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自在的生活

对感情要不执不舍,对五欲要不拒不贪;

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提要】

《佛光大辞典》将“自在”解释为“无碍、纵任”,说明一个真正自在的人,面对顺逆之境时,都能了然于心,没有任何牵绊与挂碍的意思。面对感情时,不会太过于执着,有也好,没有也很好,虽然佛经说情不重,不生娑婆,但如果能将感情升华成对大众的慈悲,那么就不会被情感束缚。《礼记》有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在面对欲望时,要懂得节制,不可沉溺、纵欲;对于世间的顺逆、苦乐,要有随缘不变的性格;面对生死,要能够不恐惧、不迷惑,明白缘起缘灭的道理,就能拥有一种自在无碍的人间生活了。

【正文】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天同样拥有二十四小时,有的人活得很惬意,有的人过得很苦恼。为什么同样的日子,会产生快乐与烦恼的不同感受呢?主要在于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如何面对生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有四项建议:

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经常有人问:“人怎么会来到世间上呢?”人是从情爱而来的!佛教将人叫作“有情众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每个人皆离不开感情生活。纵然如此,我们对感情也应该要做到不执不舍,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执着,为情所困,也不要舍弃感情,最好把感情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这才是最美好的人性。

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五欲的财、色、名、食、睡,乃是人类基本的欲望。对于这五种欲望,我们既无法完全舍弃,却也不能过分地沉溺、纵欲,最好抱持既不排拒,也不贪求的态度,就像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才是我们对五欲应有的态度。

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在这个世间,难免有顺境有逆境,不管是苦是乐,我们应该要随遇而安、随缘生活,千万不要有消极厌世的逃避心理,也不要有希求“长生不老”的妄想。

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有人说“人生如战场”,在人生的旅途中,的确有许多的关卡要过,所谓名关、利关、生死关,关关难过。有的人在面对生死时,心生畏惧、迷惑,那是因为不能体悟生命的真谛,从世间缘起去观照,懂得生死一如的道理,便不再对生死感到畏惧、迷惑,一切就能自由自在了。

如何求得自在的生活?就是:

一、对感情要不执不舍。

二、对五欲要不拒不贪。

三、对世间要不厌不求。

四、对生死要不惧不迷。

【思考】

1.对亲情、友情、人情,要如何做到不执不舍?

2.面对财、色、名、食、睡,你如何不拒不贪?

3.对我们生活的世间,要怎样做才能不厌不求?

4.对病苦生死,如何才能不惧不迷?

【延伸阅读】心中有佛

法本无法,无法亦法;

心中有佛,心亦是佛。

善知识的条件

要有悲悯的心怀,要有正直的性格;

要有明辨的慧巧,要有公正的态度。

【提要】

古德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明师难遇。”所谓“明师难遇”,主要是告诉我们,善知识不容易觅得。真正的善知识,能够示人以道以德、以学以艺;善知识必须有一颗悲悯的心怀,能够引导我们向上、向善的道路;而且,要有正直的性格,对于不好的能够指正教导,对于好的能够赞美与欣赏;还要有能够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巧智慧心;除此之外,对所有的人、事、物,要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具备以上诸种条件之后,才堪称为“善知识”。

【正文】

一个人找老师,一定要找好老师;交朋友,一定要交有德的朋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对象,能够影响我们做善事、发善心,这就是值得我们交往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条件有四:

一、要有悲悯的心怀。所交的朋友、老师不但要有慈悲心、怜悯心,而且要有入世的心怀,有普利的胸襟,对我都说让我向上、向善的话,勉励我为圣为贤。

二、要有正直的性格。所交的朋友,所找的老师,如果谄佞、不正直,就是不好的朋友。好的师友,必须要有真心、直心,《维摩经》里讲“直心是道场”,诚实、正直才是善知识。

三、要有明辨的慧巧。我的朋友、老师要能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有权衡轻重的慧巧。如果我的朋友、老师或与之有交往者,都无法做到上述的条件,那我与他相处必定也受影响。

四、要有公正的态度。朋友、老师的做人处世,要能公正、公平,所有一切都能公开,我和这样的朋友来往,必定受其利,即使没有朋友的相助,自己本身也要努力做到这种善知识的条件。

因此,善知识的条件,就是:

一、要有悲悯的心怀。

二、要有正直的性格。

三、要有明辨的慧巧。

四、要有公正的态度。

【思考】

1.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试问自己具备了哪些善知识的条件?

3.人生的旅途中,你曾遇过哪些善知识?

4.何谓“直心是道场”?

