。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基于5G新空口的V2X技术,使得其满足由SA1定义的“高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与LTE V2X形成“互补”。
(8)5G新空口的新型定位方式:虽然5G第一阶段标准(R15)已支持“RAT-independent”定位,但3GPP刚刚确定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更精确的定位技术,包括“RAT-dependent”以及混合定位技术。
(9)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面向5G的NOMA有多种候选技术。而R16将研究潜在的技术方案并完成标准化工作。
(10)基于非授权频谱的5G新空口部署(5G NR-U):在5G第二阶段标准(R16)中,5G NR-U需可利用非授权频谱提升5G系统容量。
(11)非地面5G网络:非地面5G网络是指利用卫星或者高空平台来提供5G通信服务。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面向“非地面5G网络”的物理层的控制机制、随机接入和HARQ切换、系统架构等。
(12)远程干扰管理+交叉链路干扰抑制:5G系统多在TDD系统中,而由于大气波导现象,本地5G基站的上行信号会受到远端5G基站下行信号的干扰。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如何识别造成强干扰的远端5G基站,以及如何进行干扰抑制。
(13)5G新空口终端功耗:5G大带宽等特性对5G终端的功耗提出了较大挑战,这将比较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于是,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5G终端工作在“CONNECTED”模式下如何降低功耗。
(14)5G终端能力: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5G终端上报“终端能力”并降低5G终端上报信令开销的方法。
(15)5G新空口以无线接入网为中心的数据收集与利用:5G第二阶段标准(R16)将研究SON、MDT等技术。
2018年6月发布的SA标准完成了5G核心网架构,实现了5G独立组网。SA标准可以实现5G的高可靠、超低时延、高效率等特性,这是将5G渗透到医疗、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行业的核心属性。
此次独立组网标准的冻结,让5G确定了全新的网络架构和核心网,将让网络向IT化、互联网化、极简化、服务化转变。
在IT化方面,全软件化的核心网实现了统一的IT基础设施和调度。功能软件化、计算和数据分离是代表性的技术。传统“网元”重构为5G的“网络功能”,以“软件”的形式部署,充分发挥云化、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将处理逻辑和数据存储分离,更便于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动态性、大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互联网化方面,从固定网元、固定连接的刚性网络到动态调整的柔性网络。服务化架构(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新一代核心网协议体系(基于HTTP2.0/JSON)是其代表性技术。SBA的设计是由模块化、可独立管理的 “服务”来构建的。服务可灵活调用、灰度发布,实现网络能力的按需编排和快速升级。传统电信特有的接口协议代之以互联网化的API调用,使得5G网络更加开放、灵活。
在极简化方面,极简的转发面提高性能,集中灵活的控制面提升效率。C/U分离(控制面和用户面分离)、新型移动性及会话管理是其代表性技术。通过C/U分离,一方面实现控制面集中部署、集中管控、集中优化,另一方面实现用户面功能简化,实现高效、低成本、大流量的数据转发。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解耦,使得终端可以按需建立会话连接,节省了网络地址和存储资源。同时,针对不同的终端类型定义了多种类型的移动性管理,简化了终端和网络的状态。
在服务化方面,从通用化服务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是其代表性技术。网络切片提供定制化、逻辑隔离、专用的端到端虚拟移动网络(包括接入网、核心网),是5G面向垂直行业、实现服务可保障的基本技术形式。而边缘计算将网络的功能应用靠近用户部署,使得极致的低时延、本地特色应用成为可能,是5G满足如智能工厂等垂直行业业务需求的重要基础。
同时,在无线侧,5G NR为设计、架构、频段、天线4个方面带来新变化。
在设计上,与以往通信系统不同,通信行业和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是5G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满足垂直行业的各种差异性需求,并应对部署场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5G在帧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设计。与4G相比,5G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帧结构参数,可根据5G基础通信业务、物联网和车联网等多样化应用场景,以及宏基站、小基站等不同网络部署需求灵活地配置,通过“软件定义空口”的设计理念使无线信号“量体裁衣”,通过同一个空口技术来满足5G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大幅提升5G网络部署的效率。
在架构上,为了使组网方式更加灵活并提升网络效率,5G引入了接入网CU(中心单元)/DU(分布单元)分离的无线接入网架构,可将基站的功能分成实时处理的DU部分和非实时处理的CU部分,从而使得中心单元CU可以部署到集中的物理平台,以承载更多的小区和用户,提升了小区间协作和切换的效率。
在频段上,5G系统需要不同频段来共同满足其覆盖、容量、连接数密度等关键性能指标要求。因此,与4G不同的是,5G通过灵活的参数设计(子载波间隔和CP长度等),可支持更大范围的频率部署,包括6GHz以下以及6GHz以上的毫米波频段。其中,6GHz以下频段主要用于实现5G系统的连续广域覆盖,保证高移动性场景下的用户体验以及海量设备的连接;而6GHz以上频段能够提供连续较大带宽,可满足城市热点、郊区热点与室内场景极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极高容量需求。
在天线上,5G支持大规模天线以大幅度提升系统效率。大规模天线实现三维的波束赋形,形成能量更集中、覆盖更立体、方向更精准的波束。在大规模天线的架构下,波束扫描与波束管理等多个5G先进技术成为可能,网络覆盖及用户体验的顽健性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现更好的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的覆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