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语
邢福义(2001:514)指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有时重合,有时则不完全等同。复句的语义关系为复句句式的异合形式所规约,反映了说话人的“双视点”。“说”和“是”的共现就是如此,既强调非现实(说法),又强调现实(事实),反映客观世界和语言表达的概念域叠加和交错的实际状况。
“说”和“是”是汉语新产生的语法标记,附缀在关联成分后面,既不是周遍性的,也不是该关联词语简单的同义形式,它对复句关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形成言域和非言域、现实情态和非现实情态的对立;其次,“说”和“是”的添加对原词功能和表现形式都有一定的改变,如“或者说”只能单用,“或者是”可并用,而“或者”自身可连用甚至三用;再次,“说”可添加的范围略大于“是”(“是”已成为一些连词的构词成分),随着“说”和“是”的不断虚化,二者的边界逐渐模糊,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最后,作为附缀性成分,“说”和“是”虽然出现中和现象,但因二者词汇意义和句法性质有别,这种中和只发生在非言域层面。“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时,这种既中和又保持有限对立的现实格局源于“是”和“说”的内在联系与根本区别:“是”表示判断,是心里所想,“说”表示言说,是言语行为;二者的联系是,一般口中说的就是心里想的(言不由衷的情况不算);二者的区别是,心里想的不一定口中说出来。因此,凡是“是”都可以替换成“说”,而“说”不是都能替换成“是”。[7]
附 注
[1] 邢福义(2001)将这种标记称为“点标志”,其下若干变体形式称为“标志群”。本文以点标志作为考察重点,如果同一小类复句有不同次类且有细化研究的必要,则增加考察对象的类别。
[2] 本表是对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考察的结果。本文例句主要出自该语料库,为简便起见,下文简称为“语料库”,另有个别用例引自相关论文。表中“但是”不与“是”组合,因为“是”已经作为该词的一个构词语素,受语音同形删略规则的制约。
[3] “与其……不如……”如果前后项同时加“说”,则不能省略或用“是”替换,否则意义有区别;部分“如果说”可与“如果是”替换,部分保持“如果说”和“如果是”的功能对立,相关讨论见后文。
[4] 邢福义(2001:37)提出复句的“标志复现”现象,认为这是“强化”表达的结果。
[5] 在众多关联成分中,“因为”“不但”与“说”和“是”的组合频率目前并不高,所以它们与“说”和“是”组合呈现的这种渐进式发展态势更说明问题。
[6] 邢福义(2001:90,372)也曾指出,“如果说……那么……”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句式,表示说法上的假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分句间具有比较性或注解性。
[7] 关于“说”和“是”的联系和区别是沈家煊先生教导笔者的。
参考文献
董秀芳 2003 《“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第2期。
董秀芳 2004 《“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当代语言学》第1期。
方 梅 2006 《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中国方言学报》第一期。
吕叔湘 1942 《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沈家煊 2003 《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3期。
沈家煊 2009 《副词和连词的元语用法》,《对外汉语研究》第5期。
石毓智 2005 《判断词“是”构成连词的概念基础》,《汉语学习》第5期。
邢福义 2001 《现代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 1979 《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Brinton, Laurel & Elizabeth Traugott 2005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rank 1981 Seman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Frank 1986 Mood and Mod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weetser, Ev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原载《中国语文》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