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想教育是品德教育的核心

近年来,许多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学雷锋、创“三好”“五讲四美”等活动蓬勃地开展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许多学校在品德教育中,把礼貌、卫生、遵守纪律等等作为入手点,显然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些点上。我们决不能忘记,理想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核心。我们的理想,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进而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前进。有没有这个理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根本区别。要知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资产阶级的目的,他们也是要讲礼貌、卫生、纪律等等东西的。

可是,一些同志往往感到理想教育不那么好进行。他们或者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讲共产主义理想有点不切实际;或者认为讲理想和现实有矛盾,这些大道理学生听不进去。因此,往往把理想教育绕过去,或者只是一般地进行,收效不大。

其实,理想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不断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

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不但在于人能够制造工具,而且在于人在制造任何一个产品之前,总是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这个产品的蓝图,有个设想。人的劳动,可以说就是为实现他的那个设想而做的努力。当然,在实现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来的设想做这样那样的修正。蜜蜂可以建筑正六角形的蜂房,其角度的准确可以使伟大的建筑师惊叹不已;蜘蛛可以用一根丝织出精巧的网来。可是,它们都只是按照它们的生物本能在那里活动,并不事先在头脑中形成某种设想,也不会在实践中修改它们的这种设想。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对个别事物的设想逐渐扩大、发展为某种理想,或者是打算对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或者是对一个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于整个人类命运的各种考虑。这种理想,因时代不同、各人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摆脱剥削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次把人类对于大同世界的追求,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为人类开辟了达到理想境界的科学道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也要严格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作为指导。

理想是未来的、可能实现的、美好的目标。这三条是缺一不可的;这三条也规定和影响着理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未来的,就是说,还不是现实的,是在今天以前还没有实现的东西。否则,就不能叫作理想。

理想既然是未来的,它和青少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青少年有知识不足、实践不够等弱点,可是他们有一笔最大的财富,这就是未来的时间。人们说青少年“富于春秋”,就是说在他们面前,春天和秋天要比老年人多得多。他们必然要常常想到将来。尽管他们对未来的设想往往是幼稚的、多变的,但终究是关于未来的设想。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

理想既然是未来的,它和现实就不可能没有矛盾。否则还叫什么理想呢?如果现实的一切都已经十全十美,那人类还怎么向前发展?所以,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东西,决不能成为不能进行理想教育的理由。相反,克服这些消极的东西,正应当成为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想又应当是可能实现的。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只愿意为那些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如果动员我爬泰山,登南天门,我有那个勇气,因为这是可能做到的。如果要我这个50多岁的、平素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去爬珠穆朗玛峰,我就不愿意干。

所谓可能实现的目标,不等于是可以轻易实现的。一般地说,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往往要经过千辛万苦,付出艰巨的劳动,走过曲折的道路,甚至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中国革命的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许多人走向成功的路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聂荣臻同志祝贺共青团十届三中全会的信中说得好:“有些青年同志常埋怨他们遇到的困难多,理想不易实现。是的,现在社会上的困难是不少。但这些困难与我们过去砸烂旧世界时所遇到的困难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是建设新世界中所面临的困难。不要为这些困难愁眉苦脸,灰心丧意。更不能因为怕这些困难而误入歧途,走上邪路,上敌人的当,受坏人的骗。”

可能实现的东西,总是有两种前途的,一是可能转化为现实,一是转化不了。要不要有这第二种思想准备呢?我以为是应当有的。有些事,从长远来讲,方向正确,最终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当前,在某一个时候,甚至在某个人的一生中,却不能避免失败。岳飞的理想是“还我河山”,实现祖国的统一。这个理想是正确的。可是岳飞却失败了。这样的事在历史上还很多。从人类研究飞行到第一架飞机上天,不知摔死过多少人。他们的奋斗、牺牲是不是值得呢?值得的。他们的理想并没有错。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是,他们留下的经验教训,留下的浩然正气,却为后人走向胜利开辟了道路。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大事情,都离不开这种前赴后继的奋斗。

理想又必须是美好的。

什么是美好的?一些人常常把付出劳动少、享受多,对集体的贡献少、从集体取得的多,作为美好的标准。有的人还为这种欲望制造种种“理论”,什么“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什么“提高自身的价值”,等等,其实这都是从资产阶级的垃圾堆里捡来的货色。

真正美好的东西,必然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也就是说是进步的,正义的。

一个历史发展规律,一个人和整体的关系,都不是一眼可以看得清楚的,但是,经过教育又都是可以使人认识到的。问题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面对现实,讲真话,讲道理。例如,现在许多城里的中学毕业生,既上不了大学,又进不了工厂,从事商业、服务业却是他们的一个相当广阔的前途。怎样看待这种现实呢?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趋势的。从整个世界看,生产水平愈高的国家,商业、服务业的比重就愈大。我们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方面欠账甚多,现在开始补起来,是大好事。虽然条件差些,还被一些人瞧不起,但只要努力奋斗,却是很有前途的。我们完全不应当为将要干这一行的学生惋惜。