5.请分享读后感言。

【延伸阅读】自利利他

心诚光现,照己照人。

无常的价值

带来希望的人生,具有自由的精神;

否定神权的控制,破除定命的论调。

【提要】

爱迪生曾经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灵感。”因此,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发明家或是科学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奋斗与坚持,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才会有人说,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上。然而许多人一遇到不顺心,就求神问卜,其实“风水轮流转”,没有谁一辈子都能顺顺利利,没有风雨的,这一关绊倒了,不代表下一关就无法通行;只要懂得转念,“无常”蕴藏着无限的生机,正等待我们去开发与创造!

【正文】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没有意义的。但从另一层面来看,无常实际上是蕴含着积极奋发的思想,所以,对于无常的价值,我们应该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带来希望的人生。无常的定义是,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所以它带给我们无穷的希望,它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改善不好的。譬如现在我贫穷,没有关系,贫穷是无常的,我可以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一旦我有钱了,我也知道要好好惜福,因为我知道无常,如果不好好爱惜,千万金钱也会随流水而去。在情感上,你爱我,我会珍惜;你对我不好,没关系,我来改善不好的前因,未来我们就有希望结成善缘。

二、具有自由的精神。无常的另一个定义是,凡事都不是命定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可以从改变处世的方法,来扭转原有的命运,这种改变,是我能、你能,大家都能的。因为,无常之前是人人平等的,无论你是国王、大臣,还是贩夫走卒,无常一样跟你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可好可坏,可坏可好,这是很平等的。

三、否定神权的控制。人活着,最苦恼的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知,因此很容易被神权控制,很容易把自己的未来交给神权去主宰。但是,如果明白无常的道理,就会肯定自己的未来,就能脱离神权思想的控制,而做自己因缘的主人。

四、破除定命的论调。如前所说,凡事都不是命定,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我们心好,只要我们不侵犯别人,而又能广结善缘,无常亦能使乖舛的命运转好。

所以,无常的价值就是:

一、带来希望的人生。

二、具有自由的精神。

三、否定神权的控制。

四、破除定命的论调。

【思考】

1.“无常的价值”有哪四点?

2.为什么无常会带来希望?

3.略述你对“无常”的体会。

4.试述你对命运的看法。

【延伸阅读】花开花落

艳红瓣下枝有刺,花开总有花落时。

乐之源

平时要自得其乐,待人要为善最乐;

生活要知足常乐,修行要涅槃自乐。

【提要】

“快乐”是人来到世间最大的目的。有的人觉得守本分就是快乐,平安就是快乐,无求就是快乐,善念就是快乐。人生,快乐哪里找呢?信仰里有快乐,修行里有快乐,服务里有快乐,静心里有快乐。原来,快乐不是在心外,我们的心中就有快乐的宝藏。现在的人,常因他人一句话、一个脸色,便觉坐立不安、困扰不已,殊不知遇到挫折或不愉快,要懂得转变心念,往好处想。知足方能安乐,服务社会大众,才能获得幸福与安乐。

【正文】

人到世间上来,既不是为了吃苦,也不是为了受罪,人来到世间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那么,人生的幸福快乐,如何才能获得呢?有四点看法:

一、平时要自得其乐。在平常的生活里,不要天天希望别人给你快乐,也不要希望从物质感官里满足快乐的享受,因为这都是短暂的,能开发自己内在的本源,才会享有真正的快乐。比如,看得开,凡事往好处想;我不贪欲,我能享有世界,不就能自得其乐了吗?

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自得其乐。近代弘一大师洗净铅华,归投佛教,一生以弘扬律宗为业,一条毛巾使用十多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古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是因为他们能把握住内心无限的宝藏,并且充分地将它发挥出来。

二、待人要为善最乐。我们和人相处,要讲究待人的艺术;待人的艺术,就是“为善最乐”。佛教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青年守则也说:“服务为快乐之本。”我能为你服务,给你一些慈悲,给你一些关怀,给你一些照顾,给你一点欢喜,你得到欢喜快乐,我也能分享你的欢喜快乐,所以,获得欢喜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人欢喜。

三、生活要知足常乐。世间的物质有限,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在生活里,如果每天发展自己的欲望,想要满足无穷的欲望,这是不可能的。你不能满足,就会痛苦,因此古人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在心里能经常感到满足,在生活上有知足常乐的习惯,人生何处不安乐?

