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章节内容概要
本书由六部分内容组成,除绪论与结语以外,本论部分由四章构成。具体而言,本论部分:第一章,后金建立前之中朝传统政治秩序。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为边疆民族建州女真部在明末的兴起。首先论述明朝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建州女真部的恩威并施政策,“以夷制夷”,分化瓦解女真部;其次叙述建州部在其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迅速崛起,为了蒙蔽明朝,努尔哈赤表面上做出对明恭顺的姿态,臣服于明朝。第二节为明与朝鲜的传统封贡关系及抗倭援朝。首先介绍明与朝鲜保持的长期友好关系,其次阐述针对日本发动对朝鲜侵略的壬辰战争,作为朝鲜上国的明朝,出兵救助朝鲜。这其中对有关明援朝御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第三节阐述建州女真部与朝鲜的关系。首先探讨努尔哈赤主动对朝鲜示好,要求与朝鲜开展友好关系的原因;其次叙述建州部与朝鲜之间发生的“渭原事件”。为防止努尔哈赤对朝鲜发动军事进攻,朝鲜先后派出官员进行外交斡旋,与建州女真部有限制的交往,拒绝努尔哈赤的抗倭、“授职”请求。第四节综合分析后金建立前的中朝传统政治秩序。从宏观的角度首先阐述努尔哈赤建州势力的迅速崛起,其次分析明朝后期的尴尬政治地位,再次对朝鲜与明朝及建州部的节制性交往情况进行说明,总结指出,彼时中朝传统政治秩序稳定中蕴含着危机。
第二章,后金天命年间中朝政治秩序之动摇。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为后金公开挑战明的正统地位及对朝鲜的争取,阐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与明朝发生一系列战争,在此过程中后金要求朝鲜在明金战争中保持中立、与后金结盟。第二节为明朝与后金作战及对属国朝鲜的笼络政策,具体论述明朝要求朝鲜在萨尔浒战役中助兵作战,战后又对朝鲜予以争取。第三节为朝鲜对明、后金的两端外交政策,首先探讨朝鲜助兵明朝的曲折出兵历程,其次是有关朝鲜对明、后金政策的调整内容,分别剖析光海君与仁祖国王对明朝与后金态度的变化情况。第四节综合分析后金天命年间中朝政治秩序的裂变,认为后金天命政权强硬处理与周边国家和政权的关系,明朝已经失去对东北边疆的控制,朝鲜在明与后金之间的两端外交矛盾心理,从而得出基本观点为:中朝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很大冲击。
第三章,后金天聪年间中朝政治秩序之裂变。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兵指朝鲜,发动丁卯之役,迫使朝鲜签订和约,与后金缔结兄弟关系,使朝鲜逐步脱离明朝。第二节为朝鲜在后金与明战争中的反应。分析天聪政权对明朝的和谈与战争策略;朝鲜在丁卯之役后依旧推行尊明轻金政策,引起后金汗皇太极的不满,从而为后来的丙子之役埋下伏笔。第三节综合研讨后金天聪年间中朝政治秩序的裂变。笔者认为,后金对朝鲜的战争确立了后金在中朝政治秩序中的优势地位,明朝“自毁长城”丧失其作为天朝上国的地位,剖析朝鲜在“城下之盟”后的处境,概括指出,彼时的中朝政治秩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第四章,清崇德年间中朝政治新秩序之重构。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为中国王朝更替的战略决战。阐述皇太极改后金为清后,清朝加紧对明朝征伐,进行松锦战略决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第二节为朝鲜继续对明“事大”,清再伐朝鲜。由于朝鲜不支持皇太极称帝,于是皇太极亲自率兵第二次讨伐朝鲜(丙子之役),迫使朝鲜签订城下之盟,使清朝与朝鲜结成君臣关系,清朝代明成为朝鲜的上国。第三节论述在明朝灭亡之前,清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种种不和谐,如贡赐争端、互市贸易、助兵清朝、朝鲜质子等问题。第四节为清崇德年间中朝政治新秩序的重构。尽管明朝尚在苟延残喘,但清已经成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清代明已呈不可逆转之势。虽然朝鲜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清朝的统治,处处予以抵制,但是随着明朝的彻底灭亡以及清朝的问鼎中原,清人在掌控中朝政治秩序中处于主导地位,中朝政治新秩序得以重建。本节中对中朝传统政治秩序的变迁提出了理论思考,指出中朝封贡关系变化中思想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结语中,笔者指出,从后金天命政权建立到清政权入关之前的清朝兴起时期,中朝政治秩序的变化,经历由最初的中朝传统政治秩序稳定中蕴含着危机,到受到冲击产生动摇,再到发生深刻变化产生裂变,直至以清朝为中心的中朝政治新秩序重构的演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朝鲜对明清封贡对象的转变,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历程,个中原因,朝鲜王朝所尊奉的“春秋义利观”思想,是导致中国和朝鲜封贡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