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言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 语言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概览
一个成熟的学科,一般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逻辑主线,研究具体问题时,都有通用的方法和套路。但是,我们所称的“语言经济学”,从产生至今一直存在着研究主题过于松散的问题,这可能归因于它产生的时间不长,又是交叉学科。就语言经济学的产生而言,需要从三个层次上来阐述(张卫国,2011a):作为一个术语,“语言经济学”来自信息经济学开拓者马尔萨克(Jacob Marschak,1965)的一篇同名短文;作为一个时代产物,语言经济学孕育于民族主义问题之中,发端于加拿大的官方语言问题;而作为一门学科或研究领域,语言经济学成就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马尔萨克发表在《行为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短文里。为什么语言的使用随着某些变化而变化?为什么一些语言很好地被保护,而另一些却趋于消亡?什么是语言效率?对这些问题,马尔萨克给出了他的经济学思考。他强调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学与探求语言的优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经济特性。这是经济学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语言的经济学观点。
不过,马尔萨克并没有给语言经济学下一个定义或是给出进一步说明解释。我们并不否认马尔萨克对语言问题所作经济学思考的真实努力,但今天看来,马尔萨克提出“语言经济学”似乎也略带着某种随意性,或者说当初表达了一种朴素的语言经济学思想。正是由于只是一种思想,而没有理论或经验支持,马尔萨克的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
事实上,虽然马尔萨克是对语言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第一人,语言经济学也几乎与马尔萨克1965年的文章同时代产生,但是,在起步阶段,除了“语言经济学”一词是从马尔萨克借来的之外,二者没有什么因果联系。因为随后的研究虽然对马尔萨克(1965)有所提及,却并没有延续他的研究思路,而是为了迎合民族主义和殖民地国家官方语言政策分析的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到语言经济学研究上来。二战结束后,亚非拉等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特别地,一些国家由于殖民等历史遗留问题在其官方语言政策问题上面临着很大困难。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许多国家对语言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的需求便应运而生。这一问题在因英法战争而长期饱受官方语言困扰的加拿大尤为突出。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加拿大学者布莱顿(Albert Breton,1964,1978)率先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开启了经济学对双语及多语现象的研究,进而拓展到对语言政策、双语教育以及语言与收入关系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不过,当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社会语言学影响,把语言看成一种民族归属,用以分析不同种族的移民之间的经济地位及其收入差距问题,因而它更像是语言社会学或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
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在语言经济学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教育投资,而语言学习也是教育投资的一部分,因此语言学习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必然要有其成本和收益。这样,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为马尔萨克的观点——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经济特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和移民入境时智力引进的费用等都应视作人力资本的构成成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移民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产生了语言交流上的问题,语言学习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特别是移民劳动收入及其分配上)的作用也凸现出来。语言经济学从此和人力资本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以此为突破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马尔萨克的思想加之随后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一道催生出了语言经济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张卫国,2011a)。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研究人员开始把目光放在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上来,认为主动获取语言技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优势的一种来源。此后,人们围绕着语言的认同和交际功能共同决定劳动力收入这一话题展开了进一步研究,大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McManus et al.,1983;Grenier,1984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1995年5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了主题为“官方语言与经济:加拿大的新视角”的国际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双语的商业性、语言培训与商业化及加拿大的语言政策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在加拿大研究的影响下,瑞士、美国、英国等欧美多语国家也开始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语言政策、双语者的经济收入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成果颇丰。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方面,以弗朗索瓦·格林的研究为代表(Francois Grin,1990,1995,1996a,1996b,2000,2003);双语与收入方面以Christian Dustmann以及Barry Chiswick和 Paul Miller为代表( Dustmann,1999;Dustmann & Van Soest,2001;Dustmann & Fabbri,2003;Chiswick & Miller,1995,1998,2003,2007,等等)。