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香器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数香炉了。在人们心目中,中国的香炉是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之一。如果把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视作古代中国文化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那么香炉则是他们精神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寄托。从诞生至今,香炉的历史渊源至少在两千年以上了。
第一节 十分钟带你了解香器发展史
中国人的烧香文化起源很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在室内使用青铜器皿焚香的记录,当时的香器主要是借用鼎、爵、豆等青铜器。专为焚香而设计的博山炉等香器到汉代才出现。在汉代以后,随着香品的日益普及,各种香器应运而生。
历代香器不仅注重不同类型的香品使用上的实用功能,它多元的材料、缤纷的色彩与丰富多变、别具巧思的炉身造型,配合烟气袅袅飘散的意境及美好的香味,也使它兼具艺术与装饰功能。在种类上,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香囊、香球、香筒、香盒等用香的器具。如按时间的顺序,中国香器的发展历史可简单区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期:春秋战国到两汉
春秋战国时期尚未生产焚香专用的香器,一般使用青铜制成的炉器作为熏香之用,当时使用的主要是可以驱灭蚊虫、消除秽气等清净环境的兰、艾等香草植物,炉器造型通常是圆口深腹的豆形器。
从汉代到魏晋时期的香炉、熏笼或熏球多半是贵族或富贵之家所使用,因此造型讲究精细,工艺技术高超。
战国青铜熏炉
先秦的香品多用于祭祀,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少,到战国时期熏炉及熏香风气开始流行。
西汉镶嵌神兽纹博山炉
此炉通体错金,炉体用刚柔相济的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装饰着山峦,表现出西汉帝王对道教仙境的向往之情。1993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鎏金银高柄博山炉
西汉制作。陕西兴平出土,系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竹节长柄下接圆形底座,底座上有两条镂雕的龙,体现了西汉的制炉水平。
西汉大博山炉
此炉从山东长清济北王陵出土。是西汉时期常见的香炉造型。
西汉晚期鸭形熏炉
西汉晚期制。1982年山西朔县出土,炉体鸭形,额顶刻有羽纹,长颈,背脊略隆,为可启闭的炉盖。
充满神仙思想的博山炉
因为追求长生不死仙药的神仙方士及海外仙山的思想普及,汉代到魏晋时期经常出现一种以传说中海外仙山为造型的特殊香炉——“博山炉”。
在博山炉中焚烧兰蕙香草或其他香料时,烟气会从炉盖的仙人、流云间飘出,整座炉就是神话中常年云气缭绕神山的翻版,表现出当时社会贵族之家浓厚的神仙思想。
传说汉代长安的巧手工匠制作的九层博山炉上面的珍禽异兽自然而能动,在汉代刘向的描述中,博山炉的形状有如山峦绵延,顶端有日乌或凤凰等神兽,底部有铜盘,中间则燃烧着兰蕙之类的香草,产生红色的火光与青白色的香烟。
具体来说,博山炉与早期香器相似,同样是圆口深腹,但上盖通常会精细地雕镂峻峭的神山形状,并有仙人、仙兽、珍禽、流云等吉祥图案在其中,有时炉顶还会有凤凰、朱雀等神鸟蹲立的造型,并且设计有装饰云气等花纹的盘状底座。另外,也曾发现设计成一位骑仙兽的胡人,以双手提托着炉身的香炉,胡人身体与仙兽成为基座,炉身则雕饰仙山、青龙等四方灵兽及仙人等。
错金云纹博山炉
汉代制作,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河北省博物馆藏。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属于短柄炉,造型奇特,制作精巧。
巧生炉 錾刻朱雀挂熏炉
