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学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发现的汤显祖为母家广溪吴氏族人所作两篇《墓志铭》考

刘昌衍


2016年12月4日,寻着临川杨友祥先生《找到广溪》(《魅力汤显祖》团结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一文中提供的,临川区青泥镇广溪吴家是汤显祖母亲家的信息,笔者与朋友一行四人驱车来到这里。我們的原意只是想浏览一下《族谱》,拍几张照片,以作资料留存。吴氏族人吴伙生先生在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把我们从镇上领到老吴村,取出《广溪吴氏六修族谱》残谱与1993年重修的《广溪吴氏七修族谱》。如同村前扎根在抚河堤岸上的千年大樟树一样,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家族。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六修》还是《七修》的族谱,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残缺。然而,它不仅仍然保留有杨友祥先生发现的汤显祖与他的学生陈际泰写的吴氏祠堂古堂联,更令我们惊喜的是,其中还有汤显祖撰写的两篇《墓志铭》。这是新的发现,文中所叙述的数次在母家的情形,是汤显祖与母家亲密交往的真实记录,惜墨如金间,填补了汤学研究中诸多的空白。

为此,笔者对这两篇《墓志铭》分别进行了句读和所涉地名、人名的查考,并对其真伪进行了考证。

一、

宠十七公墓志铭

赐进士第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愚甥汤显祖顿首拜49.1并题盖本郡乡之南去羊城〔1〕七十里,八十五都〔2〕广溪吴姓者,乃予母族也。以庚午领乡荐,辄礼闱,尝出外家,时有元舅宠十七公,昕夕共谈笑。而外大父道六公、外王母赤堪〔3〕张俱仙逝。迄癸未京试及第,授礼部郎,赍敕荣归,二舅氏犹忻然往贺。至数岁,二舅抵予官舍,把酒自娱,洎从南京至家,不数日,遂以疫终,一别不获见焉。吾舅平生嗜于酒,不治家务,荦荦一散人也。舅之为人仁厚,其心愿朴,其貌清羸,其体在乡闾宗,虽睚眦不形于色,恶语不发于声,惟靡靡循顺而已。吾舅讳惑,字德明,号少山,与元舅养所君、吾家慈大夫人,皆外大父道六公、外母张出也。舅生于嘉靖乙未年四月二十九日亥时,卒于万历己丑年三月十九日子时。厥子遍觅幽,未得安宅,停柩本里十五祀。越万历三十二年正月旦日癸丑寅时,始纳诸圹,考卜吉兆,奉棺葬王家陂酉山,卯向兼辛乙,永保终吉。舅娶塔下〔4〕李,生子阡〔5〕也、陇也、障也,女贵英。邗娶曾氏,生子二,长日信,次日伟;女三,长配樟山王,次赛姑、传姑;女贵英适赛源郑。予弟邗,偕弟颠惶诸予宅,言舅文以载公状,用志于碑石,垂之不朽云尔。予甚喜,慨然为铭。曰:

