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
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都十分重视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在党的教育下,一代又一代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人,不断地从青少年中涌现出来,使革命的队伍日益壮大。如果没有千百万共产主义者前赴后继的英勇奋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方面向广大的青少年进行了大量的、细致的教育工作,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崇洋思想,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社会道德风尚越来越好,并且涌现了雷锋、王杰、欧阳海这样闪光的典型人物。
可惜,这个过程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这10年动乱给我们的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最严重的是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了思想上的创伤。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起来。许多人失去了正确的信仰和理想。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的败坏。这就使我们在拨乱反正、走上实现“四化”的征途的时候,不能不把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问题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需要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数量少了是不行的。现代化建设的事业要在我们整个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而且不只是一代人的事业,因此,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培养教育青少年,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每一个做父母的人的愿望。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接班人的标准是什么,对接班人的培养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接班人,只能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
有一个时期,人们重视接班人的政治标准,但却往往只重视家庭出身和历史。这样的看法,即使在那个时期,也是片面的。因为,家庭和历史虽然对人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毕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我们首先要重视对接班人的思想政治要求。在这个要求中,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水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这是因为,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我们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而只能是为了集体的、人民的利益。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以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为目标的。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同封建地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必然要求克服这些阶级的道德观念。
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世界上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必然要影响我们,侵袭我们,腐蚀我们。这就要求我们的接班人能够具备抵抗这种侵袭和腐蚀的能力。
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10亿人口的大国和穷国中进行的。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充满着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的接班人具备英勇顽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愿意为我们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用共产主义的道德来教育我们的青少年。
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使劳动人民从切身的物质利益来认识自己的劳动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但是,我们决不能以为只要物质鼓励就够了,可以不要或者放松思想政治工作了。对于人们劳动的质和量,不可能做到衡量得丝毫不差。而如果发展了“斤斤计较”“按酬付劳”的雇佣劳动观念,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但是更需要有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品质。如果学了本领只是为了个人成名成家、升官发财,那对社会主义事业又有什么用?因此,我们的学校,决不能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单纯追求升学率,只看分数的做法,是不可能培养真正合格的接班人的。
二
进行道德教育为什么一定要讲共产主义道德呢?
有些同志也感到有向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但是,他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的,似乎并不是讲共产主义道德,而是宣传一般的道德规范,例如讲纪律、讲礼貌、讲卫生之类。
不能说这些同志的看法一点道理也没有。在一场大的破坏之后,的确有许多人连一般的社会生活所需要共同遵循的准则都不知道了。我们今天来进行道德教育,的确需要从ABC讲起。但是,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一定要讲共产主义道德。
人们的道德观念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的道德观念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又反过来为这个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有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共产主义道德,才能和这样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保护它并促进它的发展,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前进,而不是瓦解或者破坏这个经济基础。
有一些同志曾经坚持认为,现在只能提倡社会主义道德。理由是: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超越阶段”,就会犯“左”的错误。这些同志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不但在今天的社会中客观存在着具备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们,而且早在旧社会,共产主义道德就已经产生了。
共产主义道德,并不是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会产生的道德。现代无产阶级的存在,就是产生共产主义道德的第一个物质基础。现代无产阶级在现代大生产中的地位,他们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和其他阶级的关系,他们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他们担负的历史使命,都决定了这个阶级只能是一个大公无私的阶级。因为,无产阶级的力量就在于他们的团结和组织;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因为,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前途只能是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正是因为这一切,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过程中,就必定要产生出共产主义者,产生出共产主义者的政党,产生出共产主义者的道德。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社会的确认。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了,并且一天天得到发展。这些都是共产主义道德有可能日益向全社会普及的物质基础。
有人以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为理由,来否定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他们认为这二者是矛盾的,认为实行“按劳分配”,讲物质利益原则,就是承认个人主义思想的合法性。有些同志据此提倡一种所谓“合理”的个人主义,企图把个人主义限制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范围之内。总之,他们认为,既然我们承认个人利益,那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提倡“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念。
