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和佛教禅修:冥想的禅宗渊源
禅是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译成中文是有定、静虑、思维修等意思。所谓定,是心止于一境;静虑就是冥想。
禅是一种冥想
禅,译自梵文Dhyāna(迪亚那)或jhāna(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有层次的冥想,即指修习者的意念集中于一种特定的观察对象,循佛教义理的思维方式,尽力排除外界种种欲望对内心的诱惑和干扰,以便达到弃恶从善,使本体心性获得绝对自由之目的,因而禅就是冥想。
冥想是禅定和禅修的关键
禅宗重在“修心”、“见性”,主张以禅定进行佛教义理的修习,但不仅限于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形式。
佛陀以前的《奥义书》中已讲到修习禅定的方法,且《奥义书》的梵语就是“近坐”的合成语,意即“肝胆相照地对坐”,其主张用调息、调身、调心及口诵“ ”字进入禅定。禅定就是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其主要内容是修禅或禅修,关键是静虑、冥想。禅宗是具有高度心灵特质的教派,它不重视冥想的物质环境和宗教仪式,只是在简单、清静的表象中,进入深层禅定的状态中。虽然心念就像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意识的溪流,仍能通过坐禅培养自己意念的安定、专一,达到“止”的状态。佛教曰:“因定生慧”,禅定不仅能协调身心,使人在入定中沉静心灵,在观想时更直观地把握宇宙人心的奥秘。
禅修在藏文中意为“熟悉”,指这时心念中常出现最熟悉的东西。禅修的实质就是冥想,即心灵处于持续的无间断的平静状态,感觉自心本性就像天空一般澄澈空明。禅修属于心神意识的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唤醒意识当中幽微玄妙的层面,使修行者获得对于事物直接而直觉式的觉察力,即证悟之境地。但禅修并非是要人做白日梦式的冥想,使其从眼前现实中逃避开来,而是在沉思冥想中直觉宇宙的本体实相,瞬间顿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冥想和禅宗修炼形式
禅僧喜爱到深山野林中,沉浸在古韵幽绝中的宁静氛围以利于深刻地冥想,是一种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冥想方式。
修炼禅定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