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冥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冥想的起源:跏趺坐上的独特思考方式

瑜伽后来成为佛教修行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冥想也融入佛教的坐禅中。如瑜伽功法中最著名冥想姿势之一莲花坐式,就是禅定时的重要姿势,也是佛教的主要修炼方式。

冥想来源于佛教高僧的心灵感悟

早在5000年前,古印度的高僧们常常僻居深林,静坐冥想,以远离纷扰,息心凝神,在一个全然宁静的空间中进入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据古吠陀神话,宇宙的创造者梵天趁大天神毗湿奴入定时,从他脐中所生莲花之中出来,结跏趺坐,继而创造万物。又说创世之初,天下水茫茫一片,有莲生出水面,因而后世圣贤僧众冥想时大多以莲花为座,静坐修定,以此为返归初始,还原清净的唯一法门。

坐禅即“趺坐而修禅”,一种盘腿而坐的姿势,俗称打坐,佛教未东传之前,就是我国较为流行的静坐养生之法,据说这种坐姿有利于腿部经脉和血液通畅。坐禅是打坐和冥想结合,既能实现息虑凝心、究明心性等宗教上的修炼,也能达到养身延寿、开智增慧之目的,体现了这种古老瑜伽姿势对于身心兼修、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

冥想是释迦证悟人生的解脱之道

冥想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方法或途径。自从这种方式和人类心灵史上的最伟大的壮举和“奇迹”之一——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静坐得道结合后,它成为自我觉醒以获得启发性开悟的重要思维途径。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常于深山修行冥想,最后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即得证悟,自度成佛,圆成正果,从此佛光普照,发誓愿普度众生脱离苦海。

冥想方法很多,主要源于印度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大多以“静”为主,即静虑息心。冥想也从最初的养生、养气追升到思想境界的修炼,通过静观自己的精神世界,超越对外物的经验性质的理解,直接把握、体悟外物的本质或本性。佛教的“瑜伽冥想”就是静观、入定、合一、喜乐、自在、慈悲、智慧、完善、一切万有、生命之能、本体实相。

冥想和古印度僧侣的修行

在佛教以前,冥想就已经出现在古印度婆罗门教僧侣的修炼体系中。当时婆罗门教将人的一生分为四阶段或四个境界,依次为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和遁世期,其中只有在林栖期,才要禁欲、苦行,经苦修冥想求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