Chiswick和Miller在人力资本的框架下,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为基础,论证了语言的人力资本属性,针对一些移民国家的情况做了大量的实证,认为语言是影响移民与当地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Chiswick和 Miller(2001)还构建了移民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型,对移民语言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言经济学还关注经济学修辞学。经济学修辞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出现而出现,以迈克洛斯基(Deirdre.N. McCloskey)为代表,主要分析经济学理论的话语使用(Henderson,1982;McCloskey,1983)。迈克洛斯基的“经济学的修辞”对经济学语言反思之深刻,吸引了大量经济学家的目光,A. W. Coats、Stanley Engerman、Robert Higgs和Robert Solow等著名经济学家先后撰文对这一话题进行过评论,就连著名博弈论学者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1996,2000)也开始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博弈论的方法重新诠释了语言的结构及词义演化,甚至对经济学工具之一的博弈论的实质及其语言功效产生了怀疑。格林(Grin,1996,2003)曾认为,经济学修辞学不同于语言经济学,前者在于分析经济学语言的运用,因而不属于语言经济学范畴。客观地说,二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经济学修辞学仍然是或者可以是语言经济学的内容,因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就是经济理论与语言问题的相关性(Rubinstein,2000)。经济学修辞学从修辞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理论,实质上是对经济学的语言进行经济学分析。经济学本身的语言使用也同样要遵循经济学的原则。迈克洛斯基更是套用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经典的经济学定义认为,“修辞是一种语言的经济学,它研究如何在人们无法满足的倾听欲望下分配稀缺手段”(McCloskey,1985:18)。尤其是Rubinstein(2000)对博弈论的修辞也进行了讨论,这可以说是对迈克洛斯基研究的一种补充和支持。
那么,为什么经济理论会与语言问题相关联?我们似乎可以从鲁宾斯坦的观点中找到答案。鲁宾斯坦认为,“经济理论是人们对在人类相互作用中的常规性进行解释的一种尝试,而人类相互作用中的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规性就是自然语言。经济理论仔细地分析了社会体制的设计;语言——从部分意义上讲——也是一种交流的机制。经济学试图将社会制度解释为从某些函数的最优化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常规性,这一点可能对语言也是适用的”(Rubinstein,2000)。语言问题与经济相关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语言会产生极强的网络外部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通过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信息得以共享。语言可以使所有进入某种语言网络的人和那些与该网络有关联的外部成员都分享到这种语言所提供的交际机会,并获得潜在收益(张卫国,2008a)。在个人层面,多讲一种语言的能力可以增加个人可能的贸易伙伴数量,进而对其工作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多民族杂居地区,例如,个人可以获得更高的薪水、额外的津贴,等等);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分享同一种语言,企业更容易从事贸易,其产品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国家更易于维护统治(张卫国,2008a)。而就交际而言,某种语言被越多的人分享,它带给人们的收益越大,人们更倾向于学习该语言,也就越有利于该语言的传播。相反,另一些语言因不能很好地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益而走向衰落。因而,无论是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还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乃至语言的动态发展或变迁,都或多或少地与语言网络外部效应这一机制有关。
总体而言,语言经济学及其相关研究目前大体有三个取向:一是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的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如语言与收入、语言动态发展、语言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等传统语言经济学研究;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语言本身的产生、演化;三是用经济学方法来分析语言的结构、现象及相关语言问题,如鲁宾斯坦等人所进行的语言结构、语义及语用的博弈分析等。
二、 语言经济学的定义
什么是语言经济学?目前存在着这样几种代表性观点:格林(Grin,1996,2003)认为,语言经济学是指“在对表征语言变量的关系研究中,使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它主要(但不是绝对地)侧重于经济变量起作用的那些关系”;而有人则认为,语言经济学“利用经济学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能力的决定因素和后果”(Barry Chiswick,2008);甚至有学者认为,修辞是一种语言的经济学,它研究如何在人们无法满足的倾听欲望下分配稀缺资源的手段(Deirdre McCloskey,1985)。可见,关于语言经济学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尽管上述定义存在着分歧,但经济学理论、方法或工具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事实上,语言经济学自产生以来,它的研究内容和范畴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变化。从单纯地以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问题,到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由语言等引发的经济现象(例如,语言能力对收入的影响,语言对贸易的影响,语言产业和语言经济的形成等),语言经济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今天我们所谈及的语言经济学早已超越了马尔萨克(1965)的研究范畴,既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又立足语言问题研究经济,这是由它的跨学科性质决定的。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语言经济学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张卫国,2011a)。它具体研究语言本身如何形成和演变;研究不同语言及其演变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语言和人们的语言行为及语言政策与人力资本、就业、工资收入分配如何相关(黄少安、苏剑,2011)。无论对这一学科如何定位,语言经济学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对语言的影响;二是语言的经济力量,即语言行为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