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
1.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行与管理
1.1 普通话水平测试20年发展回顾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994年以来,普通话水平测试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发展特征,而其发展的驱动力是创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学术创新推动着测试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阶段:1994年至2000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开启了全面创新的序幕。这一时期被视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发展的第一次浪潮。在观念创新方面,普通话水平测试改变了以往推广普通话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工作理念,以及重宣传鼓动、重号召倡导、轻测量评估、轻制度保障的工作模式,因此具有了超越的突破性。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制度、机构、队伍三大建设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学术创新方面,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1994 年11 月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刘照雄主编),它明确了测试的目的、性质、方法,详细规定了测试的内容、范围、题型和要求,为测试提供了操作蓝本。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6年。这一时期被视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发展的第二次浪潮,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将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条文的形式载入法律,这种依法治理的意识和理念,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乃至普通话推广工作的一大创新和宝贵财富。管理方面,测试的法制化、规范化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色。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形成科研组织机制、建立科研交流机制、产生基础性学术成果三个方面。
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这一时期被视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以2007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点与启动为标志。机辅测试不但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变革,还使测试学界和管理工作者对计算机技术作用和影响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机辅测试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带来了观念的变革和管理模式的革新,影响极其深远。管理层面,第三次浪潮的工作创新,首先体现为机辅测试全面实施背景下的新的管理规范化文件的制定,另外在举办特色论坛、开展大规模调研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机辅测试评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及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要努力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继续坚持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引导,以管理创新为推手,以学术创新为支撑,迎接和创造新的机遇,开启新一轮的发展浪潮。
——王晖.普通话水平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2015(1).
1.2 细化“命题说话”评分细则
全国部分省市制定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对“命题说话”题的评分细则有些项目分歧较大,主要包括“语音标准程度”的量化指标、失误字计量方法,“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中对词汇、语法不规范的界定,缺时扣分的起点及区间,等等。各省市在上述评分细则上的差别,难以保证对不同省市考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公正公平,造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跑考”现象,有些考生在本省屡考不过,跑到外省参加测试却轻易获得所需等级的普通话证书。
对此,国家语委应该对《办法》做适当的修订,使《办法》进一步细化,并对各地的“细则”提出具体规范要求,使不同地区的应试人员享受公平的待遇。第一,对相关概念做科学的界定,包括“语音失误”和“语音错误”的明确界定、“词汇、语法不规范”的明确界定。第二,对一些模糊性评分项做出明确规定。如,“方音重”“方音明显”“方音比较明显”“方音不明显”,可以从方音系统出现的数量和系统内出现方音个数两方面的有机配合进行量化界定。又如,对“词汇、语法规范”评分中的“偶有”“屡有”,可以从典型的方言词汇、语法和非方言词汇、语法两方面给以量化规定。量化规定时,可以加大“典型的方言词汇、语法”的权重。第三,对量化方法及相应数值做详细规定,进一步加强定量分析。如对词汇、语法不规范的“偶有”和“屡有”的次数,缺时和无效话语累计占时的时长和对应的扣分值等做出详细规定,特别是对缺时的最高扣分值和缺时最低起扣点要做出明确规定。
——郝正全.细化“命题说话”评分标准保证PSC的公平公正[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 面向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普通话教学与培训
2.1 构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新模式
近年来,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各行各业人员日益增多,对相应培训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培训难度也不断增大,原有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培训需求,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模式优化与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缺乏、培训强度过大、培训模式单一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采用短期分级培训模式、网络远程培训模式、长期多样化口语培训模式。这三种培训模式应该成为普通话测试培训的常规形式:短期分级培训模式主要用于应试辅导;网络远程培训模式主要用于自学辅导;长期多样化口语培训模式主要用于行业培训,并应该依托专业机构开展。这样,才能使普通话培训在师资短缺、培训任务繁重、测试人群需求多样化背景下,最大化地满足不同应试人的语音矫正需要,满足各行业语言需求,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通过普通话培训提高全民普通话水平的目标。
——裴锦花.构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新模式[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2.2 计算机辅助测试驱动的普通话教学改革
当前,普通话教学存在着认识不足、学时不足、教学形式不科学、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等问题。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评测的实施对普通话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计算机辅助评测一方面因其客观性、公正性推动一部分学生提高了对普通话学习训练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因其机械性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投机心理,进而放松了普通话学习。计算机辅助评测背景下普通话教学应采取以下改革措施: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应对性教学方法改革;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加强测前培训,实现教学、培训、测试的统一。
——吴锦锋.普通话教学改革初探——基于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辅助评测应用
之后[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
3. 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教学
3.1 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大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热情参与,为推广普通话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推广普通话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普通话推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不应该是两个分隔的领域,如何将应试的工具性追求转变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价值性目标,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及其教学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应深入探究的问题。语言文字本身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通话学习过程积淀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学习的探究创造过程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教学应该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其一,要强化学校职能,健全大学生人文教育保障体系;其二,要注重显性课程开发,提升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效率;其三,要丰富隐性课程设计,打造人文素养第二课堂。
——赵晓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PSC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6).
3.2 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
高职院校测试学生普通话水平已有十多年。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通话水平没有出现较大幅度提高。北方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具有地域优势,达到的等级标准应该更高,而实际测试结果表明优势并不明显;学生普通话水平自我评价“一般”和实测结果为“非标准普通话”的学生仍然是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基本在原地踏步,经过大学阶段的普通话培训没有明显提高。总体而言,一方面,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方音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另一方面,大学阶段的普通话教学在内容、方法和课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了解学生中小学阶段汉语拼音掌握情况,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应当重点努力的方向。
——尹新兰.高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以本省农村学生居多。学生普通话运用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自觉使用普通话和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数比例不高;大多数农村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差,普通话运用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应当进一步加大普通话推广的宣传力度,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强化语文课程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普通话教材,引导学生参与院系社团活动。
——廖晓玲、杨智灵.高职学生普通话实际运用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以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5(A1).
3.3 高校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
掌握普通话是大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技术指标。高校中进行普通话等级考试,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对普通话推广极为重要。高校普通话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与实践脱节,给普通话教学带来难题。针对这些问题:第一,要强化规范读音意识,对声韵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变音规则等要仔细分辨比对,注意每一个因素的发音;第二,要引入分层目标教学,对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采取逐渐推进的方式;第三,要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第四,要增加多种训练形式,让普通话学习生活化、常态化;第五,要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此外,高校要建立普通话测试工作机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各个部门协调行动,做好普通话测试工作。
——夏天.如何在高校开展普通话教学与测试[J].科教文汇旬刊,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