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成山:一个家族的四百年家国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贵州教育志》唐尔镛办学史事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规定,中学堂以府设立为原则。贵州除贵阳、遵义两府外,其他各府学堂皆因经费筹措困难,屡议屡辍。学堂发展缓慢。清末贵州的中学堂分官立、公立两类,其设置情况如下:

贵阳府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贵阳府将正本书院创办为中学堂,后迁至次南门外改称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

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由在籍前礼部尚书李端棻,候补知府于德楷,内阁中书唐尔镛、任可澄,前仁怀厅训导华之鸿等呈请,就次南门外雪涯洞创设。经贵州巡抚林绍年批准,将原设在正本书院(又名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迁次南门外雪涯洞,改名“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以于德楷、唐尔镛为监督。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开学,学生五十四人。同年六月,贵阳知府倪维钦奉学务公所令,将其改名为官立通省中学堂。同年十月,唐尔镛、华之鸿等认为雪涯洞地址狭窄,在对岸公地另建新校舍,学堂款项除由各宪指定拨助外,并得本省官绅及外省黔籍官吏捐款资助。招收的学生不仅贵阳一府子弟,经提学使陈荣昌批准,又更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学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开学,至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甲班学生修业五年期满,举行毕业考试,计各科成绩最优者一名;优等四名;中等十一名;下等一名。根据中学堂奖励章程规定,中学堂毕业时经提学司复试及格准予请奖。最优等作为拔贡;优等作为优贡;中等作为岁贡;下等作为优廪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贵州巡抚厐鸿书札委在籍中书唐尔镛、分部郎中华之鸿为正副监督,在省城次南门外雪涯洞丁公祠开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办学宗旨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学制三年。第一年为预科,第二、三年分为文科和理科。入学资格规定,招收中学二、三年级优等生及简易师范毕业生或举、贡、生、监等。学生入堂需填写志愿书并缴保证金。学生在堂时间,一律住宿。伙食、书籍、制服由学堂供给。

学堂开办时招一百二十人。第一年预科分甲、乙两班,每班六十人。第二学年起,则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预科课程有:国文、伦理、算术、历史、地理、教育、动物、化学、体操、音乐、图画、英文等。文科班课程,以中外历史、中外地理、法制、经济为主要科目,外语为日语。理科班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主要科目,外语为英文。另外,文理两科均设有教育学、体操等课程。各门课程均无审定的教科书,教材由教师自行编写讲义,油印分发给学生。学堂每年大考二次,在暑假前和寒假前各考一次,月考间月一次。

学堂设监督、副监督、教务、会计、庶务和医务等职。学堂经费,每月向政府支领。成员待遇按月薪计,教员待遇按钟点计酬。学堂只办了一期,毕业学生一百余人,年龄最大的四十岁,最小的十八岁。

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辛亥革命在贵州取得胜利。十一月四日,大汉贵州军政府宣告成立。军政府在行政总理之下设有学务部,部长谭璟,副部长傅中蕃。民国元年(1912),滇军入黔,五月,唐继尧在都督府下设教育司,司长为何麟书,副司长为符诗熔。民国二年(1913)刘显世继任贵州护军使,戴戡任贵州巡按使,唐尔镛任教育司长。


1 编者注:黔、鄂两省文献,已反复印证此说失实,即唐树义系投江殉国,而非“被击沉江身死”。此“被击”一说,显然引自谕旨所称“被贼将船只击破,落水身死”之说,亦可见崇纶欺瞒朝廷为害之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