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被误读的组织理论
巴纳德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协同的行为关系体系。后来的学者却只关注细节,如行为、协同、沟通等概念,发展出庞杂的学说体系,并被一股脑地归入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之中。巴纳德本人也被武断地贴上了标签,如“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现代组织管理或组织行为学的奠基人”和“协同管理学派”。同样,西蒙也被武断地贴上了标签,认为他属于决策管理学派。
有意思的是,由于西蒙使用“价值前提”的概念,没有使用“价值立场”或“公司立场”的概念,没有强调领导阶层要站在道义的立场上,更没有表明自己的价值立场,即领导阶层不应该是资本所有者的代理等。结果是,没有人继承他的组织理论,却发展出了两门别的学问:企业文化与领导力。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都需要人心的连接,没有推心置腹的关系,没有共同的价值立场及规则,企业的文化和领导力是发育不出来的。
这里的关键是企业创立者的觉悟,它会让创立者逐渐去改变企业的性质,从一个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营利性组织,转变为企业多数人谋利益的非营利性组织,而不是泛泛地讨论企业文化和领导力。可以说,百年企业是觉悟者的事业。
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领导者的觉悟以及企业共同体的基础上才有力量。巴纳德讲得很清楚,命令必须以服从为前提;西蒙也讲得很清楚,命令必须落在能够被接受的范围,否则就是长官意志,反遭其辱。企业不是寻找利益结合点的场所,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靠领导人画饼或者经理人忽悠,是难以持久的。
作为一种理论,应该指明方向,尤其要指明以知识劳动者为主体的企业应该往哪里走,而不应该像咨询报告那样,给出短期建议,以解燃眉之急就行了。
组织理论的目的和作用是要改变企业的性质,打破传统企业的劳资关系,而不是为了夹在中间的经理人阶层在劳资关系中活得更好,或者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管理理论到组织理论,本应该用于指导企业的顶层设计,包括建立共同利益的平台,以及统一全体成员的价值立场。然而,传统企业的性质及其背后的产业逻辑由于得不到理论的指导,在总体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导致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现时期企业的实践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