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修养身心儒墨同
“修身”,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的惯用语,意为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培养优良德行。《论语·宪问》载孔子首次提出“修己”的概念,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卫灵公》载孔子说:“君子求诸己。”这是“修身”概念的先驱。
第一次明确提出“修身”概念,是《墨子·非儒》:“夫一道术学业仁义也,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不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把修身看作普遍实行君子之道,仁义道德的基础和起点。
孟子在《尽心上》接过《墨子》“修身”的术语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即无论短命或长寿,都一心一意,修养自身,等待机遇,这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
荀子的著作,跟《墨子》一样,把《修身》作为第二篇。篇中说:“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把修身自强看作是成圣成贤的必经之途。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说:“修身为本。”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以“修齐治平”的紧缩语名世。
经汉代史学家编辑整理的《墨子》,把“修身”作为全书排序第二,立意是论证修养身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把修身看作人生道德完善的根本,成就贤士、君子和圣人的途径。篇中说:“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本不固者末必几。”即不把修身的根本树立牢固,就不能安身立命,功德完满。
篇中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主张贤士要把所学的理论,见诸于行动,反映墨家注重实践,主张言行一致、学用结合,把理论的实行,放在重要地位。篇中说:“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言不信者行不果。”“名不可简而成也。”“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要求贤士明辨是非,讲究诚信,不图虚名,努力不懈,不自夸有功,这样才能成就功业,誉满天下。
本篇论修身的关键跟儒家的理论一样,是“反之身”,即反省自身,时时按照“君子之道”的修身原则,警戒、告诫自己,改过迁善,“以身载行”、身体力行,达到道德品行的自我完善。
什么是“君子之道”?篇中说:“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即君子的修身之道,是贫穷不忘廉洁,富贵不忘仁义,对人表现爱心。这些品行不能造假。要反躬自问,心存真诚,把无尽的爱藏在内心,把无尽的谦恭见诸行动。出口说话无比善良。通达四肢,遍及肌肤。直到老年,头发花白,头顶变秃,也不肯放弃,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篇中所说“君子之道”的含义,跟传统儒家的相关论述实质一样。墨家和儒家大师修身养性的名言佳句,经过分析转型,可以作为今日完善道德修养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