归墟征郁,郁□封堂,维舅之藏。潜德声闻,世袭其昌。

我居林下,备载行状。勒辞于石,万世允藏。

孤哀子隆七、隆十三、隆十七同泣血立石

【地名、人名考】

〔1〕 羊城:古时抚州城西北部有一山,其山有一石破土而出,似羊角,名羊角山,其东北低处有一石横出,似羊脚,称羊脚石,故抚州城别名“羊城”。

〔2〕 都:古时的一个行政区划制。八十五都位于现在的临川区青泥乡。

〔3〕 赤堪:地名,待考。

〔4〕 塔下:地名。现为临川区鹏田乡邓坊塔下村。因村舍傍丘岗而立,舍前都有较高的台阶,形似塔,故取名塔下。

〔5〕 生子阡:此“阡”,及下句中的“邗”似为同一人,具体是哪个字的错误,无考。

二、

养所公郑氏孺人墓志铭

临汝崇德乡〔1〕八十五都,广溪吴母郑孺人,乃清溪〔2〕郑公桥之女也。桥公家赀累万,常以好施为德,与吾外大父东山公为姻娅焉。故孺人,予之大妗,配子元舅养所公,享齐眉之庆,谐琴瑟之和,自合卺至皓首,未尝反目。而公为昭武之德人,母亦为南乡之贤妇,娴于姆训,贻诸嫔则,举一切家务,不烦拮据而自理,即中馈之事,不必代庖而治之矣。孺人与吾舅共乐田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优游以卒岁已耳。予少为诸生时,尝读书外家,孺人视予犹子。迨予登进士,入官兰省,不得勤侍左右,徒遣使问侯而已。予上言远谪,复过外家,而舅妗怡然。妗堂不数年,忽元舅告终,甚哀之。喜孺人独健,长舅十余龄,享春秋七十有六,寿亦永矣。第少年艰于子,苦于悲伤,舅惟恐其寿之不长,不意比公犹为难老,且有子亭亭,有孙英英,是吾舅与孺人之食善报也。生子二,曰宽、曰郁,皆克勤乃家,守前人之产,绍箕丧而不坠厥声。固元舅以静守者,而二即能以动创乎。则孺人食肉终身,得享安逸者,恃有能子在,盖生可无忧,殁当瞑目矣。其与子宽娶于郑,又与子郁娶于张、于李,俱有思媚之德,此亦孺人之乐所不容已者。宽之子衢也、俸也、俨也、伍也;郁之子启也、选也、献也、泰也。女一,适于聂。则后裔之昌,虽天所锡,夫非孺人之德所致乎。孺人之子繁,孺人之子其子又繁,螽斯之盛,正以见其麟趾之仁,一传再传,世世相传,不知其几千万派也。予为孺人喜,且为元舅子孙喜。予家富且贵,且多男子,而舅家之多男子,亦必富且贵也。予时告老于家,适外弟郁恳予为铭,纳绪幽以垂不朽。据孺人生于嘉靖庚寅年八月初九未时,卒于万历乙巳年九月十六日亥时。兹卜万历庚戌年九月初四日辰时奉柩,葬于本里八十一都蟠龙窠。首庚趾甲,附祖冢以襄事云云。铭曰:

山色苍苍,木光茫茫。佳气葱郁,淑人是藏。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如天之永,如地之长。祚延万古,厥后克昌。用勒斯石,巩固无疆。

赐进士第南京礼部清吏祠祭司主事愚甥汤显祖顿首拜撰

南京国子监监生除授福建建宁府府判愚甥汤凤〔3〕书丹

延甥禀生汤开远〔4〕篆额

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岁九月初四日

孤哀子宽、郁;孙衢、俨、伍、献、俸、启、选、泰;

重孙苏、藩、蒲、萼仝泣血立石

【地名、人名考】

〔1〕 临汝:临川建县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因境内有临、汝二水,故初名临汝,归临川郡管辖。崇德乡:古时的崇德乡为今腾桥、鹏田,以及南城县沙洲镇的黄狮渡所构成。

〔2〕 清溪,地名。现为临川区云山镇清溪村。

〔3〕 汤凤:从《铭》文看,应与汤显祖是同辈兄弟。查《文昌汤氏宗谱》并无“汤凤”此人,而汤显祖的同胞兄弟汤奉祖,在《谱》中,“奉”、“凤”两字尽管有混用现象,但功名与《铭》文中的汤凤也不尽一致。如《谱》载“凤祖,字廷仪,万历癸巳由禀恩选进士赏太仓州判”、“奉祖由学生任太仓通判”。且宣统《太仓州志》卷十一《职官表·判官》:汤凤祖,江西临川人,监生。而康熙《建宁府志·职官·府判》中有一汤姓,但名盤,且任职年号为“宣德间”,相距甚远。待考。

