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百病不生养五脏(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五脏健康才能百病不生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并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连为一体。

 

藏象学说的形成

①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藏象学说最初源于古代的解剖学知识。上古时期就有名医俞跗对人体实施割腹治疾。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脏腑的形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应用于医疗实践。《内经》对解剖人体,观察脏腑更有详细的描述。(详细可参见《灵枢·经水》。)

②源于长期以来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古人还采用了“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以及“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机能。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从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③源于反复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最后,古人通过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积累,发现了如食用动物肝脏可治夜盲的现象,在多次重复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以脏补脏”的原则,并佐证了“肝开窍于目”等关于人体脏腑的理论。

 

古代哲学思想与藏象学

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后,用于说明人体的部位、功能等多个方面。在藏象学说中,分脏腑为阴阳,分气血为阴阳,分精气为阴阳。关于精化为气、气分阴阳,还建立起了“五脏精气阴阳”理论。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最重要的影响是它建立了五行藏象体系。五行藏象体系是古代医家借助五行,运用类比、推演方法建立的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模式。它将复杂的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为五个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以五脏为核心,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五体、五志,体现了人体整体功能的统一、形神的统一。

最初源于解剖知识的独特理论

脏腑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的生理特点、形态及一般功能,可分为脏(即心、肝、脾、肺、肾)、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和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藏象学之特点

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