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镇建筑鉴赏常识
曹家大院 多福院
民居
一正两厢或四栋房屋围合成院的“四合院”是民居中最常见的形式。虽然在不同地域房屋的配置比例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仍是四合院。在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合纵联横,组成院落和建筑群。
张壁古堡 关帝庙
寺庙
民间自建的寺庙不同于早期的官庙,多建于僻静的山野。由村民自建于古镇乡村的寺庙不仅有寺庙、道观,还包括大量崇拜各路神仙的庙堂和神龛。山西村镇寺庙中最常供奉的是关公,同时也有各种祭祀行业祖师或宗神的寺庙。
乔家大院 祠堂
祠堂
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代,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造祭祖的家庙。家庙即祠堂,其首要功能当然是祭祀祖先,以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在乡村,祠堂一般同时也是私塾学堂、家族聚集议事、进行娱乐庆典的地方。到清代,民间祠堂开始大量出现,几乎村村设祠堂,有的村甚至有家祠、宗祠、神祠等几个不同的祠堂。
孔祥熙宅院 戏台院
戏台
演戏或用于典礼仪式。常设于繁华地段,大户人家院中常有自家戏台,并建有戏台院。戏台建筑一般独立高耸而玲珑,一面或三面开敞,屋角大多向四面挑起,有飞扬般轻盈之感。大多雕梁画栋,雕栏雕砖,显得颇为华丽而热闹。
湘峪 过街楼
过街楼
过街楼一般出现在乡村村落中,建在街巷上方,连接村中居民院落。过街楼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可以用于观察村中的情况,同时也方便了村民的交通。
阳武村 朱氏牌坊
牌坊
也称牌楼。在古村镇,牌坊一般多被安放在村口前面,或村镇中央,常常用于旌表和纪念某人或某事。牌坊同时也可以是标志性建筑,或仅仅用来当做大门、装饰。用于造牌坊的材料在民间通常为石料或木料,其规模和大小都是以牌坊的间数、柱数和屋顶楼数的多少为标志。四柱三间的牌坊为最常见,六柱五间以上的就算大型牌坊了。
郭峪村 文昌阁
文昌阁
文昌阁多建于城墙或城堡一角,属于风水建筑,用以招纳“文运”,保佑村人科举高中,为官入仕。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在神仙中主管文运。
山西民居建筑形式
山西民居中,四合院、窑洞是最主要也最具地方特色的两种建筑形式。
四合院:典型的北方民居,在晋中、晋东南地区分布较多。山西四合院与别处的四合院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
窑洞: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俗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结构形式上可分为靠崖式、独立式和下沉式三种。窑洞一般在山区较多,晋北尤其是晋西北,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
四合院
窑洞
靠崖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
下沉式窑洞
又称天井式窑洞,俗称地窨院。根据天井形状的不同分为方形和圆形地窨院。方形地窨院多在平原;圆形地窨院多沿黄河塬(流水冲刷形成的台状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而建。
山西古镇类型
古城
古代城池的布局,讲究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根据地形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又有很多别出心裁的设计。如平遥古城的总体格局仿若一只灵龟,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而祁县古城东南方向缺一个角,南北两城门各突出一段,地形中间高,四周低,使整个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纱帽,有“纱帽城”之说。
受商业发展的影响,清代形成了平遥、太谷等一些有特点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古城内部严整有序,以南北向大街为城市中轴线,街道、建筑呈对称式分布的布局。他们的主要特点,主要反映在城市建筑的封闭性上。
平遥、太谷是票号的集中城市,其票号建筑从旧住宅形制蜕变而成,一般布局是沿街为店面房。出于安全考虑,票号建筑往往建成楼房,四周无窗,单坡向内屋顶,天井上方还要加设铁丝网。受票号影响,这里的民居亦多采用类似形式,外观封闭,高墙深院,豪华装饰,多在其内。
古城典型选址布局图
古镇
古镇大多由集市发展而成,在一定区域中发挥着经济与贸易中心的功能。相对于古城而言,古镇在规模上要小得多,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意义也不十分显著。
古镇典型选址布局图
村落
中国古代传统的家族制度与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布乡村的村落之中。以宗族聚居为特色的村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缘居住方式一脉相承。落叶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村落往往有着精心的选址布局,以及美观实用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典型的古村,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
古村落典型选址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