〔4〕 汤开远(1598—1640):字伯开,汤显祖第三子,时年13岁。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八岁时由举人授怀庆府推官。

三、 具    考

由于诸多的原因,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广溪吴氏六修族谱》只剩下一册,《七修》谱中也注明有三代人的丢失,而无法还原明清时期广溪吴氏人口沿袭的清晰面貌,甚至于连汤显祖外祖父的名字都查阅不到。但从《族谱》以及现存的汤显祖诗文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充足的印证。

(一) 广溪吴家是汤显祖母家考

其一,在《广溪吴氏七修族谱》的谱序中,留有大量的文献,其中在《新修大祠记》文后,附有三幅古堂联,其第二幅为汤显祖所作:

忠孝相传,宣君不受宣,〔1〕善老端行善,引千年叠嶂金峨

公侯必复,宅相前开宅,〔2〕庭兰盛绕庭,看万里高云玉马

赐进士外孙汤显祖顿首拜题

第三幅是汤显祖的学生陈际泰所题:

白马望深,延陵季子为高祖

石羊城左,〔3〕义仍先生是外孙

赐进士陈际泰题〔4〕

陈际泰题写的堂联,还把汤显祖的字号“义仍”二字镶嵌在了其中。

在《族谱》中,我们还发现有汤显祖之子汤开远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撰写的《恭所公暨李孺人墓志铭》。此《铭》中的恭所公,与汤显祖所撰《养所公郑氏孺人墓志铭》中的养所公,是父子关系。汤显祖父子先后为舅父父子撰写《墓志铭》,足见其来往之频繁,关系之密切了。

其二,汤显祖《哭外翁吴公允31〔5〕诗云:“并道青泥旗市开,谁言大隐即仙才”,既是说外公在青泥声名浩荡,也表明青泥是母家所在地。在《宠十七公墓志铭》中更是清晰地表述为“本郡乡之南去羊城七十里,八十五都广溪吴姓者,乃予母族也”。

然而,青泥并没有一个实际的地名称广溪,又如何确认它呢?《广溪吴氏族谱》载有一份撰于宋开庆己未年(1259)的《广溪始祖厚传公》,云:“我公厚观清泥盘,因山水之秀,由长乐乡〔6〕石井迁而居焉,名其地曰上庄。上庄者,即今之广溪也。”其迁入时间为宋天圣二年(1024)。

其三,据1986年版《江西省临川县地名志》,现在的青泥乡共有吴山、老吴、新吴、吴梅四个吴姓居住的自然村,共计三百多户,但都是由老吴村发支出去的,同为广溪吴氏一谱之族人。

以上史料表明,青泥广溪吴家确是汤显祖母家无疑。同时,汤显祖撰写的堂联中“宣君不受宣”句,还记录了一段失载了的隐秘历史,非常引人注目。其注脚在《族谱》中保存的历代承袭下来的始祖宣公夫妇的木刻版画像及诗中:“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南为始祖,后人千古仰高风。”《谱》中的《宣公行迹实录》说,宣公旧居西蜀阆州巫锡山,娶蜀王孟知祥之女。“元泰年(即后唐应顺元年)甲午蜀将吏,极劝知祥称帝,遂即皇帝位于成都,国号大蜀。于是年为明德元年,封吾曾祖曰驸马宣城公、曾祖母曰公主孟氏夫人。知祥在位不一年而殂,太子仁赞即皇帝位,更名孟昶,未改年号,加封宣公为蜀王。宣公乃修德之长者,昼夜恐惧而有远虑,不膺王爵,竭家徙于江南。”孟知祥称帝建立后蜀国是载入了正史的,但对女儿孟延意婚配给了谁,至今仍然悬而未决,是否就是这位江南吴氏始祖宣公呢?不过这是另外一个尚待考证的课题了。在《广溪吴氏族谱》中,还载有宋末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为宣公画像的题词〔7〕

