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清、调、补”是养生中的铁三角
众所周知,把中医与西医相比较,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西医治病针对性比较强,所以见效非常快,而中医循序渐进,讲究从“根”儿上下药。换句话说,中医养生靠的是遵循自然法则,把握天地万物互通的智慧。
中医“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由来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意思是说,能够治理乱世的君臣不算高明,在平安的环境中防患于未然的君臣才是贤君能臣。同样的道理,能治疗已患疾病的医生不算高明,在还没得病时就能对病症加以预防,才是高明的医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就如同“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已经晚了。
中医的清、调、补与五行养生讲的正是这种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方法,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养生之道。“上工治未病”,不病而治,不治而愈,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清(清毒)
《黄帝内经》中的“邪毒”是指人体内的风、寒、暑、湿、热、火、饮、痰。打个比方来说,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辆车出了事故,后面的车便一辆接一辆地拥堵,打破一路畅通的常规状态,造成混乱局面。人体内的“邪风贼气”聚集在一起,同样会阻塞经络、通道,最终导致血管堵塞、运化不良、细胞缺氧、体液变酸,自由基氧化腐蚀,继而五脏六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通俗地说,人体内的“毒”有两个来源。一方面,人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等基础物质由于新陈代谢,产生了大量废物导致体内毒素堆积;另一方面,外“毒”的入侵也是体内毒素的来源,如化工污染、水质污染、农药污染、空气污染、装修污染、辐射污染……细菌、病毒以及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不良生活习惯、吃喝玩乐、暴饮暴食……这些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大大的垃圾站。
正所谓梧桐引凤凰,垃圾招蚊蝇,我们必须把这些垃圾清理掉,即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第一步。
调(调理)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病症,即使是一个小感冒,也不是吃了药、打过针就立马见效,它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如果是需要终身服药的糖尿病、高血压,不管中西医采取多么高明的治疗手段,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治疗仪器,都会在治愈后留下或多或少的邪毒垃圾。再如反复发作的妇科炎症、心脏病、鼻炎等慢性疾病,所以说,清洁之后一定要休养、调节。
人要获得健康,活到天年,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古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就曾提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病八法。大多数疾病要彻底治愈,是多方法、多步骤共同协调的结果,只有经过细致的调理和引导,人体内的“正气”与“邪气”才能得以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才能改变拥堵的状况,恢复正常效率。
所以,为了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调理就成了清调补五行养生的第二步。
补(补养)
得的是同一种疾病,为什么有的人很快能康复,有的人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病愈如初?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免疫能力不同。同样的道理,现代医学无法治愈艾滋病的原因,也在于它破坏了人体与生俱来的免疫能力,试想一座没有围墙护城的城池,怎么能抵挡外敌的入侵呢?
《黄帝内经》中说,“精”是男人的根本,精气不足导致肾虚;“血”是女人的根本,血的亏耗导致血虚。“精”与“血”的根本都是“气”,气的亏耗导致气虚。因此,中医养生中,补精、补血、补气等就是补虚养正、补益扶正的根本。如果人体内先天的精气与后天的物质营养之气能够得到充分的结合与补充,就能唤醒人体固有的防御能力,也就是人体自身强有力的免疫系统。
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所有这些虚症因素,阴虚、阳虚、血虚、肾虚还是气虚,让你防不胜防,怎么办?除了“清”与“调”之外,还要“补”。“虚则补之,损则益之”,便是清调补五行养生的第三步。
清、调、补三者之间是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单一孤立的步骤难达到天人合一,人活天年的境界。
《黄帝内经》中的“清、调、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人们在膳食保健文化方面颇有研究,《黄帝内经》很早中提出“清、调、补”的保健之道,并将这个概念大力推崇应用到日常饮食中,借以养生延年。
清
“清”就是清理肠胃,即把人体的残留的有害物质彻底排出,以减少体内毒素对人体的伤害。
调
“调”就是调节人体内部系统,保持阴阳平衡。
补
“补”就是补充营养。《内经》提倡“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益,五果为助”,膳食结构合理,才能吸引全面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