“公”和“私”这两个名词,至少可以有两种含义不同的解释。在经济学中,把“公”解释为公共的、集体的利益,把“私”解释为个人利益。
而在道德科学领域里,“公”指的是集体主义思想,“私”指的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在这样的意义上,大公无私就是应该提倡、可以做到的。虽然不可能很快使社会上所有的人的道德都达到这个水平,但确实可以不断扩大大公无私者的队伍,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向着大公无私的方向前进。正确地执行按劳分配政策,对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利的。
按劳分配,首先是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按资产分配和按劳动力价格分配的情况。实行这个原则,就是反对剥削,反对不劳而获,就是把一切社会成员都当作平等的劳动者来看待。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又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不同于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劳动。而是一种为自己,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劳动的成果,在做了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必要扣除之后,又按照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来进行分配。社会主义的劳动和小生产者的劳动也是不同的。后者虽然也是为自己的劳动,却是一种孤立的劳动。社会主义劳动则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劳动者的劳动。如果没有他人的劳动,个人的劳动就几乎不会有什么效果。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利益的获得,既要依靠自己劳动的创造,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所以,很明显,实行按劳分配政策,决不是要求人们用“按酬付劳”的态度来对待劳动,这样的态度,对社会主义经济只能起破坏的作用;只有用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的态度对待劳动,才能正确实行按劳分配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地发展,每个劳动者也才可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利益。
三
必须充分认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都是恶的,人生来就是自私的,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人逐渐排除恶的观念,形成善的观念。这种说法虽然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但却是错误的,归根到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教育者的善的观念、高尚的道德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就只能设想有一种天生的“圣人”或者至少是“善人”。依靠这样的人来教育“众人”,实际上还是靠“天”帮忙。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就是由人的肌肉和器官的需要决定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人需要饮食、需要繁殖后代等生物本能,当作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论据。他们认为人的自私心不是道德教育可以改变的。这种观点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完全以人的生理自然属性来论证人的道德观念,同样也是错误的。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得满足生理机能的需要。但人的生存和发展,更要依赖社会,离开社会的单个人是无法活下去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产生了人的社会性、历史性。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实践中,在教育影响下,对于相互关系的认识(包括道德观念)也随之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属性(包括道德品质)也在发展变化。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的生理属性在例如几千年这样的历史尺度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人们的道德品质及其观念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类型。所以,从人要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出发,推论人天生自私,并且自私观念无法改变,从而否定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是荒谬的。
有些人搬来了管仲的“衣食足,则知荣辱”,说这就是道德观上的唯物主义的命题。有的说,只有收入达到每月200元以上,才能不“斤斤计较”,生活水平低,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在他们看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没有用处的。可是,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事实。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历来不是简单地成正比例的关系。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的生活水平和奴隶、农民、工人的生活水平究竟谁高?但究竟谁具有高尚的道德?在当今的世界上,道德最为败坏的,难道不正是最富有的、生活水平最高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管仲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衣食足,则知荣辱”是他的政治经验的总结。他深知如果不给奴隶以必要的生存条件,奴隶们就不能继续给奴隶主干活,而且一定会起来反抗,而不愿意接受奴隶主阶级的荣辱观的束缚。但是他在道德问题上毕竟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奴隶不接受奴隶主道德的约束就是不懂荣辱,而不知道奴隶自有奴隶的别样的道德。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曾经被咒骂为不讲道德、十恶不赦的“匪”,然而,正是这些共产党人,具备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高尚的道德——共产主义道德。而这种共产主义道德产生的时候,许多共产党人正是处在衣食不足的境地。认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他们的道德水平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说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人们的道德(这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不是单纯指消费水平),决不意味着轻视道德教育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还要靠人们对自己在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这种地位、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了正确的认识,人们就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和处理。正是在这样的问题上,特别需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最深刻的变革。过去几千年,社会也有许多变化,但是变来变去,都是在私有制的范围里边,都不可能消灭剥削。现在,剥削制度被废除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已经建立起来,普及到每一个穷乡僻壤。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了自己国家的主人,而且是没有奴隶的主人。但是,对于这样深刻的变革,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已经充分认识了的。许多人并不了解,只有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才符合这个社会的利益,也就是符合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旧的传统观念还缠绕着许多人的头脑,还在严重地影响着一些青少年,他们常常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损害自己的根本利益,或损害别人的利益。帮助青少年们认识自己的利益,树立新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意识和行为,正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由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各种规范,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更为重要。青少年的弱点是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不足。他们一方面受旧思想、旧道德的影响时间较短,另一方面在新旧观念之间的判断抉择能力也比较差。在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的条件下,如果不注意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会使一大批青少年在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面前失去抵御能力。同时,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信念、习惯、情操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经形成,往往终生都很难改变。所以,我们更应当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青少年身上。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抓紧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不能指望青少年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