(二) 汤显祖诗文与两《铭》之互证

其一,落宿广溪事件的一致性。《养所公郑氏孺人墓志铭》中:“予上言远谪,复过外家”句,与汤显祖在其诗《初发瑶湖次宿广溪》〔8〕中“星谪郎官远”是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汤显祖宦海十五年,万历十九年(1591),因一疏而贬谪广东徐闻,这年九月初从临川出发,途中写下了许多诗句,第一首即是《初发瑶湖次宿广溪》,“星谪郎官远”行而“复过外家”。青泥与临川相距七十余里(非《汤显祖全编》中笺注的“临川东南二十余里”),且逆水而上。古时的木船仅是摇橹,第二天到达青泥,已经是披星戴月了,故有“次宿广溪”之举。至于“外家依广下”句,《全编》笺注“广下”即是指广溪。笔者认为,这样判定并不完整,容易造成歧义。因为广溪并非实际地名,也没有“广下”的称法。诗句语言往往是宽泛的,在以水路外出为主的古代,依水流方向划分地理方位,不仅是一种语言习俗,而且是临川方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南昌是抚河的下游,在临川方言中,到南昌去就成为下南昌了;而南城是抚河的上游,去南城便为上南城了。江西与广东接壤,循水路行走,江西境内都是逆流而上,故“外家”(江西)就是广东的下方了。再说“中国向穷边”句,在临川方言中,地理方位也简称为“边”。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管远近,口语都可说成东边、南边、西边、北边。(广东)徐闻是当时中国最南的穷乡僻壤,自然就是穷边了。所以,将此诗句置于临川方言语境中理解,不仅通顺,并且也更契合诗人此时的心境。

不止于此。两《铭》中所述“庚午领乡荐,辄礼闱……癸未京试及第,授礼部郎,赍敕荣归”,不仅与史实相契合,而且“予少为诸生时,尝读书外家”,以及在南京时,“二舅抵予官舍,把酒自娱”等,还填补了与汤显祖与母家亲密交往以及少年学习生活的空白。

其二,人物品性描画的相似性。如对母家族人爱酒的描绘:外公是“七十三岁,行无二心;六百余烟,谈惟一口”、“爱客偏浮太白杯”(《哭外翁吴公允31》)。此处的“偏浮太白杯”,无疑指的是外公喜欢饮酒,其爱酒到了“六百余烟,谈惟一口”的程度了;而二舅则是“把酒自娱……平生嗜于酒,不治家务,荦荦一散人也”(《宠十七公墓志铭》)。都是寥寥数语,但都把外公与二舅爱酒嗜酒的习性描画得唯妙唯肖。而且外公“偏浮太白杯”的爱好,还遗传到了其他家人,以至于甥舅见面,“赋诗耆旧引,尊酒乐人传”(《初发瑶湖次宿广溪》),其乐融融的场景栩栩如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嗜酒对后代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按照这一思路发散推理,还能得知,汤显祖母亲(“吾家慈大夫人”)为何虚弱多病,汤显祖为何从幼“清羸故多疾”(《三十七》〔9〕),一生“酒盞都成药碗香,病禁风雨两蒲阳”(《辛丑五日又病,听稚儿念书》〔10〕)的源头了。

在汤显祖的笔下,诗文中的外公还具有“防身不用流黄剑”的品性,而《铭》中大舅同样为“昭武之德人”。也就是说,都不是强势之人。外公是“风流郑重,良深长者之风”,而二舅“为人仁厚”,大舅“虽睚眦不形于色,恶语不发于声”。尽管是对两代人的不同描写,但诗句与《铭》文的措辞,达到了几乎可以置换的程度。

