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综论

文学是人类精神沃土上的花木,它不择时地而生,富贵不一定使之繁茂,贫穷并不会让它萎谢,只要精神的土壤不贫瘠,就有文学之花开放。

日本侵略军进犯我北平、天津,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师生历尽艰辛南集于长沙,又长途跋涉西迁到云南,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组成了名扬天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学生虽然吃的是“八宝饭”,穿的是“空前绝后”的鞋袜西南联大学生戏称掺有多种杂物的米饭为“八宝饭”,前露脚趾、后露脚跟的鞋袜为“空前绝后”。,却沉浸在知识的兴味中,而内心又时常被痛苦搅动:感时忧世、思亲念友是他们无法消除的隐痛。尽管岳麓山色、南湖风光和翠湖的美景抚慰着他们的心灵,但他们仍然难以彻底“忘忧”。忧痛促进了他们对人生、社会、战争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是,有太多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需要表达,于是他们将其形诸文字,写就文章。西南联大的文学创作于是乎蔚为壮观。

文学作品的特点在于交流,在于寻求认同者,而交流和“寻求”的现代表现方式之一是发表。对于声名不具、衣食尚愁的学生来说,最便捷的发表方式是出壁报。于是西南联大的壁报大为兴盛。办壁报需要联合同志、组织力量,因而形成了社团。西南联大的大部分社团就是这样产生的。当然也有先成立社团,再办壁报或刊物的,但相对较少。

西南联大从1937年开始到1946年结束,共计九年。九年间,在学生中先后产生了一百多个社团。以学科而论,这些社团有政治的、法律的、英文的、历史的、物理的、戏剧的、音乐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属于文学的只有十多个,它们是: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布谷文艺社、边风文艺社、文聚社、耕耘文艺社、文艺社、新诗社、新河文艺社、十二月文艺社等。西南联大学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文学社团成员创作的。但一些不以“文学”(或“文艺”)命名的社团也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有的还成绩显著,影响广泛,如戏剧团体剧艺社。

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分期,尚无定论,但从一般的论述看,大致分为五个时期:长沙临时大学时期(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皖南事变”前时期(1938年2月至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时期(1941年1月至1944年5月),爱国运动高潮期(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反内战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这种分期的主要依据是政治事件。的确,政治对西南联大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几乎决定着西南联大的“命运”。但文学不等同于政治,有其自身的规律。文学与政治有关,似乎又与政治局势的动荡起伏不完全吻合。文学社团也如此。根据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历史以及其他社团的消长变化情况,笔者把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37年秋至1941年春),中期(1941年春至1943年秋),后期(1943年秋至1946年夏)。前期朝气蓬勃,中期沉稳向外,后期健步登高,这是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发展轨迹和精神向度。

“综论”的重点是揭示三个时期中西南联大主要社团的基本面貌及文学作为,归纳文学社团的共同特点。但在论述这些问题之前,需要了解西南联大文学社团与学校政策措施的关系,因此,论述从西南联大对于学生社团的管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