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第五十一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客”的三种观念

类似“客”、“行人”一类指羁旅之人的词语,古诗中还有很多,如“羁人”、“荡子”(又写作“宕子”)、“行子”、“游子”、“游人”、“别人”、“游客”、“游客子”、“客游士”、“客子”、“行客”、“远客”、“远行客”等等。这些词语指主体“我”,自然有很多的限制。这里以“客”为例简要说明。

古诗中“客”的意味,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一、与主人相对的“客”。主人、客人是对立的,而且是交互的:我去你家,我是客人,你是主人;你来我家,则身份互换,我是主人,你是客人。基于这一社会关系的隐喻,主体、客体也有对立、交互这两个性质。

二、“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诗)、“去亲为客”(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的“客”。这个意义不再以居家为参照,而是以故乡为参照。古乐府有《门有车马客行》一题,多写他乡遇故旧乡里,述亲友凋丧之意。2这时,诗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便有了双重身份:与客人相对,他是主人;但身处异地,他又是客人。这种双重身份就足以预示诗歌悲喜交集的内容。

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中的“客”。《列子·天瑞》:“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陶渊明《杂诗》:“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李白《拟古》:“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3由于有这个观念,王梵志诗(唐代)写道:“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雕墙峻宇无歇时,几日能为宅中客?”即使在自己家中,也还是客。

第二个意思的“客”,可以自指,更多的例证如:

(4)大江流日夜,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前四句)

(5)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云岛相接连,风潮无极已。时看远鸿度,乍见惊鸥起。无待送将归,自然伤客子。(北齐·祖珽《望海》全诗)4

(6)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唐·韦承庆《南行别弟》全诗)

(7)恨我阻此乐,淹留楚江滨。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中间四句)

(8)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杜甫《光禄坂行》次联)

(9)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愁。(唐·李涉《再宿武关》全诗)

中国的古诗,叙事诗不发达,主要以抒情诗为主。既然是抒情诗,必然有主体性、主观性的存在。可是,主体性、主观性的表现,不只是第一人称代词的出现;有的时候,诗人会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示“我”。因此,有必要特别留意诗歌中这些表示“我”的其他形式。像杜牧的《清明》,如果不知道诗中的“行人”就是指作者,则这首诗的抒情诗的地位都很难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