遗传的力量在于悄无声息,然若无亲密无间的“昕夕共谈笑”(《宠十七公墓志铭》),要作出如此形似的描写,是绝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得出推考结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三,人物名称的对应性:《初发瑶湖次宿广溪》序中的“别吴十一舅、隆八弟”,在两《铭》文中我们没有看到,但从《宠十七公墓志铭》的落款“孤哀子隆七、隆十三、隆十七同泣血立石”中,可以推断,“隆八弟”是二舅宠十七公之子,不过其时已经去世,否则碑文上也是有他名字的。“吴十一舅”由于《族谱》不完整,待考。

(三) 落款之疑与推考

由于我们所看到是后人印制在族谱上的文字,并非是出土石刻原作,所以也发现“赐进士第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愚甥汤显祖顿首拜49.1并题盖”、“赐进士第南京礼部清吏祠祭司主事愚甥汤显祖顿首拜撰”的落款,以及堂联“赐进士外孙汤显祖顿首拜题”的落款,其功名部分疑为后人所附加。因为,从语句分析,其功名部分与“愚甥”、“外孙”的称谓形成重叠关系。从情理分析,在为自己长辈撰写的《墓志铭》上前缀功名,难免有标榜之嫌。这与我们所看到的万历三十四年(1606)汤显祖为祖母魏夫人撰写的《墓志铭》原作,只署“孝孙显祖泣血立石”相比较,就足见其疑了。当然与给自己同辈的亲人撰写《墓志铭》又不一样,恰当地前缀功名,反而能为逝者增添荣耀。如同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为夫人吴孺人所作《墓志铭》原作,落款“进士出身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雪涕立石”,当是如此,且无落款称谓重叠与赘意。故此推论,《广溪吴氏族谱》所载三佚文落款的前缀功名,是修谱者唯恐人们不知汤显祖赫赫大名而妄加的。

综上所考,这两篇《墓志铭》,无论是从史实依据或写作风格等全方位考证,均为汤显祖所作。两《铭》中所记载的汤显祖与母家族人的交往等诸多情况,在以往的汤显祖研究资料中,均未有记载,而足显其珍贵了。又2015年12月出版的《汤显祖全编》,以及其他地方史志文献及其刊物,都没有这两篇《墓志铭》的相关信息,故确定为新发现而无疑。其原因一是《族谱》存放的神圣性。按照当地的习俗,每年只有农历正月初一“写谱”(即将前一年出生的男丁登录到谱中),六月初六“晒谱”(即晾晒,防止霉变)才能查看,其他时间是不容轻易触动的。二是《广溪吴氏族谱》较为繁杂,收存的文献较多,仅谱序就有两册。而汤显祖撰写的堂联与《墓志铭》,分列在两册不同的类目之中,难以发现;三是“广溪”二字,古体“廣”字里面有个“黄”字,吴氏族人至今仍然固执地讹读为“崖(aǐ)”,于是“广溪”成了“崖溪”,相距甚远。所以几百年来外人无以知晓。直到2014年9月,临川区的杨友祥先生在吴家村采访,偶然间获此信息,发现并披露了汤显祖等撰写的堂联,才撩开了些许的面纱。

注:

〔1〕 宣君不受宣:前一宣,人名,宣公。吴氏江南始祖。后一宣,动词,宣封。

〔2〕 宅相:外甥的代称。

〔3〕 石羊城左:临川城古称羊城,汤显祖的玉茗堂座落于城东,左方位。

〔4〕 陈际泰:(1567—1641),字大士,号方城,江西临川鹏田陈坊村人。崇祯三年(1630)庚午科中举;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刘理顺榜进士。明末古文家,“临川四大才子”之一。

〔6〕 长乐乡:为现临川区罗针镇、云山镇,进贤县的文港镇、温圳镇,丰城县的箭港乡,南昌县的白马乡等所构成。

〔7〕 文天祥《题宣公像》(全文):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传者必先人之德泽垂世,而可绎思者也。吴氏谱像灿然传数百年,而不替。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仰止之,未之有也。

〔5〕〔8〕〔9〕〔10〕 分别见徐朔方笺校《汤显祖集全编》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第273页、第626页、第409页、第872页。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