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多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好通讯催生
我从事新闻工作半辈子,自惭文思不足,自己动手写的通讯不多,更没有写过什么好的通讯。
但是,我爱读通讯(我相信广大的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爱好),每当编发一篇好的通讯,总要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看到别人编的报刊上发表了好的通讯,我也总是乐于为它鼓吹,衷心地希望它能被更多的读者读到。
通讯在新闻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比起一般的新闻来,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状物写人,使读者能够多侧面地进行观察,从事情的表象一直追溯到它的背景,从人物的行动一直深入到他的内心。因此,它也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从50年代过来的人,大概很少有人不记得魏巍同志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80年代的中国人认识张海迪、朱伯儒、华山抢险的英雄集体等等,也主要是通过报刊的通讯。
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第三次腾飞的开端。历史向当代中国人提出的使命,就是要向贫穷告别。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向我们挑战。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从经济体制一直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人们除了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更需要有许多走在前列的典型来作为精神的鼓舞力量。因为,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帮助人们丢掉精神上的包袱,克服心理上的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既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还能不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80年代还要不要讲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和严格纪律有没有矛盾?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一系列的问题在人们的头脑中浮现。同时,时代也造就一大批风云人物。他们弄潮涛头,显示出独特的风貌。有的在改革中冲锋陷阵,有的在边疆浴血奋战,有的用精湛的球艺冲向世界,有的在斗室中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有的为别人的幸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地做着好事。灿烂的群星正闪烁在我们身旁,可是并不是每一颗星光都被人们注意到,更不是人人都能理解那看来微不足道的星光所包含的能量。好的通讯正是要担负这样的任务,把那照人的光彩从普通的事物中挖掘出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引起了人们心灵的撞击,就会像原子堆的连锁反应那样,释放出人们意想不到的能量。完成这样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光荣的使命。
值得高兴的是,广大青年人对从事新闻写作表现了巨大的热情。若干新闻函授大学、函授中心应运而起,各种新闻刊物发行量剧增,都足以说明问题。有了这样一支遍布各行各业的“志愿军”,许多新的人物、新的事件就更容易被发现和报道出来了。虽然我认为,对于初学新闻的写作者来说,还是更多地从新闻这个体裁入手为好。因为它简短明快,更容易及时地传播人们需要的信息。但是,这不但不排斥,而且可以说还很需要同时提倡写一批通讯。因为生活当中本来就蕴藏着大量应该作为通讯来采写的素材。
本来,文无定法。对于新闻通讯的写作来说,忌的倒是千人一面的框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通讯没有它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入门的向导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师傅领进门”的基础上,然后才能“修行在个人”,发挥出个人独特的创造才能来。
我和满运来同志共事多年。他的勤奋好学、刻苦深入和扎扎实实的作风,我是很佩服的。他写的一些通讯,看似朴实无华,却往往有很深的感人力量。他写的这本小册子,其中的举例虽然多是别人的作品,实际上凝聚着他从事新闻写作二十多年的心血。我相信,这本小册子的出版,是会受到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欢迎的。我希望,能够由此对更多优秀通讯的诞生有所推动。因为,这实在是时代的需要。
(本文是作者为《通讯写作漫谈》作的序,《新闻与写作》198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