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规划三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外语规划的若干思考

如果从清末洋务学堂的外语课程设立和广方言馆的开办算起,中国现代外语教育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1】外语教育为推动私塾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为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理想,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百多年来的中国外语事业,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方面。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外语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走入大众化教育,学生规模、学习动机、教育举措等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大学、中学乃至小学都无不重视外语教学,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社会外语培训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语学习国度。伴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外语服务等成为社会的新需求,并在有限领域、有限人群中逐渐开始了“有限的外语生活”。有限外语生活的出现,反过来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并将有力推进外语事业的大发展。

预测未来,规划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都在进行的社会工程。这种在“虚拟现实”基础上进行的社会理性操作,当今被称为“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当国家的外语需求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外语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必须系统梳理外语观念,根据时代特点和国家发展,全方位地做好国家的外语规划。

一 影响外语规划的主要因素:国家开放

三十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本土型国家的外语需求,主要在外交和军事、安全、翻译等较为有限的领域,培养一些高级外语人才即可满足需求。国际型国家则不同,它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国家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会更广泛更深入;世界来到中国也会更广泛更深入;并且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还须承担愈来愈多的国际义务。做外语规划,首先应考虑国家开放对外语事业的影响。

(一)中国走向世界

外语是国家行走的先遣队,国家到哪里,外语就应当先走到哪里。过去我国能利用的外语资源,主要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语种,今而视之,这显然远远不够。在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出国留学、劳务输出、商贸旅游等国事与民事中,国家需要拥有更多语种的人才。而且,要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减少误解,减少冲突,就必须用各种语言介绍真实的现代中国。全世界现今有22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应能逐渐掌握这224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将来再延及其他语言。

(二)世界来到中国

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作就业机会增多,外国公民来华学习、工作、旅游甚至定居的情况,定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形成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小区。一些大型的运动会、博览会、商贸洽谈会、学术会议等,也会来到中国召开。

对中国境内的外国公民的语言服务,将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外语事业。这些外语服务,包括公共场所的外语标示,公共交通工具的外语提示,邮政、餐饮、医疗、金融、通信、文化、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外语服务等。对于逐渐形成的外侨聚居区,还需要提供社区性的全套外语服务。

大型的运动会、博览会、商贸洽谈会、学术会议等的外语服务,时间是短暂的,场合是有限的。但是,对来华学习、工作甚至定居的外国公民的语言服务,却要涉及社会诸多领域,涉及许许多多的外语语种,涉及大批社会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

我国是外语学习大国,学过外语的和正在学习外语的人数,肯定超过三亿人,但是我国却没有真正的外语生活。而且外语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都是“向己型”的,即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而语言服务则是“向他型”的。“向己型”的外语学习者,可以是社会的精英,学习的语种是世界上的通用语种;而“向他型”的外语学习者,是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外语语种十分广泛,周边国家的语言地位会逐渐重要起来。这种变化会对外语言教育、外语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三)履行大国的国际义务

一个国际型的大国,必须有所担待,负责任地负起国际义务。这种国际义务,首先是参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工作,参与世界各地的救灾、维和、调解、选举观察等任务。在这些国际事务中,不仅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

国际义务不仅表现在一般的国际事务中,而且也表现在国际文化事务和语言事业中。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居所,维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成员的共同义务。语言是文化的基石,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维护语言的多样性。研究国际上古老的语言文字(如古埃及文字、梵文、拉丁文等),调查、研究全世界的语言与方言,抢救濒危语言,也会逐渐成为中国语言学家的国际义务。

中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会使外语的视野变得无限广阔。可以说,世界有多大,中国外语视野就应当有多大,全世界所有的外语语种,都应逐渐纳入中国的外语规划。

二 影响外语规划的另一因素:信息化

信息化绝不仅仅是个技术概念,以其为标志所形成的信息化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新时代。信息化用数字技术为人类构筑了一个虚拟空间,并正尽多尽快地把现时空间的生活移入虚拟空间,近二十年来电子政务、电子学务(包括教育、科技的数字化)、电子商务和电子休闲娱乐等电子事务的发展,足以显示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迁移的速度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言大约负载着人类信息的80%,虚拟空间的生活始自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水平,标志着人类信息化的水平。一方面,虚拟空间迅速地把人类的智慧网聚起来,给人类带来知识与思想观念的核裂变,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工作方式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信息鸿沟,使一些国家、一些人群被信息边缘化,造成人类社群之间新的更大的不公平。

除了硬件和技术因素之外,语言障碍是信息鸿沟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外语及外语信息化,在克服虚拟空间的语言障碍、消弭网络信息鸿沟方面作用显著。当前中文网络发展极快,不久的将来可能占有世界网络的三分之一,中国在世界上将拥有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中文的学习价值将成倍增加。即便如此,如果没有外文,中国将失去三分之二的虚拟世界。中国的外语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虚拟语言生活。

自动翻译技术是信息化对外语事业的最大贡献。自动翻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与质量,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全民学外语”的局面,彻底解决语言学习能力的有限与外语语种繁丰之间的矛盾。自动翻译技术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语研究水平,外语学家应更加关注语言信息化的发展,将研究成果积极运用到自动翻译技术中。当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外语学习和外语服务的效率,已是常识问题,此可不论。