四、修行要涅槃自乐。各种宗教都讲究要修行,修行的目的何在?主要就是求得究竟涅槃的快乐。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涅槃是“不生不死,不生不灭”,人活在世间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但是涅槃里面没有生死,没有你我,没有善恶,涅槃就是圆满,所以是人间最乐之事。“乐”是和谐、规则、适意。如何在人生道路上,寻求自己快乐的安住点很重要。不管是乐土、乐育、乐业、乐群、乐天,只要能乐此不疲地为社会服务,自然能乐事劝功,让大家肯定。

乐有四种来源:

一、平时要自得其乐。

二、待人要为善最乐。

三、生活要知足常乐。

四、修行要涅槃自乐。

【思考】

1.要怎么待人,才能获得快乐?

2.要怎么生活,才能获得快乐?

3.要怎么修行,才能获得快乐?

【延伸阅读】心净国土净

静心有净土,人圆见月圆。

究竟的财富

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如意;

前程的美好,眷属的平安;

合法的钱财,内心的能源。

【提要】

发财,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人生其实还有另一种究竟的财富,其中一种就是“希望”,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即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另外,眷属的平安、合法取得的钱财这些也都是财富。但是,最究竟的财富,还是“内心”的富有,《佛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向外追逐,而是往内寻求、探究,例如,智慧、满足、惭愧、禅定等,都是源源不绝的财富。这样的人生,当然因此而富有了!

【正文】

发财,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大家都希望发财,但钱财多了是不是真的就很幸福、快乐呢?不尽然也!有很多人,钱财越多,烦恼越多,是非越多。世间人为财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更究竟的财富。什么是究竟的财富呢?有六种:

一、身体的健康。健康就是我们的财富。有了很多钱,身体不健康,吃也吃不下,玩也没力气玩,财富又有何意义呢?所以宁可没有钱,不能没有健康。

二、生活的如意。有的人虽然有钱,可是生活不如意、不顺心,心里感到不痛快,有钱也形同破铜烂铁一样,所以生活如意,才是真正的财富。

三、前程的美好。我有光明、美好的前途,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就是财富。

四、眷属的平安。一个人即使再有钱,如果家里的人都不平安,有什么用呢?金钱不能买到和乐的家庭生活,所以眷属的平安,就是无形的财富。

五、合法的钱财。钱财的获得,必须要合法。我合法得来的,我用我的智慧、力气、时间辛苦赚来的合法财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

六、内心的能源。真正的财富在哪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所以,究竟的财富是:

一、身体的健康。

二、生活的如意。

三、前程的美好。

四、眷属的平安。

五、合法的钱财。

六、内心的能源。

【思考】

1.本文告诉我们“究竟的财富”有哪些?

2.为什么“眷属的平安”是财富呢?

3.“惭愧心”为什么也是财富呢?

4.如何开发内心的能源,使之成为真正的财富?

【延伸阅读】大丈夫

坦承错误真勇气,错而能改大丈夫。

如何靠自己

要自我肯定,要自我尊重;

要自我自在,要自我安乐。

【提要】

草地上的老水牛,自认是一头只会拖车、拉犁的牛,整日唉声叹气,路过的大黄狗告诉它:“牛大哥,你是个大人物,会帮农夫耕种,让作物成长,对人类贡献非常大。”老水牛一听,不禁抬起头来:“哞!”大叫一声,建立起自信心,耕种起来更勤奋。由此可知,唯有肯定自我,才能创造自己,超越自己。世间任何事情,都由不得别人,一切都是要靠自己才能有所成。例如,想要富贵,可以勤劳工作;想要知识,可以发愤读书;想要行事顺利,就要广结善缘;想要健康,就要重视保健。因为,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贵人。

【正文】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别人帮我,只要求国家给我,要求社会大众给我。一切靠别人、靠亲友、靠社会、靠国家,自己内心没有一点力量,一旦失去外在的支助,就丧失前进的力量,这太脆弱了,所以,人还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朋友。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

一、要自我肯定。一个人如果都不能肯定自己的道德、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发心、自己的慈悲,又怎能期望别人信任、肯定自己?

二、要自我尊重。君子不重则不威,自重以后,别人才会尊重我们。例如,说话要说有分量的话,做事要做对人有益的事,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要自我自在。现在的人,常因别人一句话、一个脸色就坐立不安,困扰不已。佛教中有“一屁打过江”的故事,是说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自以为参禅已经到达“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没想到却被佛印禅师一个“屁”字,就打过江,所以我们要自我自在,不要轻易受到影响。

四、要自我安乐。现代人往往把快乐建立在外在的声色娱乐上,或者仰赖别人的给予,自己内心全然没有快乐,所以,有时候会觉得活得没有任何意义。佛教里的许多禅师,虽然打坐时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但是内心却很快乐,这种发自内心的法喜安乐,才是涵养生命的重要资粮。

所以,要健全自我,应该:

一、要自我肯定。

二、要自我尊重。

三、要自我自在。

四、要自我安乐。

【思考】

1.试述本文之大意。

2.试着分析自己的优缺及专长有哪些。

3.如何自我安乐?

