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较为熟练的打(石)片技术
至今,我国在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有文化遗物的地点共4处:即云南元谋大那乌、山西芮城西侯度、河北阳原的小长梁和东谷坨。根据地层层位的比对,小长梁和东谷坨最早,西侯度次之,大那乌稍晚。这4个地点都处在古老盆地的边缘,除西侯度是河流堆积外,其他3个地点都是河湖相堆积而成。至于文化遗物,元谋人遗址出土的石器仅有几件,不具有代表性,很难对整个文化性质做出恰当的估计。西侯度遗址石器虽然多达数十件,但因埋藏在沙砾层中,不少石器受到冲磨,缺少客观性。而东谷坨出土文物未见报告。小长梁则出土有石核、石片、石器以及制作石器时废弃的碎片计八百余件,石器保存较好。另外还有骨器若干,极具研究价值。
桑干河流域在第四纪有四个相对冷期,其分别在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早期、晚期以及晚更新世后期。前三期在泥河湾层堆积中有所显示,后者则在泥河湾层堆积结束之后。这些冷期的气温未必低于现代。小长梁遗址埋藏于早更新世泥河湾组地层,脊椎动物化石丰富,有泥河湾大角鹿等,孢粉亦稀少,但木本占优势,木本植物有松树、云杉、冷杉和铁杉等,代表以森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这也表明当时当地属于温和半湿润气候。从自然气候、森林草原植被和脊椎动物化石较多这三者来看,当时活动于小长梁(包括附近的东谷坨)一带的早期人类生活方式主要是以采集为辅、狩猎为主的。这还可以从当时使用的石器器形较小并且以带刃(单刃、复刃和端刃)的刮削器居多方面证明。进一步推论可知,小长梁一带早期人类刮削动物肉类的机会较多,能够吃到肉,相对于其他地方食用动物蛋白的机会要多些。不可否认,食肉机会多,动物蛋白补充充分,人的大脑和智力发育就快,人就会越来越聪明,进而制作出的工具就先进实用,使用效率就会更高。循环往复,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小长梁和桑干河流域就会愈来愈发达起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687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最早阶段的)“东谷坨和小长梁,采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生产石片,有些锤击石片又长又薄,表现了较熟练的打片技术。石器包括好几种类型的刮削器、尖状器和钻具等,尺寸都很小,加工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石器工艺的进步性质,使得一些学者怀疑这两个地点的时代是否有那么古老。”桑干河人打制出的石片又小、又轻、又薄,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其工艺性和进步性令专家学者费解。超时代,超技能,桑干河人的智商与聪明才智超出现代人的想象。所以,“就其内容和石器工艺所达到水平而言,很难说是最早的人类文化,中国古文化的起点还应回溯到更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