手工仿古纯铜 估价:RMB 35,000(图片提供:烟波致爽阁)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和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西汉之前,系使用茅香,这是将熏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也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博山炉盖虽争奇斗艳,但都镂有气孔,香气正是从镂孔之中升腾散发。
博山炉既有金属制成,也有陶制和后期的白瓷制成,但其结构大体相似,都是一种用炭火熏香的器具。除了居室熏香,博山炉还用于熏衣、熏被、取暖,魏晋后也多用于祭祀焚香,表现出当时社会贵族之家浓厚的神仙思想。
熏炉
熏炉是古时用来熏香和烧炭取暖的炉具。目前发现的熏炉多是铜制,炉身设计较浅,上面或许有鎏金,下方则有容纳灰烬的承盘,炉身造型相当奇特、生动且多变化。现今还留存的有:一种上盖透雕象征吉祥太平的五凤豆形方熏炉;一种炉体为长颈鸭的形状,炉盖雕饰卷绕云纹且可以开启、关闭的鸭形熏炉,在熏炉里焚烧香料时,香烟会从鸭嘴缓缓溢出,十分可爱逗趣;一种扁圆形炉体,上盖雕饰蠕龙纹,腹壁以云气纹装饰的蟠龙纹熏炉等造型。除铜制熏炉之外,两汉时期也有少数造型生动,设计精美,不带托盘的陶釉熏炉。
青铜球形香炉
西汉中期,高15.8厘米,青铜材质,球形设计,做工精美。(2013年邦瀚斯拍卖公司拍出;成交价:HKD 225,000)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熏罩
以竹篾编成,外蒙细绢;用时罩在熏炉上,缕缕清香通过细绢均匀散发,可使室内空气清新。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陶熏炉
盖上镂孔,炉内装高良姜、茅香、蒿本和辛夷等,熏烧时可清新空气。
东汉釉陶熏炉
东汉时期,刻花镂空釉陶熏炉。1955年贵县出土。以炉熏香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
战国陶熏炉
先秦熏香也会使用其它铜、陶器物,西周时已有烧炭取暖的铜炉。
银质熏球
雕镂精美的银、铜熏球,可以随身提带,也可悬挂于室内,或在被褥间暖被熏香。
汉代熏炉的数量和种类都远多于战国。其材质以陶炉、釉陶炉、铜炉为主,有博山炉、鼎式炉、豆式炉等多种样式。
熏笼与熏球
除了上述熏炉之外,汉代还流行熏笼,那是一种可以直接放置在衣物中熏香的铜熏炉;另外还有一种可以将香料放置在内部正中央焚烧的圆形铜熏球,其特殊、不会倾倒的精细设计,可以安全放在卧褥中熏香,又被称为被中香炉。
2.发展期: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中国用香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各种香料及用香的观念和方法,与中国传统的香文化相互影响,改变了中国人的用香习惯与场合,此种影响,在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文化中更为明显。如东晋南朝文人士大夫盛行以香汤沐浴,焚烧香品熏衣的风俗,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场景。而在宗教使用方面,南北朝各地建造佛寺的风气已相当盛行,作为祭祀、供佛器具的香炉也被普遍使用。到了隋唐时期,因为佛教盛行、经济富裕且开始有外国香料的大量流通,香器的设计也开始有新的式样。
点金钵式炉
巧生炉(图片提供:烟波致爽阁)
白玉雕兽耳三足炉
此炉取整块白玉为材质,洁白细腻。整器雕工细腻,线条流畅。(2014年苏州市吴门拍卖有限公司;估价:RMB 280,000)
魏晋南北朝时期
熏炉
除了博山式熏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炉,其稳重的造型和目前可见的香炉十分接近,且附有造型优雅、做工精巧的旋纹把手,简单而莹润的彩釉熏炉,展现出当时崇尚古朴自然的风气。民间所用的带耳式瓷制香熏炉也常见于出土文物之中。炉耳颇具实用性,为的是便于提携挪动,其装饰作用与实用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种种,都是添香和燃香时的用具。
