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文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浮躁的心理和不理智的投资观念却导致了红木业的“唯材质论”,使人们忽略了家具的人文内涵,也忽略了一个优秀匠人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中国古典家具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体现在型、艺、韵、材四个方面。消费者只看材质不注重工艺,不了解一件家具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了解古典家具在用材上的工艺和榫卯结构的丰富内容,这对今后家具的传承、使用和保养都不会起到促进作用。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企业一味地追求产量,使得小器作(指制造并修理硬木家具、细巧木器的作坊)的木作技术和优良的传统工艺不再被重视,贵重木材作为文化的载体没有进一步体现出来,消费者对红木古典家具的文化知识相对匮乏。
明清家具、传世家具讲究的是品相和工艺,即便是明末清初的家具,它的年代够了,如果品相和工艺不到位,它的价值仍然不会太高。一个好的家具是在好的材质的基础上,赋予其文化内涵,由技艺高超和有良心的匠人制作出来的。这里面所蕴涵的文化又应该价值多少呢?
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购家具时的“唯材质论”本身就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随着各行各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手工艺制作过程被机械代替,但古典家具所承载的中国手工艺文化却没有得到重视。众所周知,匠人和技术工人曾一度断代二十多年,一些应该传承的工艺逐渐丢失。不重视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对人的自我否定。
阴阳线(1)
阴阳线(2)
当然,还有个别木工在工艺上偷工减料、在结构上弄虚作假。这些匠人在老板的纵容下,为了多挣钱而丢失了良心和技艺的传承,这与古典家具所承载的文化是背道而驰的,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同时也是对贵重木材的暴殓天物。在古代,制作家具的木匠有别于其他匠人,称为“梓匠”,我们应该传承这一优良传统。
我们总谈到传统家具中的文化,文化不是独立的客体,它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那么如何传承中国人的优秀品格呢?这在家具的型、艺、韵、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传统家具无论在纹饰、造型上,还是在材质与木性的辩证关系上,都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深邃的处世哲学。古人创造的纹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人的品格和行为规范的暗喻。
阴阳线(3)
阴阳线(4)
阴阳线(5)
古典家具本身的形、艺、韵、材无一不反映着儒家思想、佛教道教文化和中国人做人的标准,这些在明式家具阴阳线的使用上就能够反映出来。明末生产的红木家具从设计到制作,至今未考察到几件皇家用器;顺延至清代初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式家具”。明朝嘉靖皇帝在其执政的44年间不理朝政,但他喜欢木工,更喜欢炼长寿丹。1572年即位的明神宗朱翊钧,在其长达48年的执政生涯的后期变得不思朝政,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在此期间出现的买官、卖官的现象严重地刺伤了文人雅士的报国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多的文人不再为官,跑去参与园林和家具的设计,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入到家具的设计中。因此,我国的明式家具文化一直传承到了清代初期,这与历史的发展是吻合的。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会因朝代的变迁而立即消逝,历史的烙印有它的延续性。因此,很多明式家具是产在清代初期,而不是明代。明式家具线条流畅,面条线、阴阳线等线条被广泛使用。攒面、面心板呈现的内圆、面角大裹圆的做法比较普遍。阴,厚德载物;阳,自强不息。“阴阳是大道,大道至简”。
大裹圆(1)
大裹圆(2)
文雅之士大多喜欢明式家具的流畅线条。阴阳线和谐、统一地体现在家具上,在古典老家具中多线条含蓄、内敛地反映文人雅士的做人原则和包容、谦逊的优秀品质。阴阳线的合理组合,体现了文人严于律己、忠厚传家的优秀品质。榻腿用流畅漂亮的“睁眼线”——阳线,其他则采用“洼眼线”——阴线。
清代家具的雕刻纹饰,如梅兰竹菊、岁寒三友、鱼樵耕读等,都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象征着“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为它们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渔樵耕读中的“渔”是指东汉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樵”是指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但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但他仍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后由同乡推荐,当上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耕”是指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读”则指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因此开始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四位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映了古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七节竹广座琴桌就表现出了文人“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及气节内涵。竹,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正所谓“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
一件家具使用几百年,八九代人流传下来,传承的都是文化,它的教化作用对几代人在文化上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如果一个小孩从小就看到这么美丽又有文化内涵的家具,再有老人把这一文化讲给孙辈听,难道这对孩子不是教育吗?不是文化的传承吗?与我们长年相处、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家具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是深远的,传承的是中国人做人的优秀品质。
不同的纹饰带有不同时代的烙印,也体现了不同阶层的身份和文化特征。
七节竹广座琴桌
渔
樵
耕
读
家具造型的变化,尤其体现在纹饰上。民间有“十清不顶一明”的说法,到底顶多少我没有资格评论。清代中期以前的明清家具纹饰大多体现了我国儒家思想、人文文化和极具优良传统的手工艺技法;而清代后期的家具纹饰则更多地体现了皇权永固的思想和吉祥平安的寓意,这反映了当时的朝廷希望政权稳固而百姓则渴望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所以这个时候的民间家具纹饰多是雕刻福禄寿喜、子孙万代的景象,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在了家具上。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各阶层产生的必然愿望,与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历史以及社会的和谐程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一件传世家具的收藏价值与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年代的家具纹饰记载了中国各个鼎盛和衰败的历史时期。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势必要提高,包括家具文化在内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史,必能带领我们的产品走出国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崇尚。
2007年秀林工作室接待过一位公务员,他将居室纹饰的使用方案讲给我听,想要反映的是福禄寿喜财的民间文化。我建议他使用文雅而又能体现优秀品质的梅兰竹菊,以时刻鞭策自己做好人民的公仆。这位公务员十分诚恳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对图案的选择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底蕴、自身涵养和认知水平,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态,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生活品位的体现,更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当然,为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用“福禄寿喜”纹饰无可厚非。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富有、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是必然的。这种人文文化的深入人心是仿明清古典家具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纹饰所赋予的文化内涵要与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身份相符合,家具纹饰的喻义要与其使用功能相匹配。
在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上,榫卯结构充分体现了力学、几何学、哲学和人文文化。四攒边的传统结构及制作工艺非常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优秀匠人的文化内涵和优秀品质。力学、几何学、哲学早已在几百年前的家具制作上得到体现。一种纹饰的雕刻,不仅要靠雕刻人员娴熟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融合他的美学知识,他对生活全面、深刻的理解,以及他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对木性的透彻认识。匠人是带着感情去雕刻一种纹饰的,这些内涵远远不是几年工龄的学徒就能够达到的。因此,他们不单纯是一个匠人和雕刻工人,他们同样是文化人。难道他们没有文化吗?他们只是没有文凭,但是他们的优秀品质和责任感,难道不是为人之本、人文文化的体现吗?