四
“五讲四美”活动已经收到了很大的效果。经验证明,这是向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许多单位在道德教育中,从讲卫生、讲礼貌等做起,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要求具体的事做突破口,是很正确的。
但是,我们又一定不要忘记事物的本质。在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要教育青少年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为实现这个理想献身,也就是说要做一个共产主义者。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必定有最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
也许有人会认为,道德问题涉及的只是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理想并不相干。其实,道德涉及的不仅是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涉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将努力促使社会向哪个方向前进?我在这个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对于这个社会的发展我有什么责任?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不能不回答这些关系到理想的问题。
理想,可以说就是对未来的、可能实现的、美好的目标的设想。
首先,理想是未来的目标。没有人会把已经实现的东西列为自己的理想。正因为理想是未来的目标,所以它和青少年的关系就特别大。青少年刚刚踏入人生,前面有着很长很长的路,他们对未来必然会有种种设想。当然,他们所设想的难免有许多幼稚甚至谬误的东西,社会的责任是给以引导和教育。
一个人从儿童时期经过少年到青年,他的理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主要是听从长辈的教导,许多孩子是以长辈的赞许或制止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的。这就是以长辈的是非为是非。当孩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他就会主动地模仿别人的行为。这种模仿对象逐渐地从周围的人们扩大到他所崇拜的人,以至社会上或历史上的典型人物。随着孩子认识的发展,他对社会和社会的前途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他所崇拜与否定的各种人物有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了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和为什么样的目标而奋斗的观念。这就是理想形成的基本过程。而当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理想形成之后,又会反过来对一个人的各种行为起制约作用。所以,我们说,树立理想,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理想既然是未来的目标,它和现实就一定会有某种矛盾。或者是为了消除现实存在的某种东西,或者是为了创造现实还不存在的某种东西,都是对现实状况的某种改变。理想和现实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斗争。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因为现实与理想有矛盾而产生苦恼呢?这和我们过去不切实际的宣传有关系。照过去的一些片面的宣传,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最理想的、没有任何弊病的、至少是不应该有任何弊病的社会。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于是就引起了许多议论和苦恼。其实,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过是为我们走向理想的境界开辟了途径。真要达到我们的目标,还要走许多许多路,一定会遇到困难、障碍、危险、挫折,甚至要做出牺牲。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合乎理想的东西,这也是必然的,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的。正因为有这些东西存在,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才更显得有必要。如果一切都已经臻于至善了,那还要理想干什么呢?
理想不仅是对未来目标的设想,它还必须是可能实现的。这是理想的又一个特点。人们只愿意为可能实现的目标去奋斗。毫无实现可能的事,谁也不愿意去做,因为那是白费气力。
在可能性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去也是有教训的。大话、空话说过不少,说过了就拉倒,因为大家都知道不可能兑现,于是谁也不打算付诸行动。这种做法,只能挫伤人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理想教育失去应有的作用。
现在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有的。我们的许多面向青少年的宣传,几乎把成长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当作唯一的目标,并且向青少年应许说,只要苦学就一定会成功。有的青年就对此提出了抗议。有一个青年写信给我说,他和他周围的几个人,学习十分刻苦,自信不亚于苏秦。然而他们发现,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成为这样那样的“家”,是没有指望的。他进而指责我们的宣传骗了他。我不能不承认,这位青年的批评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也有一定的片面和偏激。因为事实上并不是只要有个人努力这一个条件,每个人就都能成为这样或那样的“家”的。
在我们的许多中小学里,也有类似的问题,鼓励的只是升学,升学,最后升大学,好像这就是唯一的出路。可是,事实上,现在全国每年大学招生的人数不过30万人。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作为所有的人的目标,最后会使多数人觉得自己没有指望,在失去上进的信心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新的“读书无用论”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以可能实现的事做目标,不等于说这些目标会很容易实现。世界上没有不付出代价、不付出牺牲的成功。有时看别人的成功,好像轻松愉快,潇洒自如,实际上背后都凝聚着千辛万苦。中国的革命就是在这样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经济底子薄弱的大国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要想一帆风顺更是不可能的。30多年来,我们已经遇到过一些挫折了。以后,艰难、困苦也还是少不了的。
说是可能实现,同时就意味着也有失败的可能。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从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前赴后继地奋斗,一个一个都失败了。但是,决不能因此认为他们的努力毫无意义。他们的斗争,激励着千百万人继续奋进;他们的经验教训,使后来的人更聪明。没有他们的摸索,也就不会有后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接受,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必须经过一个很长的奋斗过程。每一代人只能在这个长过程中做出他们自己可能做出的贡献。每一代人又都有自己的难处。遇到一点挫折,就以为天下的苦难都集中在自己这一代人,甚至自己一个人身上,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帮助青少年认识这个可能和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克服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心,正是我们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理想的另一特点即它是美好的设想。容易引起争论的是什么才是美好的。理想的美好与否,是和人类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理想应当符合人类社会的利益,还应当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共产主义的理想就是这样的理想。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这种真正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是进步的,又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和斗争去实现的。
