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书作者王爱卫在考取南开大学博士生之前,已是一位在中学历史教育领域取得不俗成就的教师。翻开她的履历可知,她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耕耘,获得了颇多教学方面的奖状,例如:德州市历史学科教案比赛第一名、德州市历史学科优质课比赛第一名、德州市教学质量优胜奖、“德州市教学能手”称号以及山东省历史学科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山东省骨干教师进修班“优秀学员”等。然而她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积极进取,将届不惑之年,毅然走上新的求学道路,开始攻读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专业博士学位。在学期间,她一方面继续做中学教师,另一方面参加博士课程学习。工作重、学业繁、家务多,正是这位博士生惯常的生活状态。可贵的是,她在艰苦的求学路上,始终勤勉有加,孜孜以求,课业绝不敷衍,科研毫不懈怠,于俗世的眼光、俗事的拖累,都不计较于心,可谓兢兢业业,一心向学。她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终于用三年时间圆满完成学业,拿出了一部厚重的学位论文。
本书即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初王爱卫意欲选择这个题目,我曾经提醒她,朱希祖先生这样一位处在新旧史学转型时期的史学家,以其所处时代之复杂和他学术成果之丰富及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之重要,要全面研究他、客观评价他,皆非易事;而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他的行状事迹研究还不充分、他的著作面世还不完全,有些细节问题也还不清楚,尚存疑问的问题还比较多,要系统地展现他的学术成就,总结他的学术特色与历史地位,也非下大功夫不可。王爱卫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还是勇于挑战,确立了这样一个明知不太容易的选题。
论文也确实是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完成的。为了获取资料,就颇费了几番周折。她不仅利用假期专程前往南京图书馆等单位查找资料,还与朱希祖先生的后人建立联系,亲自上门拜访;又托人从台湾找到大陆难以寻觅的朱希祖著作,也曾托人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查询有关朱希祖求学的问题。这些后来都成为论文的可贵之处,作者获得的资料非常丰富,包括朱希祖的日记、书信手稿及其未刊的著述,还有朱希祖家人的日记手稿和当时许多相关学者写的回忆录,并且网罗了许多港台学者的论著,使得本书的考辨和分析都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
总体来说,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了朱希祖生平及其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
在宏观上,首先,详细梳理了朱希祖史学成就的四个方面,即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与编纂、参与和主持史馆修史、发现和整理历史文献、搜集和探讨方志与边疆史地,展现了朱希祖先生广博而深厚的学问。其次,理清了朱希祖历史观的发展演变轨迹:由退化史观到进化史观,又接受综合史观,再向文化形态史观靠拢;发掘了朱希祖史学思想的内涵:既要建立“科学的史学”,又重视史学的社会价值,力图实现“求真”与“致用”的统一。再次,总结了朱希祖治史方法及其特点,即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发扬乾嘉考据传统,同时接受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训诂考证、实地考察、统计与比较等方法。最后,客观评价了朱希祖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中的学术影响和历史地位,揭示其在近代学术转型中的开拓性贡献。
在微观问题的辨析上,本书创获尤多。作者在最初接触朱希祖生平资料时就发现了许多问题,得出了与时论不尽一致的看法。这也成为本书的一个特色,即一般研究史学家的论文,第一章多是状写生平,为后面研究学术成就展示背景,而本书开篇就直接进入了研究状态。如朱希祖出生时间,赴日留学时间,进入和离开北大的时间,担任北大史学系主任的时间等等,都有新的考辨结果。本书还通过史料论证,指出朱希祖在实践中早于梁启超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体系问题,中国近代之有史学史实际是从朱希祖开始的,这些认识颇为新颖独到。而对朱希祖与章太炎、蔡元培的学术观点异同等问题的考辨,也是别开生面。
总之,王爱卫这部著作,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分析,使朱希祖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欣喜地看到,时下关于朱希祖的研究仍在不断向前推进,实际上,研究近代史学的许多问题,都绕不开朱希祖,比如近期几篇文章论及的近代历史教科书问题,就较多地涉及本书论辩的朱希祖在北大开设“中国史学概论”等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本书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其参考价值。
姜胜利于南开大学
2018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