材是古典家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材质的稳定和纹理的优美是选材的关键所在。但在制作家具的过程中,一个梓匠对木性与人性的理解程度,则反映出老一代人待人接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知人善任的领导才能。有了这些,我们的古典家具才能够“逸我百年”,这也是古典家具制作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也是包括外国人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2007年我在北京世纪坛参加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一位来自我国香港地区的记者问我:“您宣传家具文化,但是这加大了对东南亚热带木材的砍伐,是对大自然的破坏。”我回答说:“我国古典家具用材广泛,不仅有红木,也有榆木等白木材质,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近几年又开发了深色贵重木材,这对传承古典家具文化的用材是一大补充。这些家具能传几代人,使用两三百年,恰恰是节省了制作家具的木材,更有利于家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中国的家具文化、家具制作也要与时俱进。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家具,在形制和功能上的发展也是必然的。
说到技术和技艺就离不开匠人,所以匠人在技术、技艺上的创造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国家应该推进对先进技术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一个匠人,无论他从属于什么行业,无论他的文化水平如何、有没有文凭,只要他的技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技艺水平突出,就应当得到认可和奖励。国家对优秀的技术工人应该给予重视与支持,并给予相应的地位。
1953年倪志福发明的高效、长寿、优质的“三尖切”钻头,是对技术技艺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而言难道不是幸事吗?技术技艺本身就是文化,这种成果既付出了体力劳动,又付出了脑力劳动。如果没有科学作为支撑、没有文化内涵,也不会成为先进技术。知识本是被固化了的经验,我们常说的知识仅限于被详细记载在书本上的经验,但这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经验或知识。在我国,还有很多未被详细记载但已经被固化且正在发展或流失的经验,它们更应该受到重视。因此,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实践出来的先进知识,不应低于“文凭”,所以“唯文凭论”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在20世纪70年代,龙顺成的一位老工人陈挺楷为北京饭店几米长的大座屏雕刻荷花,2米以外就能让人感觉到荷花在微风中婀娜多姿的婆娑之态。其艺之高,其韵之活,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但是今天又有谁知道他?因家境贫寒,这位老师父去世时所穿的只是龙顺成给他特批的一身工作服。他老人家不识几个字,但如果不是他在工作上倾注了毕生精力,融合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加上他高超娴熟的技艺,又怎么能够在木头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艺术“画”呢?用画笔在纸上画,著名画家的一幅字画价值连城;匠人用刀在木头上刻的“画”又该值多少钱?这难道不让我们深思吗?陈老前辈很有“文化”,但他一生没有文凭。
上述言辞可能有不当之处,但最终是为了对得起生长了几百年的贵重木材,为了传承我国红木家具的型、艺、韵、材和人文文化以及工艺。不论是消费者、匠人还是企业领导,都要抱着惜材的理念、传承文化的决心和态度去制作当今的仿古家具和红木家具,使之成为多年后的“明清家具”,这也是当今匠人、企业家对传承中国家具文化的一大贡献。我们不但要挖掘和传承,更要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下发展我国家具制作的工艺和水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发展,每个时期的家具都烙有时代的特定符号,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各个历史时期家具的组合就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家具所体现的人体工程学、榫卯结构、高超的工艺和中国家具的韵味。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势必要体现当今人们的理念和生活节奏,新一代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设计人才也一定会出现。
2008年我参加过一个设计论坛,在这次论坛上已经展示了这一发展趋势:在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传承和发展家具文化,同时也展示了其在使用功能上的前景。一个设计人员首先要具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以体现中国人的优秀品德和追求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古老的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这是我们老一代人最大的寄托。在那次论坛中,我喜得爱徒—一位新时代的清华大学生,这就说明了以上的一切。同时要提及一点:现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浮躁现象,人浮于事,这也影响了红木行业的发展。唯材质轻工艺,以及违背木性的制作工艺,是红木行业的悲哀,这与忽视文化不无关系。消费者对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和普及程度是推动和促使这个行业良性发展的根本。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家具所承载的文化越来越被国内外的朋友们肯定和喜爱,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魂魄所在。应当根据不同阶层的收入,选用适合制作仿古家具的木材,使承载中国文化的家具进入各个消费层次的家庭,让中国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克服浮躁,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爱好者和消费者是红木行业真正的主人,他们的知识和追求决定了行业发展的优劣。在此,我也向这个行业的企业家们、向家具文化旳传承者和宣传员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