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宣教:书目的整旧创新

戏曲艺术的生存发展并非孤立运行,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变迁,为适应不同时代各种群体的需求,演出内容(如书目)须不断调整与变革,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评弹也不例外,时代特征在评弹书目中有着显著体现。那些长期流传的长篇书目,如《珍珠塔》《玉蜻蜓》《白蛇传》等弹词作品,以及《三国》《水浒》《英烈》等评话作品,多是来源于文人小说、戏曲,在市民阶层内传播的过程中被艺人发现并以此为蓝本,结合社会环境和演出需要进行再创作。明清时期,受众对象是传统社会的农民、市民,由于社会制度的长期一致性,书目的内容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多以历史题材、佳人故事为主;民国时期,上海成为评弹发展的中心地区,受众对象转变为近代都市市民,于是艺人编创反映近代都市生活的新书,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等。注114艺人自发整编书目,往往要经过长期打磨才能形成一部适时适宜的作品,如《珍珠塔》的脚本,马如飞就是“边演唱,边修改,终其生也没有视为最后定稿”注115。在传统社会,艺人对书目的修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各个时代亦有新作品产生,但多为自主行为,艺人个体在书目创作及整改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角。

社会巨变时期,新旧政权的更迭在短时段内完成,不同社会折射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1949年恰巧是这样一个年份:评弹艺人处于社会与时代的变革时期,“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并非由历史自然生成的,而是有着它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注116。20世纪50年代,社会变革加剧,“听书对象的不断更新,过去几十年来稳定了的欣赏与被欣赏之间的和谐局面,变得不和谐和不稳定了”注117。相较于民国政府,“共产党政权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管理文化事业作为一个事业来看待的,并相应设立了文化处、文化局等单位”注118,以加强对文化事业的监管力度。面对社会环境的巨变、听众对象的更新,艺人由习惯性的主动革新逐步变为一种被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