要帮助青少年把共产主义的理想牢固地树立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他们往往会在一个问题上明白了,遇到另一个问题,又产生新的疑惑、新的动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旧意识进行不断的斗争,一步也不能放松。
五
粉碎“四人帮”以来,各条战线都有许多同志为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做了大量工作。每个人都可以看得见,我们的社会风气正在好转,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勇于同坏人做斗争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新长征突击手、三好学生大量涌现。说青少年的问题“没治”,说“共产主义道德不可能被今天的青少年接受”的人,一天天少了。人们的信心开始增强了。
在几年来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工作中,许多同志在教育方法上有许多创造,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对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共产主义道德科学也将从这里吸取到大量的新鲜营养。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做的。这里只能就几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做一些初步的论述。
第一,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自己坚定,才能要求别人坚定。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共产主义道德能够被人接受,讲起来吞吞吐吐,模棱两可,青少年就不会接受,更不会照着去做。
有的同志曾经这样认为: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太丑恶,共产主义道德又不易被人接受。他们想要寻求一种所谓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道德。由于实际上个人主义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上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这种主张在实质上是向个人主义让步,从而取消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青少年的任务。他们不但闭口不谈“大公无私”的道德要求,反而用各种方式来否定这种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存在。这些同志虽然也企图限制个人主义思想的恶劣作用,可是他们提倡的所谓“合理性”,却为个人主义的存在蒙上了一层“合法”的面纱。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所谓“教育”,后果是不好的。
还有一些同志热衷于从国外资产阶级学者那里引进一些和伦理学有关的名词、术语甚至理论。诸如“行为科学”、弗洛伊德学派的心理学等,好像马克思主义已经不灵了,只有这些资产阶级的东西才合乎“现代”潮流。可是,如果要拿这些东西来指导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工作,来帮助青年培养共产主义道德,那就只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还有一些同志以为讲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要别人放弃个人利益,因此讲起来总有些理亏气短,吞吞吐吐。其实,这完全是对共产主义道德的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共产主义道德,既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高尚的道德,又是符合全社会最大多数群众的最大利益的道德。这种道德不是要否定个人利益,而是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使个人、集体和社会得以和谐地发展。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来说,提高道德水平,正是他们自身的需要。他们既然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学习和生活,就需要学会把自己的努力融化到全体人民的事业当中去。只有这样,他们的努力才会有最大的价值,收到最大的效益。为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的觉悟。这样做,正是为他们服务。
也正是由此,就产生了第二点,这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切身需要出发,逐步提高他们的觉悟。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只能从外部灌输到青少年的意识中去,这是对的。但是,这种灌输又不是像往杯子里倒水那么简单。要灌输得进去,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对方愿意接受。如果对方认为你讲的大道理无非是训人的教条,不愿意听,不愿意照你讲的做,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收不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把道德教育目标和青少年自己的需要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地去启发他们的自觉,提高他们的觉悟。
前面说过,青少年的弱点在于缺少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来到这个社会上,又每天在成长,这就使他们不可避免地每天要遇到许多新问题。怎样认识这些新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应该怎样自处?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面前如何做出抉择?这些都是他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他们迫切地需要有能够倾听他们的呼声、真诚地帮助他们的良师益友。
一个少先队员和伙伴们一起做了一件错事,后来他的觉悟提高了,在班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是他的伙伴却说他是“叛徒”“胆小鬼”。一个女学生接到了一封求爱信。一对新婚夫妇经常吵架。一个学徒工不满意他的师傅对他管得太紧。某人交了一个女朋友,几个月之后,发现她有许多缺点,不知还要不要继续维持友谊。一个青年当上了先进工作者,却老是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打击。一个犯过错误的青年决心改好,别人却总不相信他,怀疑他做好事都是别有用心。一对青年男女结婚,想不摆酒请客,又怕人家瞧不起,说闲话。诸如此类的问题,简直是成千上万。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些问题入手,真心实意地为青少年们当参谋,怎么会不赢得他们的信任呢?当然我们出的主意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做指导的,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行为规范的,同时归根到底也是对青少年最为有利的。这样的劝导,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正是他们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做人的需要。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能引导他们前进,使他们懂得更多的道理。
第三是一定要讲真话,决不能讲假话。这本身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你说的不符合事实,又要别人相信,从长远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林彪、“四人帮”惯于用假话来骗人。甚至于连“林彪带队伍上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这样的谎话都可以编出来。国民经济明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却偏要说形势大好。然而,历史毕竟篡改不了,欺骗也不可能持久。人们最终总会识破并抛弃一切花言巧语。
在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存心讲假话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但是,思想上的种种框框常使我们有些同志对于明明存在的事实闭眼不看,或者是避而不谈。这些同志对客观情况的描绘,至少有片面性。如果再用主观想象来歪曲客观情况,那就更会使听的人感到不真实,从而引起他们的许多疑问。
我曾经看过一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提纲。在这些提纲中,说的几乎都是中国这样好,那样好。这当然是需要的。可是,只有这一方面的内容,就有点片面。照这样去讲人家就会不相信,就会提出疑问。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这样讲,有一位小朋友当场就提出:他的一个亲戚从外国带来的糖更好吃。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因此批评这个小学生有崇洋思想,而应当如实地讲,中国还有一些不如外国的地方。而且,如果认为只有中国样样比外国好,祖国才可爱,这样的逻辑也未见得妥当。难道有了不如别人的地方,祖国就不可爱了吗?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应当有各自的爱国主义思想。能不能说只有先进的国家才应该有爱国主义,而落后的国家就不能有爱国主义了呢?