4.请分享苏东坡被“一屁打过江”的故事。

5.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延伸阅读】珍惜因缘

众生何只万千,相逢非等闲事;

但愿彼此珍惜,须知缘来不易。

树立自我的形象

不要贪财、贪爱、贪嗔,不要自大、自怨、自叹;

不要无信、无义、无耻,不要负国、负人、负己。

【提要】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能够把自己雕塑成圣人、凡夫、罗刹、阿修罗,或是菩萨、声闻、缘觉、佛的形象,端看你如何树立自我的形象。例如,荆轲行刺秦王,慷慨就义,树立了英雄豪杰形象;岳飞精忠报国,踏破贺兰山阙,树立一代名将形象;警察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树立人民保姆形象。我们若能在生活中实践“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能树立三好的自我形象,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正文】

每个人都希望留给别人良好的印象,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是一个正人君子,是一个很诚恳的人。个人的形象是由自己塑造的,我们如何才能树立自我良好的形象呢?我有四点意见:

一、不要贪财、贪爱、贪嗔。一个正人君子,绝对不会贪人钱财,夺人所爱,乃至不明事理地乱发脾气。所以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君子,就不能贪财、贪爱、贪嗔。

二、不要自大、自怨、自叹。有些人常常会自我膨胀,觉得自己很伟大;有的人则自我怨恨,感慨时运不济,因而怨天尤人,甚至内怨眷属,外怨亲友不帮自己的忙。不管是自我膨胀,或是自怨自艾、自哀自怜,都不是一个健全而成熟的人,都很难留给别人良好的形象。

三、不要无信、无义、无耻。一个人,如果留给别人的形象是言而无信、不讲义气、不知羞耻,这种形象就很不好了。做人要避免无信、无义、无耻的毛病,才会有良好的形象。

四、不要负国、负人、负己。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社会大众的共同成就下成长,所以做人要有感恩心,要回馈社会,不要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栽培,社会对我们的厚爱,亲人、朋友对我们的期望,更不要对不起自己。无论是青年、少壮、老人,不管是公务员,甚至家庭主妇,都不能辜负自己的职务、立场,不要对不起自己,这就是我们应该树立的形象。

所以,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

一、不要贪财、贪爱、贪嗔。

二、不要自大、自怨、自叹。

三、不要无信、无义、无耻。

四、不要负国、负人、负己。

【思考】

1.如何树立良好的形象?

2.你如何与自大、自怨、自叹之人相处?

3.从小至今,谁的形象影响你最深?

4.如何回馈社会?

【延伸阅读】广结善缘

人人皆求名和利,几人能把欢乐分;

能使众生皆欢喜,我的财富不是金。

如何发挥自我的潜能

肯定生命价值,诚实评估自己;

涵养清明心境,勇于面对现实。

【提要】

“潜能的发挥”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足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经艰辛与困苦。一个人若能通过考验,就有机会发挥所长,就能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我。有句话说:“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所谓“胜己”,不但要战胜自己身体所受的苦难与折磨,更要战胜内心的惰性与依赖,方能发挥潜能,迈向成功。

【正文】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藏在深山里,需要开发才能显现出来。当初,佛陀开悟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所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待自己开采、发挥。

如何发展我们的潜能呢?

一、肯定生命价值。我们的生命有无限价值,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躯,没有多少能力,没有多少作为。其实生命里面有无限的价值,即使是小小的平民百姓也能旋转乾坤,有时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为国家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业。

二、诚实评估自己。我们平时应该不断地衡量自己、评估自己,看看自己能发挥多少潜能,能尽多少力量。自己不必有所保留,也不必有所顾忌,只要客观地评估,然后尽情地发挥自己。

三、涵养清明心境。人往往沉迷于世间物欲,迷惑于世间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蒙蔽了。现在我们要清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污秽,要涵养我们清净的心灵,如此才能把自我的潜能显现出来。

四、勇于面对现实。有的人常常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觉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其实,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处世,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做好自我的价值评估,就能勇敢地面对现实。如何悠游自在地生活?就看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所以,要发挥自我的潜能,就要:

一、肯定生命价值。

二、诚实评估自己。

三、涵养清明心境。

四、勇于面对现实。

【思考】

1.如何发挥自我潜能?

2.你认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3.如何涵养清明的心境?

