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一些启示与困惑


李泽厚给美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同时为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他对马克思、康德等经典作家的细致的品味和大胆的阐释,他对当代社会与学术潮流的敏锐的觉察和吸纳,他对美学作为一门关乎人性完善的科学的热心关注和思虑,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疑难和困惑。他的许多论点和命题似乎都还有待进一步辨析和论证。我们怀疑能否以对人性的关注在康德、席勒和马克思之间找到一种特殊的思想学术传统,因为对人性的关注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包括黑格尔在内大部分哲学家的共同旨趣,或者说是宿命。我们怀疑把人的本体分为“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是否恰当,因为“本体”的意思,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是其所是的”,就是说它就是它,它的存在无须其他东西来证明。“心理本体”能够脱离“工具本体”独立存在吗?我们怀疑“心理本体”,即“新感性”的建立仅仅是个“积淀”的过程,因为“积淀”是有选择的,而选择就有一个分辨、批判和扬弃的功夫,这就是俗话说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怀疑仅仅“积淀”了理性的感性,仅仅“积淀”了社会的个体,仅仅“积淀”了历史的心理是不是人类所期盼的所谓“人的自然化”或“内在自然人化”,因为马克思在讲“人化的自然”时特别强调了包括感觉、情感、欲望等在内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和发展,强调了彻底的人本主义与彻底的自然主义的统一。我们还对将美的概念分为美的本质和根源、美的性质、美的对象,把美学限定在对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探讨上感到不解,因为美首先是作为对象被人们所感知的,美的性质和美的本质、根源只有在对美的感知的基础上,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得到确证。与此相关,我们对将美学一分为三,把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当作美学的主干与核心也感到疑惑,怀疑这样的美学还算不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美学一向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任何意义的经验的实证的科学。此外,我们还怀疑将美的哲学分解为科学与诗,让美的哲学像科学那样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像诗那样去抒发主观的意向、欲望和情志是否合适,因为如果剥夺了美的哲学对宇宙和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辨和探求的权利,阻断了人们以乌托邦的形式在现实与理想、必然与自由、有限与无限之间架设的桥梁,美的哲学就失去了所以存在的理由。当然,我们还是充分肯定李泽厚在把美学引向科学,特别是引向人类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因为无论如何美学在李泽厚这里变得丰富了、深邃了,使人们看到了更多的人类智慧之光。


1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13页。

2 李泽厚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6页。

3 同上书,第401页。

4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09~411页。

5 同上书,第422页。

6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22页。

7 同上书,第434页。

8 同上书,第407页。

9 同上书,第438~439页。

10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45页。

11 同上书,第454页。

12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68页。

13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95~500页。

14 同上书,第511~5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