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供法(2) 忏悔罪业和随喜
忏悔和随喜都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法门,忏悔源自于佛教忏法,随喜则来自修持菩萨道的四摄法门。
忏悔罪业
七支供的第三支是忏悔罪业,即“我忏悔自无始以来所累积的一切负面造业”。“忏悔”的藏文为shak,意思是打开、揭露。忏悔原本是僧团每半个月举行一次的诵戒仪式,犯戒者将在这个仪式上坦承自己的过失,之后演变出各式道场忏法,帮助众生消除生前的恶业,拔除罪苦。
忏悔罪业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过错和所造的恶业,我们得承认,自己的行为并非全部都是宽厚仁慈且有智慧的,在有意无意之中,我们实际已经伤害了他人并犯下过错。
我们大多数人不相信自己有罪需要忏悔,这是因为对自己是否造了恶业不加思考造成的,因此,我们就从现在开始,时时观照自己的心与言行,同时,生起发自内心的忏悔,那么罪业肯定会得以清净。在忏悔之时,保持后悔心以及不再造恶业的决心,彻底地释放自己的内心,不再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借口或攻击他人漏洞,转而自诸佛菩萨坦承:我们确实错了。
随喜
据《俱舍论》的观点,随喜就是指没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都发自内心地感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相当重要,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亲友如果遇到什么喜庆之事,我们常常会叨念几句“随喜”,并送上自己真诚的祝福。然而,这时的“随喜”还远远达不到佛陀的要求,因为当我们看到同样的乐事降落到自己的对头或仇人身上时,我们就不会产生“随喜”之心,相反,还会生起强烈的嫉妒和厌恶。而佛教所说的随喜,是平等的,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私利的界线,因此在整个大乘佛教之中,随喜代表着无比的功德,“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极乐愿文》)
忏悔:浪子回头的觉悟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平时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尽量不让恶业有隙可乘。忏悔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错误,只要有勇气改正,终不失于正道。
释放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