三 外语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了解外语方面的国情

外语应用的现状及未来的需求预测,是外语规划的基础。《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8年上编发表了《英语热》《地名牌和交通指示牌中街名转写问题》《产品说明书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医疗文书及药品包装用语用字状况》《北京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民航语言文字使用状况》《青藏铁路语言使用状况》《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北京涉外集贸市场语言使用状况》《外语教育中的小语种热》《北京奥运会多种语言使用》《外企职场语言生活状况》《中文菜单英译规范问题》等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报道了近年来我国一些领域(行业)的外语使用状况。而且也展现了外语研究的新视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在四五年的工作中切实感到,当前人们对外语国情并不怎么了解,对未来的外语需求分析也很不充分,因此,制定外语规划的当务之事,是对外语国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

外语使用是分领域的,外语国情的调研应当分领域(或分行业)进行,了解各领域外语应用的实际状况,比如涉及多少外语语种,现有多少外语人才,这些外语人才的水平和知识结构如何,当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等。并应根据各领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事业发展,预测外语语种的需求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对外语人才会提出些什么新要求,怎样解决业已存在的外语问题,怎样应对未来的外语新需求等等。以上情况的加和汇总,便构成了我国的外语国情。根据国情,制定规划,以保证外语事业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保证外语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非通用语种

非通用语种(俗称“小语种”)是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和外语生活中面临的大问题。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在世界各地的顺利行走。近些年非通用语种的招生、就业都出现了新气象,并在专业开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但是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1.非通用语种数目过千,哪些语种是我国急迫需要的,哪些语种只需要放在研究室里?哪些语种需要设置教学专业?应遵从什么样的语种顺序设置教学专业?

2.每个非通用语种专业需要几名教师?这些教师怎样把教学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把语言学同其他专业结合起来,把教学同对社会的其他服务结合起来?

3.每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几年招生一次、一次招生多少?非通用语种与通用语种的学习怎样结合,以培养出以一种语言为基础、兼通多语的外语人才?语言学习与某些专业学习怎样结合,以培养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4.对国家来说,许多非通用语种具有资源储备的性质。通用语种可以通过市场导向来发展专业,而非通用语种的专业发展在很多情况下要靠政策。国家应出台何种政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扶植非通用语种可持续发展?

5.社会各领域须重视非通用语种的应用,不能把使用英语误以为国际化的标准,更不能把外语的概念外延缩小为英语。对外领域要鼓励多语并用,比如到巴基斯坦工作的科技人员,应当懂得乌尔都语等巴基斯坦语言,到坦桑尼亚等国的孔子学院作教师的,应懂得斯瓦希利语,到巴西做经贸的,应学点葡萄牙语等等。国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应当根据服务对象来选定服务语言,比如东北的旅游业应当有懂俄语的导游,上海的机场可以有较多的日语、韩语服务等等。

(三)翻译

翻译是外语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最为重要的外语事业。“全民学外语”并不减弱翻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国外文献的中文翻译,仍是翻译的主要领域,为“国际型国家”所必需。仔细想来,外国文献只有经过翻译,用本民族的语言表达它的概念、命题和思想推演,才能最终成为本民族的精神财富。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所获得的新概念新思想,有许多都得益于翻译。由此可见翻译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汉语文献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用多种语言向外译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需要加大力度、精心策划。中国的科技教育,只有通过向外译出,才能加入国际大循环中;中国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向外译出,才能为世界人民所了解、所理解、所采纳。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谋划:发展电视、广播的外语频道,增加外语报刊图书的出版,及时翻译中国的法律和科技、文化产品,用外语撰写中国的时事政治等,用世界人民习用的语言和乐见的表达方式介绍现代中国。这是当代翻译事业的国家使命。

书面翻译加上同声翻译和一般口译,再加上科技翻译,中国将拥有世界最大的翻译力量,因此应打造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翻译产业。为此就应当充分尊重翻译、特别是书面翻译的价值,在晋职晋级、科研成果统计、劳务报酬等方面给以合适对待。更应大力推进机器翻译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在若干年内,机器翻译能够进入实用阶段。

(四)公共服务领域的外语问题

我国公共领域的外语服务,近一二十年在大中城市有了较大发展,但明显地计划性不够、规范性不够,形象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比如地名路牌的外文转写、电话问询的外语使用、产品上的外文标示及其外语说明书等,就存在着不规范、不看对象、不合国际惯例等问题。

当前的公共外语服务,基本上还是理念性的,即自我感觉这是外国人需要的,或是要树立礼仪之邦的国际化形象。出发点可嘉,但效果不一定好。应当深入进行公共外语服务的科学调查,看来华的外国公民需要哪些方面的外语服务?当前的满意度如何?应该如何改进?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哪些行业需要提供外语服务,需要提供哪些语种的外语服务等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公共外语服务的行业要求。

