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的瑰宝
诞生于2500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经络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在《灵枢》开篇就指出“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认为经络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疾病产生的原因,人的病为什么能治好的原因。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定义
在这部典籍中,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
其一,《黄帝内经·灵枢》中说道:“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经络联系着人体的内脏和身体四肢,是人体活动的基础所在。其二,《灵枢》中也提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调节阴阳二气,濡筋骨,使得关节灵活。其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黄帝说道:“余歌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通过使用九针来疏通经脉以代替药石,即可以治疗百病。
《黄帝内经》中经络的意义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讲经络、经络原理以及通过对经络进行针刺来治疗病症的医学著作。其意义如下:
经络学说阐述了人体生命运转的原理。生命之所以有新陈代谢的功能,是因为经络将人体联系为一个整体,气血在其中运行,滋润着各个腑脏,维系着人体的生命。
为各种疾病的产生提供了解释的依据。当人体的某一部分出现了不适的现象时,其相应的经络通路上也会出现一些譬如疼痛、结节等状况,通过对经络状况的掌握,就可以知道疾病产生的部位情况了。
指导临床治疗。针灸的基础核心是经络学说,针灸是通过针刺等方式对体表腧穴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气,调节人体气血,从而治疗疾病。针灸时对穴位的选择很是讲究,阳虚不能补阴,因而要对经络有很清楚的认识才能保证选对了针刺的穴位。
最早的经络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书把经络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始终。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