中学阶段,已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我们应当抓紧这一段可塑性相当大的时期,把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这个阶段把奋斗目标弄歪了,以后再纠正,就要花更多的气力,有时还很难收到效果。当然,要做得好并不容易,或者说还有相当多的困难。还需要认真解决教育方法的问题。许多同志已经积累和创造了许多好经验。我也很希望以后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政治教育》1981年第6期)

人应当知道害羞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他把羞恶之心,说成是天生的,人所固有的,这是唯心主义。但他强调羞恶之心的重要性,却是很有见地。

羞恶之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人如果从来不和别人打交道,当然无所谓害羞。既然要和别人打交道,对于他的行为,就会产生一种客观的评价:是善,还是恶。自己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对自己所做的不好的行为感到害羞,感到耻辱,这就是羞恶之心。

孟子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毛泽东同志也说:“人不害羞,事情就难办了。”为什么呢?因为人总不可能是天生无过的圣贤。有缺点,有错误,本来是难免的。做错了,知道难为情,要求改正,这就有希望,就可以不断地求得进步。怕就怕错了还不知道错,还扬扬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人,怎么能进步呢?所以,孟子又说:“耻之于人大矣。”朱熹为这句话做的注解是:“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关系居然如此重大。人和动物的区别,不但在于人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更在于人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改造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正是人使自己日益远离动物世界的客观进程。到了每一个人都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时候,那就是进入了共产主义时代。我们的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的一个阶段,广大群众对改造自己思想的积极性曾经是很高的。毛泽东同志赞誉“六亿神州尽舜尧”,是浪漫主义,也是现实主义。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水平,比古代的圣贤,确实要高出很多很多。

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这样好的势头被破坏了。人们心底里最丑恶的情绪被唤起来了。赤裸裸的争权夺利,互相算计,互相利用,互相坑害,仗势欺人,敲诈勒索,都出来了。最可怕的是那时候还公然制造出种种所谓“理论”来支持、煽动这一切,使一些人失去了羞耻之心。我们今天要重建并且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就必须重新建立这个羞恶之心。

可是,现在还有人公开宣布:“我生来不会害羞!”对于这样一个可悲的事实,是作为一种弱点、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吗?不是。说这样的话是在宣布自己完美无缺,从来没有值得害羞的事吗?那未免太狂妄了。实际上,说这样的话,是以不识羞、不知耻为骄傲,以能和整个的社会舆论相对抗为勇敢的。我们知道,不同的阶级,由于道德观念不同,你认为可耻的事,我不但不认为可耻,反而认为光荣,这样的情况是经常有的。但是,如果根本不知道人世间有“羞耻”二字,那就不是勇敢,而是坚持野蛮、愚昧,拒绝文明和进步。如果说值得同情的话,也只能说一个人活到30多岁还没有学会害羞,也实在是一种可怜的事。

什么是勇敢?孔夫子说“知耻近乎勇”。知道耻辱,产生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和力量,做到某些平时难以做到,或者有困难、有危险的事情,开辟新的境界,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自己的思想也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这才是勇敢。当然,知耻还不能完全等于勇敢。因为感到耻辱之后,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克服它,一种是掩盖它。宋朝哲学家程颢说:“耻其不能而为之,可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采取后面这种态度,文过饰非,打肿了脸充胖子,诿过于人,都不能算勇敢。但是,知耻还是勇敢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有国家、民族的耻辱。岳飞因为“靖康耻,犹未雪”,才会激起“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09年中,国耻纪念日一个接着一个,割地赔款,洋货倾销,东亚病夫的处境,亡国灭种的危险,激起多少志士仁人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林则徐到孙中山、鲁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谁没有一腔报国雪耻之心?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年轻的毛泽东在书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16个字实在是当时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但要避免国家、民族的灭亡,而且要力求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礼记》上说:“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本来,耻辱的“辱”字,就和错过农时有关。这是语源学上的问题,暂时不去说它。但是,论到人的荣辱感,就不能不和劳动态度,和对国家、民族应负的责任联系起来。

还有个人品质方面的耻辱。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是讲说假话、拍马屁者的可耻。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需要有共产主义道德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为。这也就使我们有了今天判别善恶的标准。懂得这个标准,才会在应当害羞的时候害羞,而不至于把打砸抢,把用秽语骂人,把挥霍浪费,把破坏别人的家庭,等等,都当作可以炫耀的事情。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对人民有益的人,使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人应当知道害羞,知道耻羞之可耻,我们才能真正免于耻辱。

(《希望》198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