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与家具
一、伐木、运输、锯解、烘干这一手工制作过程形成了木材的自然干燥期
1. 伐木
过去人们用板斧砍伐树木,经常是在距地面0.67米左右的高度将树的三面砍成V字形,之后利用重心的失衡,在树放倒的相反方向一斧定乾坤,将树伐倒。在这个时刻人们还要大声喊“顺山倒喽”,这其实就是在提醒人们注意安全。通过这样砍伐的木材,在倒下的过程中不是把根材的树心拽过来一部分,就是留在树根上一部分,这样就在树干上形成了自然的倒三角形或V字形,从而形成了水分阶梯层次自然挥发的合理过程。大家都知道电影《地道战》中有句话:“水从哪来还让它回哪去。”树由根部吸收地下的水分,通过树心供应到树枝、树梢、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转换成营养,再贴着树皮内层供应营养。由于光合作用,水从根部运输到树枝、树梢、树叶,就好比水管朝上直接喷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是这个道理。一棵树被放倒后,水分和营养顺管甬是由树梢向树根反向回流,尽管会有水分的流失,但大部分还是从树梢回流到树根并挥发。所以树木被砍伐后,它的梯次相对多时,树干底部炸裂的情况就少。而现在我们采用机械化的油锯砍伐树木时,树木的横截面被伐得非常平直,这就使得树干底部在水分挥发的过程中极易形成炸裂,且水分挥发相对要慢。
砍伐后形成的V字形、三角形痕迹(1)
砍伐后形成的V字形、三角形痕迹(2)
机械砍伐
人工砍伐
树表本身挥发的水分不是没有,但是非常少。如果只靠树身的挥发,木头就要裂,而且更为严重。所以现在用油锯平切横截面得到的树木,相比以往裂缝的深度要深且裂纹要多。同时也可看到,凡是木材裂得越严重的地方,也是离树心直径距离越近的地方。如果把树比喻成一个圆,圆当中是树心,那么树心在这棵树的正中间时,它基本不会裂;如果树心不在正中,则相对裂得较严重。当然,毛裂、龟裂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就像春秋两季人的面部皮肤被风吹后会干裂,这是一样的道理。当然树心在圆木中心的情况太少太少了。所以当一棵树的树心不在中心时,距离树心最远的这一侧圆木就是开裂机会最多也是开裂最为严重的地方。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笔筒做成死底时容易开裂了,道理就在于此。包括罗汉床腿子,尽管已经经过烘干,但仍然容易造成裂缝。如果我们将罗汉床腿子和死底笔筒的底部在木心部位打上一定深度的眼(可以叫它“泄水槽”),再用蜡封上,这样它们开裂的概率就极少了。
从砍伐上讲,现在与过去伐木技术的不同就已经初步决定了木材自然干燥期的不同,即从砍伐后到切割成板材、烘干这一过程中,木材就已经在扩大裂纹了,这就是现代与过去两种不同的伐木方法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2. 运输
在没有汽车运输的年代,伐木和运输方法也都比较原始。从山上、原始森林砍伐的木材要通过放排滚动等方法运到山下;到山下再用水路形成木排运输。水路使用木排时木材被浸泡在水里,符合了木材的特殊属性;当它离开水时,外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也会把木材本身所含的水分带走。在陆路或北方,到了冬季甚至是通过陆地泼水冻冰,然后靠人力或畜力拉的方式运输,这种较为漫长的运输过程无形中促进了木材的自然干燥。这一过程为木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干燥期。然而在机械化的今天,运输时间被大大缩短了,运输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木材自然干燥期的长短不一,也就决定了木材在烘干前稳定性的差异。
二人夺(1)
二人夺(2)
3. 锯解
在手工艺年代,匠人用二人抬(也叫“二人夺”,纯手工锯解)将圆木制成各种规格的板材。如果是柴木,锯解时还稍微省时省力一些;但自从有了红木木材,尤其到明末有了黄花梨、鸡翅等木材,到清代又有了紫檀这类硬度、比重较大的木材,锯解速度就变得更慢了。
人工锯解与现代制材的周期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就延长了木材的自然干燥过程。20世纪60年代,龙顺成还在用各种人工方法破解圆木;到了70年代末,龙顺成的木料堆置在一边,一放就是几年,锯解前还要在木材厂的游泳池里泡上一段时间。那时烘干好的各种规格的板材还要再备上一年,一年压一年。可想而知,从圆木运出山到制作家具,木材自然干燥和烘干的周期多么漫长。现在是机械化生产,跑车锯以8~20米/分钟的速度锯解木材(视木材的宽度而定),加快了锯解过程,但同时也减少了家具部件自然干燥和适应回性的时间。过去制作家具,需要的部件会再经过一次手工锯解,这就使木材进入了一个更长的回性和自然干燥的稳定过程。
4. 烘干
根据所处地域和材质的不同,木材对含水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原始烘干是依据木材的规格进行土窑锯末烘干。土窑是指在地下挖坑,用砖垒起四壁,形成导热循环。由于墙壁是用砖垒起的,所以在加温过程中首先吸收热量的是砖。烘干时无论升温还是降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砖体的余温延续了它升温降温的过程。但是土窑很不安全,如果掌控不好会发生火灾或将木材烤炸心而报废。这一逐渐降温的过程,使得烘干过程更加自然、更加适应木性。虽然现代高科技的烘干较土窑优越得多,但仍要依据木性而定,且在烘干过程中要科学地弥补由于高速的现代化设备带来的弊端。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安全环保,但是对于过厚或过薄的木材一定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烘干,目的是尊重木性的自然回性,即木性的反复过程,并且应延长这一反复过程。
建议厂家在锯解、烘干面心板、门心板和山板时,要延长它的储备期。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通过木性的反复使性能更加稳定,才能使新制作的古典家具的面心板减少收缩和开裂;这也是使木性更加稳定所必须经过的过程。现代烘干次数和技巧必须和传统工艺相配合,这样制作出来的家具才能做到“逸我百年”。
5. 自然干燥
过去家具是全手工制作,所以生产速度很慢。由于板材要依据家具的制式和用料大小经过手工刨切、凿眼、开榫、组装、打磨以及其他传统工艺的操作,使得一件家具能与匠人相处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这时的木材含水率和木性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温度和使用环境。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全部生产过程和时间被缩短了不知多少倍,无形中也再次缩短了木材的自然干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