【延伸阅读】不看眼前

莫以一时定终生,计算分秒有几多;

人生道路好长远,一尺一丈算什么。

力量用在何处

用忍耐的力量处众,用担当的力量负责;

用亲和的力量待人,用禅定的力量安心。

【提要】

太虚大师说:“忍辱绝非是卑怯无力的含垢忍怨,是以一种极大的力量来忍受一切。”《佛遗教经》亦言:“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可见,忍耐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能够负起责任,不推诿过失,这也是力量的表现;跟人相处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与认同,唯有能够用亲和力对待别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禅门里强调,调心之前,必先调身、调息,把身体和气息调好了,心才能安住,心安住了,才有力量面对外境的无常变化,所以,禅定也是一种力量!

【正文】

每个人都有力量,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做事不着力、读书不着力?那是因为自己用力不够。如何把我们的力量用在适当的地方?我有四点意见贡献:

一、用忍耐的力量处众。人与人相处,尤其在大众里生活,最要紧的力量,就是忍耐。在团体中,人多嘴杂,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欢喜的人,每一个人说的话都是我们喜欢听的话,每一个人做的事都是我们喜欢的事,因此在不同的人事里面,我们要有容纳大众的雅量,要有忍耐的力量,才能接受许多不同的人事,所以要用忍耐力来处众。

二、用担当的力量负责。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要能负责,要能担当。能担当负责的人,才能做领导人,不能担当就不能做领导人,所以我们要用担当的力量去负责。

三、用亲和的力量待人。我们每天和人相处,不能一直都是板着脸孔,没有笑容,过分严肃的人,不具亲和力;没有亲和力的人,做事不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拥护,所以我们要以亲和力待人。挪威曾经立法明订:没有笑容是非法的。所以,每个人不可以没有笑容,不可以没有亲切感,没有笑容的人,就是没有力量。

四、用禅定的力量安心。我们要怎样安心?必须要有定力,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禅定力量,也就是要能处变不惊。

因此,我们的力量应该运用在何处?

一、用忍耐的力量处众。

二、用担当的力量负责。

三、用亲和的力量待人。

四、用禅定的力量安心。

【思考】

1.我们应该把力量用在哪里?

2.为什么要用忍耐的力量处众?

3.在团体中,你想当领导者或是被领导的人?为什么?

4.为何说没有笑容的人,就是没有力量的人呢?

5.如何训练自己的禅定力?

【延伸阅读】平等是福

众生有众相,看来不一样;

若持平等心,相处便和祥。

放大心胸

往好处看,往大处想;

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提要】

我们赞美佛陀的伟大,说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赞扬古圣贤君,能以天下苍生为念,甚至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都在说明,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必须要有宽大的胸襟。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们的门窗,我们透过六根,就可以认识六尘,是非得失,都在我们的分析之内,是好是坏,我心了然。凡事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和往深处解,放大心胸,做事自然会得人助,自然能成其大业。

【正文】

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不但生性乐观开朗,容易满足,容易获得快乐,做事也容易成功。如何才能放大心胸呢?我有四点意见:

一、往好处看。世间的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我的心好,看世间都是美好的;心不好,贪欲炽染看世间就不好。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的境界,可以随我们的心识而转变。宋朝的苏东坡和佛印禅师在一起打坐,佛印禅师问苏东坡:“我坐的姿态像什么?”苏东坡说:“你的坐相像一堆牛粪。”苏东坡反问佛印禅师:“我的坐相如何?”佛印说:“你的坐相像一尊佛。”苏东坡很高兴,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但是苏小妹告诉他:“禅师的心中是佛,看人都是佛;你心中是牛粪,看禅师的坐相就是牛粪。”所以,我们看世间人事,要用佛心,要用好心,要用善心去看。

二、往大处想。世界有多大,我们的心就有多大;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宇宙、法界都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位青年去爬山,在高山上心境海阔天空,他感觉世界真大。回到家里,看到当教授的父母和邻居吵架,只为了树叶掉到别家的院子而吵架,他觉得世界如此广阔,为什么还要为芝麻绿豆的小事争执呢?人生常常往大处想,自然心胸开阔。

三、往细处察。佛陀说:世界上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皆悉知悉见。我们要学习佛陀,看人看事要从微细处用心观察,才能做一个反应灵敏、能纵观全局的人。

四、往深处解。凡事要深入思维,人际的种种关系,佛法的甚深微妙,都要深入了解,不要只求表面认识。

所以,如何放大心胸?就是:

一、往好处看。

二、往大处想。

三、往细处察。

四、往深处解。

【思考】

1.如何放大心胸?

2.试述几则“往好处看”的例子。

3.试述看人看事要往细处用心观察的目的。

4.为什么放大心胸,也必须往深处解呢?

【延伸阅读】净秽一如

普度不避脏和秽,好让污泥出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