实事求是地承认缺点,并不会妨碍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反而会使我们的教育进行得更好。我国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祖国受到欺凌的时候激发出来的。远的不说,近代的林则徐、孙中山、鲁迅等人的经历就是证明。为什么今天我们的国家还有若干方面不如别人的事实,就不能激发今天的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呢?以刚才提到的糖做例子,就很可以向我们的青少年介绍许多事实。我国是野生甘蔗的原产地之一,有悠久的种植甘蔗的历史。我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招魂赋》中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甘蔗的文字记载。我国又是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后来还学习了印度的技术,使中国的糖名闻天下。日本人、阿拉伯人、欧洲人都是从中国学的制糖术。中国各地的糖各有特色,有如百花齐放。我们也有弱点:可可不是中国产的,巧克力是外国人发明的;近代机械化的制糖技术,糖果的包装,我们都有不如人的地方。这些事实能不能激励我们的青少年奋起直追,为夺回祖国在制糖领域里的先进地位而努力呢?我看是可能的。
有些青年往往认为我们的道德教育不符合实际。他们的理由是: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正之风,许多人并不按我们讲的这一套办,谁要按这一套办还免不了要碰钉子、受到讽刺和打击。不能说他们的看法没有一点道理。如果把我们的教育改进一下,不但把社会上存在这些情况也列入我们讲的内容,而且进一步分析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以这些情况的存在,进一步说明我们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必要性,并且指出,要做一个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并不是容易的事。这样做,教育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些。
第四,要注意从行动中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简单地等同于他对于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形成和维系道德,有赖于外界的舆论,更有赖于个人的信念、习惯和感情。这些东西,不是仅仅靠看书或听别人讲道理,从中知道一些是非善恶的界限就能获得的,而只能在行动中逐步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革命队伍中,有许多光彩照人的老战士,他们的崇高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是听了什么人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讲演,或者看了某些书而形成的吗?这可能有一点关系,但决不完全是这样,这甚至不是主要的因素。真正的答案,只能从他们长期的斗争生活中去寻找。他们参加革命之前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他们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确定了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目标,明确了做人应该遵循的道理。但是,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更依赖于长期的斗争实践。面对强大的敌人,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单独的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胜利并且保持胜利的果实,这就使人们不能不形成首先要照顾全局的观念。共同的斗争,共同的理想,使人们在出生入死之中结成无比深厚的同志情谊。在艰苦的斗争中,力量的源泉只能来自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也就使得人们更容易体会到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比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深入人心,就是同人们在斗争实践中取得了经验教训分不开的。
人们必然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们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列宁说过:“做一个青年团员,就要把自己的工作和能力都贡献给公共事业。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只有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青年男女才能培养成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我们今天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也一定要同组织青少年为公共事业服务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教育不至于变成讲空话,变成会议上的空洞的号召,而要使青少年明白一点就做到一点。需要做而又可以做的事情是很多的。整理校园、打扫公共场所的义务劳动,维持交通秩序,同流氓行为做斗争,等等。有些事情也许很小,但是通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使青少年把个人的努力和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整个集体中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实践,最能锤炼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还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疏导为主、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等等原则。对于这些问题,这里就不说了。可以肯定,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伦理科学对于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水平,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198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