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林钟羽,俗名高平调
泪荷抛碎璧①。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②,寸眉愁碧。凉欺岸帻③。暮砧催④、银屏剪尺⑤。最无聊⑥、燕去堂空⑦,旧幕暗尘罗额⑧。 行客。西园有分⑨,断柳凄花,似曾相识⑩。西风破屐⑪。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⑫,归鸿心事⑬,那听江村夜笛⑭。看雪飞,底芦梢⑮,未如鬓白。
[笺 注]
①璧:美玉。
②小山:屏山,即花屏上的山峦。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不迭:不断。
③岸帻(zé):帻,头巾。帻覆额上,把帻掀起露出前额称“岸帻”,表示态度洒脱,不受拘束。孔融《与韦休甫书》:“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
④暮砧(zhēn):日暮后的捣衣砧杵声。砧,捣衣石。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⑤银屏:镶银或银色屏风。晏殊《清平乐》:“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⑥无聊:不乐。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愤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注:“聊,乐也。”《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愁莫愁,居无聊,心重结,意不舒。”
⑦燕去:喻亡姬。用唐张建封死后,其妾关盼盼守节不嫁居燕子楼事。蔡絛《西清诗话》:“徐州燕子楼直郡舍后,乃唐节度使张建封为侍儿盼盼者建,白乐天赠诗,自誓而死者也。”白居易《燕子楼序》:“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欢而去,……云:‘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所指张尚书,旧均误为张建封(如蔡絛、晁无咎等),非。考白居易任校书郎时为贞元二十年(804),而张建封却死于贞元十六年(800)。张建封不可能宴请白居易。故,张尚书当指建封之子张愔。建封死后,愔袭其职。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云:“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⑧罗额:罗幕的横额。
⑨分(fèn):情分。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⑩相识: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⑪屐(jī):木鞋。鞋的通称亦可。
⑫蛩:蟋蟀。
⑬归鸿:南飞的大雁。
⑭那听:哪堪听。
⑮(pín):水中植物。又名田字草、四字草。《吕氏春秋·本味》:“菜之美者,昆仑之。”俗作萍。、萍二者实有不同。大而根生水中,萍小而根悬水中。萍,指水上浮萍而言。芦梢:芦苇顶梢,即芦花,见前《三部乐》注④。
[译 诗]
残荷滴着泪水
像是垂下
破碎的珠串
聚拢的浓云
被捅出漏洞
筛下细密的雨帘
迎风飘拂的雨丝
斜着身子叩打
带缝的窗扇
树林的呻吟
似乎在把
浓重的秋色抱怨
面对消失了的层峦叠峰
跟那画有小山的屏风
心情怎能舒展
短小的眉头
凝聚起来
变成碧绿的寒山
凉风欺凌着
高耸的头巾
让它东翻西卷
暮色渐浓
砧杵声响起
清脆悠远
催促
银屏边的思妇
快把征衫裁剪
多么令人伤心
燕子飞走了
留下空堂让人观瞻
旧时的帘幕
横额上,偷偷地
早被尘灰积满
远方游子
面对西园
怎能不燃起特殊情感
折断的柳树
凋零的残花
都曾是旧时朝夕相见
西风劲吹
想不到竟然
把揽履的绳索吹断
树林下
条条小路
曲折蜿蜒
水边
横卧的巨石
曾任我盘桓
连破碎的梦
也织进了
哀叫的寒蝉
心里
默念着归途
像南飞的大雁
怎能忍受
凄厉的笛声
塞满江村的夜晚
看,那是大雪纷飞吗
白茫茫
上下一片
芦苇根部
花梢头
全被白雪染遍
但却比不了
我两鬓银白
而自羞自惭
[说 明]
此为追忆苏州遗妾之作。起拍以下四句,状残荷滴泪,漏云筛雨,叩打窗棂,绘色绘声,情景兼到,气氛极浓。“对小山”两句用李白《菩萨蛮》“寒山一带伤心碧”句意,亦景亦人,故以“凉欺岸帻”实之。“暮砧”以下化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白帝城高急暮砧”诗意,虚写过往与爱姬同栖之居室,并暗用“燕子楼”故事加以生发。换头,自指并直抒羁游客旅与追忆之情。“西园”在梦窗词中屡见,是词人与爱姬同游共赏之地。词人所见之景与“西园”“似曾相识”,故于园中逗留玩赏,不忍遽去。“归鸿心事”也因此剧增。“看飞雪”三句以景结情,更加伤感沉痛。
[汇 评]
此词最惊心动魄,是“暮砧催、银屏剪尺”一句。盖因闻砧而思裁剪之人也。堂空尘暗,则人去已久,是其最无聊处,风雨不过佐人愁耳。上文写风雨,层联而下,字字凄咽,谁知却只为此。“行客”,点出“客”即“燕”。《三姝媚》之“孤鸿”言“客”,此之“燕去”,亦言“客”。皆言在此而意在彼也。“似曾相识”,言其不归来,语含吞吐。此曲断肠,惟此声矣。“林下”二句,西园陈迹。今则惟有“寒蛩残梦,归鸿心事”耳。一“念”字有无可告诉意。“夜笛”,比“暮砧”又换一境。“暮砧”提起,“夜笛”益悲。人生如此,安得不老?结句情景双融,神完气足。
——陈洵《海绡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