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将疯,其言不善1
——《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译后记
本书作为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收录了尼采创作生涯最后一年(1888年)里创作、编辑并安排出版的著作,共计六种:
(1)《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1888年出版)。
(2)《偶像的黄昏,或者怎样用锤子进行哲思》(1889年出版)。
(3)《敌基督者——对基督教的诅咒》(遗著)。
(4)《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遗著)。
(5)《狄奥尼索斯颂歌》(遗著)。
(6)《尼采反瓦格纳——一个心理学家的记录》(遗著)。
次年(1889年)1月初,尼采精神失常,不久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因此,本卷也就是尼采生前发表或者计划发表的最后著作了。1888年这一年,尼采身心状态日益恶化,但却迸发出异常的创造力,居然写出这许多东西来(其实,还要加上此间继续的《权力意志》一书的试探性写作,特别是收在科利版第13卷中的残篇2),着实令人惊讶。在上列六种著作当中,除了5、6两种,其他的四种恐怕都算得上名著,至少是“尼采研究”必不可少的材料了。
现在看来,在发疯之前,清醒的尼采仿佛想对他生命和哲思中最重要的几个元素做一个总结,或者说做一次了断。这些元素就是:瓦格纳、苏格拉底、基督教。此外或许还得加上一个:尼采本人——尼采“这个人”。
首先是瓦格纳。虽然后期尼采称瓦格纳是自己的“对跖者”,但对于早期尼采来说,瓦格纳根本还不是“对手”,而是朋友,是领路人,更是尼采心目中德国(甚至欧洲)的希望。尼采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正是为瓦格纳而作的,也是受瓦格纳的激励和启发才形成的。后来尼采翅膀硬了,发现了瓦格纳大师(特别是创作《帕西法尔》的瓦格纳)的根本软肋,因而决意与之分道扬镳;再后来,瓦格纳死了,而尼采还苟活着——两人之间,恩恩怨怨,盘根错节,总归得有一个了结吧?尼采于是作《瓦格纳事件》,把瓦格纳树为无法回避的“现代性”的典型案例,因为尼采认为,“通过瓦格纳,现代性说出它最隐秘的语言”3;又编成《尼采反瓦格纳》一册,辑录了《人性的,太人性的》《快乐的科学》等著作中的相关文字,意在方便人们全面地了解尼采/瓦格纳之间非此不可的复杂关系。
其次是苏格拉底。如果说瓦格纳是“对跖者”,那么,苏格拉底就是尼采的大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尼采假想的最大“敌人”了。苏格拉底被尼采视为“科学乐观主义”的鼻祖,是“理论人”的原型。这在尼采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已可明见。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多美好呀,但在哲学/科学/理论时代里却惨遭扼杀,而罪魁祸首正是这个被尼采讥为“丑八怪”的苏格拉底。现在,在尼采哲思的末期,尤其在收入本卷的《偶像的黄昏》中,尼采突出地重提“苏格拉底问题”。虽然《偶像的黄昏》乃戏谑性地借着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的标题,故有嘲讽瓦格纳之意,而且《偶像的黄昏》指涉的是所有的“偶像”,包括哲学、宗教、政治诸领域的偶像,然而,整书的核心依然是以“苏格拉底问题”为中心的柏拉图主义传统批判。
再次是基督教。众所周知,尼采是“敌基督者”。尼采遗著《瞧,这个人》中的最后一句话自问自答:“——人们理解我了吗?——狄奥尼索斯反对被钉十字架者……”在《敌基督者》结尾处,尼采更是恶狠狠地表态:“只要有墙,我就会写上对基督教的这个永恒的控诉。”4尼采敌基督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根本的一条是:基督教及基督教道德是反自然的,是敌视生命的。尼采哲学意在弘扬生命,强调自然本能,而道德却与“虚弱”和“颓废”相连。于是,尼采的“道德”异乎寻常:“道德的定义:道德——颓废者的特异反应性,其隐含的意图是报复生命——而且成功了。”5进而,尼采又给“基督教道德”下了个定义:“基督教道德——求谎言的意志的最恶毒形式,人类真正的妖精:使人类堕落者。”6正是在两个定义的意义上,尼采自称为“非道德论者”。
最后是尼采“这个人”。尼采何许人也?现在由我尼采亲自来告诉你们。尼采生前最苦恼的事,就是自己的书不被阅读,自己的哲学不受关注。但他深知自己的思想的未来价值,他仿佛也知道身后必定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故专门写一本《瞧,这个人》(Ecce homo),告诉我们他何以成就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人之将疯,其言不善,在《瞧,这个人》中,特别是在最后一节“我为什么是命运”中,尼采把他的“敌基督者”的“不善”形象做了最后的淋漓发挥,就此打住,令人震撼。
而“这个人”心结未解,时至今日,也依然令人难以猜解。
2010年12月18日记于沪上
2013年1月6日再记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