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春秋:姓名文化古今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 言

关于人名研究的大小文章,二十多年来,笔者已发表了一百多篇。为什么热衷于此呢?因为寥寥三两个字的汉族姓名,却蕴含着丰厚的语言文化,启人深思,值得探讨。

人名,是一个人特定的称谓符号。这个以语言文字为符号的称谓,是区别家族或社会群体中你、我、他的标志。有了人名,更方便人们彼此交流协调、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人名不仅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乃至身后,而且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人类文明史相伴相随。

名字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人名能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包括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人名与文化是共生共变的关系,人名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文化是人名得以产生、发展、演变的本源。

人名是一种语言现象,那么,对人名的研究就可归入词汇学的专名研究或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又具有文化载体的功能,体现出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伦理性、地域性的特点。综合运用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古今人名进行系统的研究,就形成了“姓名学”这门新学科。面向社会的姓名学应用研究,如姓氏改革、人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取名方法的分类总结及创新、人名用字规范、人名译音规范等诸多课题,都会对社会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汉语传统人名系统的复杂性在于一人多名,有些历史名人,其各类名字之多,令人惊异。例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四川眉山人,当过翰林学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逝世后追谥文忠。我们在古代典籍里看到苏子瞻、苏东坡、苏眉山、苏学士、苏文忠公、苏长公……这些,说的都是苏轼。有时只说一个“苏”姓,指的也是他。只要谈到宋代文化,那是绕不开苏东坡的:欧苏散文(欧阳修/苏轼)、苏辛词(苏轼/辛弃疾)、苏黄诗(苏轼/黄庭坚)、苏黄米蔡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豪苏腻柳”两大词派(苏轼/柳永)等等。

另外,本书还涉及一些人名术语,例如:单姓——汉语中只有一个字的姓,如张、王、刘、李等;复姓——汉语中不止一个字(一般由两个汉字构成)的姓,如欧阳、司马等;双姓——汉语中由两个姓(单姓或复姓)并列而成的姓氏组合,如郑李、欧阳陈、周东方等;单名——汉语中只有一个字的名字,如红、军、刚、强等;双名——汉语中两个字的名字,如厚福、财旺、淑琴、秀珍等;笔名——如鲁迅、冰心、流沙河等;字(或号)——如杜子美(“子美”为字)、苏东坡(“东坡”为号)、曹雪芹(“雪芹”为号)、柳泉居士(蒲松龄的号)、鉴湖女侠(秋瑾的号)等;艺名——如盖叫天、红线女、鲜灵霞等;法名——如智深、鉴真、玄奘等。这些比较庞杂的术语概念,也是应当了解的。

名字作为符号,虽然语义和名主的社会评价或命运,往往不能等同,如杨国忠、魏忠贤、汪精卫等,名字何其忠烈,而其人却遭唾弃;名叫李满仓、王财旺的,也许是挨饿受冻的穷光蛋。但名字的雅俗文野、寓意褒贬、谐音双关,还是很重要的。

汉族人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很值得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人名,不仅可以从典籍中发掘丰富的资料,现实生活也不断地将取之不尽的素材呈现出来。

本书写作初衷,就是通过对汉族人名进行系统而通俗的文化阐释,使读者对人名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本书内容,有两个现实意义:第一,人名是一部历史人文小百科,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各时代的人文心理、文化概念、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从而把握取名者的生活背景、思想道德准则和哲学追求;对于了解社会发展中人名与文化因素演变的规律,颇有裨益。第二,对于指导新生儿取名,克服当前社会生活中取名问题上存在的种种弊病,对于推进语言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谭汝为

201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