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时代需要道德

本文提出的命题,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似乎不完全符合。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道德了。一些人说,商品经济,就是追逐利润,就是一切向钱看,道德没有什么用。一些人为这种现象忧虑,认为再不改变不得了。一些人为这种现象辩护,或者唱赞歌,认为这正是时代的进步,甚至认为进步得还不够,还应当大大提倡“淘金者”的意识。他们把一切强调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论都贬之为陈腐的说教,似乎社会进步的前途就是进入某种“无道德社会”。

其实,这样的社会永远不可能存在。既然叫作社会,就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各种关系,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总会有一定的准则,人们对这些行为总要做出某种评价,你想要避免也避免不了。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是一种道德观念。现在有的人说“何必曰仁义,只要有钱就行”,也是一种道德观念。世界上还可以有种种不同的道德观念,问题只在于究竟怎样的道德观念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符合这个时代最大多数人的需要。

讨论道德问题,是应当同时代联系起来的。因为道德观念确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发展的,并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先验的道德标准。过去有些人喜欢提倡这个东西,但是都在人类的历史实践面前破产了。今天还有一些人在制造各种不同的“终极道德追求”“最高道德标准”。这些东西无论贴上什么样的现代标签,最后也都不可能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

历史的长河也同自然的江河一样,其流速并不是均衡的,有相对平缓的年代,也有变动激烈的年代。在变动当中,道德观念一般不处于启动的地位。变动愈大愈快,道德感受到的冲击也愈强。若干旧的道德观念在新的生活面前不能原封不动地适应,新的道德规范则在探索之中远没有达到约定俗成的境界。一时之间人们的行为仿佛失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各种胡作非为和被别人认为是胡作非为的事可以泛滥到恶性的程度。相应的,各种道德主张异彩纷呈,像走马灯似轮流出场,“各领风骚没几天”。但是,其中有一些论点,对若干不道德行为的蔓延却起着相当的催化剂作用。在这样的时代,与其说是时代不需要道德,还不如说是相当一部分人还不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对道德的迫切需要,而这种需要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与人们利益攸关的。在这样的时代,从事伦理学研究以及与道德教育有关的人士,最应当注意的就是,从本质上发现人们的道德需要。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集中起来说,一件叫建设,一件叫改革。这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样的时期,人们在道德上有什么要求呢?或者说,时代必然会使哪些道德要求更突出出来呢?

我认为,第一个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尤其是尊重优秀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劳动者就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每一步提高都离不开劳动的积累。人们常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现代化更不可能是吹出来的。商品经济的根本原则是等价交换,而构成价值的基础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量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劳动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理所当然要日益被整个社会所认识。

那么,人们在现实中感到的劳动光荣的观念似乎反而在淡化又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种感觉并不是全面的。随着改革和建设的进展,过去事实上存在的鄙视劳动的观念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削弱。例如,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劳动,过去被许多人认为低人一等的,现在有比过去更多的青年人愿意干了。例如,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劳动,个体劳动,也被愈来愈多的人承认了。对劳动的理解比过去拓宽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笨重的体力劳动。不但一般的脑力劳动受到了重视,管理劳动、经营劳动、决策劳动等等的价值也开始被人们认识。还有一个重要的进展是,过去在“大锅饭”体制的掩盖下,一部分人名义上有劳动岗位,实际上出工不出力,混日子,混工资,甚至无事生非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至少是受到了触动。不认真劳动的人开始混不下去了。对于为了不让这样的人继续混下去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开除、解雇在内,社会舆论也开始接受了。当然还有许多障碍,但是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开始被打破,总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问题在两种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一小部分人利用双轨并存的空隙确实发了一批不义之财,形成了新的分配不公,使一部分正直的劳动者感到难以忍受。他们的价值被扭曲、被贬低。但是,这并不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只能说这是商品经济不够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重视劳动,重视创造性的劳动,既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要求,也是商品经济本身的要求。

其次,人们的集体观念必然会逐渐增强。有人说,现代社会的支柱是个人主义,我认为不见得。说封建社会的道德是重集体轻个人,也并不符合事实。那时候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说人们在观念上重家,以至于重家族,这还比较接近实际一点。手工劳动,个人劳动,加上狭隘的眼界、贫乏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主义是很顽强的。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正是小生产者典型的心态。现代工业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同过去的时代相比较,最重要的一个新事物就是企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人的手工业劳动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日益下降。在一切比较重要的生产领域,劳动者只有在企业中才能实行同劳动对象的结合。社会上绝大部分产品不可能再打上个人的印记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无论采取的具体形式会有什么变化,把企业推到中心地位这个方向是不可能变的。因为这是生产力发展本身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劳动者来说,无论他的饭碗是铁的、金的、瓷的、泥的,归根到底,企业才是他的饭碗。他的利益在客观上是和企业拴在一起的。脱离企业的个人奋斗远不如依靠企业进行的奋斗靠得住。从经济基础看,企业才是社会的细胞。在“大锅饭”的体制下,个人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容易看得清楚。企业的兴衰与个人利益很少发生关系,一切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统一规定的。在改革的初期,一些人又可能过分看重个人的能力、机遇、社会关系等等所起的作用。但是,经济的发展终归要排除各种扭曲,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些企业家一旦获得管理企业的自主权,就用相当的力量来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在这种情形下,提倡集体观念,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第三,与集体观念相适应的,还有高度的纪律观念。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分工细密,联系复杂,要求互相之间的配合,无论在时间上、质量上都能做到丝丝入扣。许多国外的工厂实行“正好”(just make)制、“零缺憾”工作法等等,反映了这种要求的严格。“入此门来,必须放弃一切自治”。只有铁的纪律,才能保证企业的效益。在这里,能否严格遵守纪律,成了一条很重要的道德原则。因为这不是个人的私事,也不能简单地由违纪者接受某种处分了事。个人违纪,往往会使整个企业集体蒙受巨大的损失。如果国家不再承担兜起这种损失的责任,那么,整个集体就必然要谴责那些违反纪律的行为。特别是工艺纪律,这个迄今远未受到重视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出来。因为正品率或者一等品率上升或者下降1%,原材料或者动力消耗上升或者下降1%,对于企业的效益都是关系至巨的问题。

时代对道德提出的要求当然不止这一些。举这一些例子,只是想说明,对道德的这些要求,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提出来的,有些已经开始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顺应这样一种趋势,开展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开展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内容也必然是十分丰富的。因为大的趋势不等于完全的现实。在同一种趋势下,事物还将表现出多彩的形态,还将走曲折的道路,我们的工作只能从这样的实际出发,同时又一刻也不忘记事物发展的大趋势。重要的是,要提高我们自己的信心。无论如何,从长远的尺度看人类的道德水准,总是要不断地提高到更新的阶段的。

(《道德与文明》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