为了奥运会、世博会的召开,北京、青岛、上海、江苏、杭州等省市,制定发布了有关领域的英文译写的地方标准。在此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应当制定道路交通、旅游、餐饮、文化、体育、医疗卫生、金融、邮政、电信等领域的外文译写标准,促进公共领域外文使用的规范化。当前,除了提供英文之外,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应当考虑俄文、日文、韩文的需求。

公共领域的外语服务,在语言文字的标准上,应当科学处理外文标准与“中国式外文”的辩证关系,在使用上更要协调好外语与母语的关系。

(五)社区外语服务

社区外语服务的话题,还很少听到国人谈论。现实中,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外国人的聚居区,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这样的外侨聚居区肯定会增多。外侨聚居区的外语服务,牵涉到外侨的生活质量和国家安全,在外语规划时,必须预测在未来若干年内,会在哪些城市出现哪些语种的外侨聚居区,社会网络怎样向这些聚居区提供合适的管理和外语服务。

社区外语服务同大型会议的外语语言、公共领域的外语服务有很大的不同。这些社区通行的是外国语言文字,且往往是非通用语种;需要社会网络提供的是全方位的生活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一般都不是外语专业人员,而是各种社会工作者,多数人都没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这是一项有难度、不能一蹴而就的社会工程。

(六)特殊领域的外语问题

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等特殊领域,对外语有特殊的需求。需要有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等方面良好素质的外语专家,也需要一般从业者具有外语的基本素养。

外语专家可以通过部队、公安等所属高校的外语院系培养,更需要与地方外语院系合作。应当建立应急的外语人才库,以解决稀有语种、特殊任务、紧急状态时的外语需求。这些特殊领域,有许多涉及周边语言和跨境语言,如朝鲜语、蒙古语、赫哲语、鄂温克语、图瓦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景颇语、傈僳语、独龙语、傣语、怒语、京语等,可以考虑利用我国的跨境语言人才来解决一些外语需求。

根据军事、边防、国家安全的需要,分领域制定最为重要的“关键语言”。建立关键语言专家库,组织关键语言的民间援助团队;设置关键语言水平标准,编写关键语言培训教材,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关人员学习关键语言。在这方面,美国当前的外语战略值得借鉴。【2】

(七)公民外语素养

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发展的资本。欧盟要求其各成员国的公民应当掌握三种语言:母语和外语,另一种语言可以是外语,也可以是本国另一种语言。【3】三语能力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对公民的语言要求。外语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重要部分。

我国尚未制定公民语言能力标准,但从教育体制设计和现实情况看,是在大力提倡多语:提倡汉族公民具备双语:普通话加一门外语;提倡少数民族公民具备三语:民族母语、国家通用语言、外语。研究生还要学习第二外语。这表明,实践上已经把外语看作有文化的中国公民的素养了。

国家富,须藏富于民;国家智,须积智于民。在国际的共识背景下,在国家的未来发展蓝图中,在已有的外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应当明确提出公民的外语素养问题。在扎实掌握母语的前提下,一般公民应掌握或粗通一门外语,提倡学习两门外语。【4】

公民素养的培养,当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因此应探讨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一门外语教育。当然,我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缺乏外语生活环境,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一门外语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有困难,尽管如此,也不应当放弃这一目标。

毋庸置疑,国民教育体系是外语教育的主体,但是培养公民的外语素养,必须充分发挥非国民教育体系的作用,依照学习型社会的思路逐步构建起外语的终身教育体系。规范社会外语培训行为,发展外语培训产业,提供方便学习者的外语课程,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公民参加外语培训、特别是非通用语种的培训。通过社会培训来保持公民的外语水平,充实国家的外语资源库存,保障特殊领域、特殊职业、特殊人群的外语学习。

四 结束语

中国是外语学习大国,但却是外语资源利用的穷国。全世界五六千种语言,较为全面介绍到我国来的语言顶多有百余种,国家能够开设的外语课程约有五六十种,国家能用的外语只有几十种,而经常使用的只有十来种。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十分需要的许多非通用语种,人才稀缺。世界上有价值的文献未能及时翻译进来。中国的外文杂志少而又少,中华文献的外语翻出更是薄弱,数量少,语种少,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与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十分不相称。

这种情况,与国家没有统一的外语规划、没有统管外语的机构很有关系。要做好外语规划,使外语事业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应当考虑国家有一个统管或是协调外语事业的机构。或是在国务院内设立外语局;或是提升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地位,赋予它统管国家语言事务,包括外语事务的职能。同时应当积极研究外语在中国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法规促进国家外语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国家的外语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陈章太 2005 《语言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

付 克 1986 《中国外语教育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高晓芳 2006 《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0a 《中国语言规划论》,商务印书馆。

李宇明 2010b 《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商务印书馆。

束定芳、华维芬主编 2009 《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刘正光、徐盛桓主编 2009 《中国国外语言学研究(1949—200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 2006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商务印书馆。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 2007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商务印书馆。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 2008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 2009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上编),商务印书馆。

 

 

原载《外国语》2010年第1期


【1】参见高晓芳(2006)。

【2】 参见《(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7)、《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高级研究中心:为政府服务》(“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9)。

【3】 参见《欧洲联盟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 2006)。

【4】 当然,一些人对外语学习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合适的外语学习条件,对这些人也可以不做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