另外,当时也流行一种罐形铜熏炉,它的式样从早期造型简单的圆腹镂孔,没有承柱和底盘的罐形,到小口鼓腹有孔,粗短而直的圆柱形承柱,宽沿盘形承座的罐形熏炉。基本上,此时期熏炉造型的发展是由简单而繁复精细,通风口等细部的设计也越来越适合各种香料焚烧。
隋唐时期
与前代相比,隋唐香具的造型呈现“轻型化”的特点,博山炉、敦式炉等较为“厚重”的熏炉数量减少,绝大多数的熏炉不再带有承盘。比较多见的是圈足炉及足部较高的四足、五足炉;佛教风格的熏炉比较多,还有“佛塔式炉”,炉盖模拟佛塔穹顶,常为五足或高圈足;博山炉也多有宝珠、花卉等纹饰,炉身常有莲花造型;其他的还有鼎式炉(三足)、高足杯炉等样式。
仿古博山炉
在唐代出现了一些不是用铜制做炉体,而是用金、银、玉等材质来制作,但造型模仿博山炉的香炉,外观更加华美奔放。此时的博山形状的香炉,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不同,例如在云冈石窟造像中的博山炉,是以传说中的饕餮、蟠龙、朱雀、白虎等神兽作为装饰花纹;而在飞天手中所捧的博山炉,炉盖同样是山峦起伏的形状,也有高长承柱与圆腹炉身,但在两侧却有造型独特的提耳。
绿釉印莲瓣蟠龙托博山炉
此炉采用绿釉瓷质,炉腹呈现出仰莲形,其上则是精细的孔雀翎纹;一对蛟龙承托炉体。(1996年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估价HKD 300,000~400,000)
唐鎏金铜熏炉
此炉盖顶置宝珠钮,有圆台形钮座,盖面饰镂空的花卉纹。腹设四个外撇的兽首蹄足,间以四个环钮,每个钮下挂花叶形饰件,是唐代熏炉的代表作。
鎏金银熏球
唐代制作。球体内藏的香盂由两个同心圆环控制,总能依据自身的重力处于水平状态,而不会将其中的焚香洒出,体现出其特有的灵巧与细腻。
铜熏炉
唐朝出现了许多器形华美的金、银、鎏金银、白铜香具,常以锤击、浇铸成形,再施以切削、抛光、焊接、铆、镀、刻凿等工艺。
熏球
在唐代还出现新的香器“熏球”。那是一种附有提链的金属熏球,大多是雕镂精美的银、铜熏球,或是多足带盖也附有提链的铜香熏。可以外出时提带,也可悬挂于室内,或在被褥间暖被熏香。长柄香炉在佛教中使用较多,这种香炉带有较长的握柄,可在站立时或出行时托握使用。如法门寺的文物中有鎏金银香熏、鎏金银熏球等,传说都是唐代皇室为迎接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而专门制造的。
铜鎏金镂空五足香熏炉
此炉整体造型巧妙,器形上繁下简,于沉郁铜色之上,间染鎏金为饰,视觉对比强烈,于雅正中现华贵之貌。(2012年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估价HKD 800,000~1,200,000;成交价RMB 741,520)
佛头香斗
柄头雕饰佛头,宗教气息浓厚。
印度香斗
底座绘饰精致的图案,是传统的香斗造型。
莲花瓣香斗
底座呈莲花造型,线条优美。
香斗
唐代流行香斗,即长柄手炉,那是一种质地为金属器或鎏金银器的带长柄手炉,主要出现在宗教仪式的场合。在敦煌的引路菩萨图及罗汉壁画里,常见画中礼佛的罗汉、菩萨或供养者手持香斗。
3.鼎盛期: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
宋代以后,大量外国香品经由广州等南方港口输入,香料的使用已相当普及,上至皇室豪门、下至平民百姓,都浸润在这种充满香气飘逸的生活文化中,香器的制作工艺达到顶峰。
从香具的发展来看,宋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唐代熏炉已有“轻型化”的趋势,宋代则更为明显,有大量造型简约、形制较小、较为“轻盈”的熏炉。同时,也有很多熏炉继承了晋唐香具的特点,端庄厚重,带有基座或炉盖。
宋元香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出现了很多无盖炉或炉盖简易的香炉,如筒式炉、鬲式炉等,并且增长较快。这一时期,线香的使用逐渐增多,或者是导致香炉造型变化的重要原因。明清时线香更为流行,也出现更多无盖香炉。香具的种类丰富,唐代流行的熏球、柄炉仍有广泛使用;普遍使用“香盛”(香盒)盛装香品,造型繁多,制作精美;有专用的“香匙”(浅勺),用“圆”匙处置香灰和炭火,用“锐”匙分取粉末状的香品;用“香箸”取香;用金属或陶制的“香壶”插放香匙。
香炉造型极为丰富,或拟先秦青铜礼器,或拟日常器物,或拟动物植物,风格各异,如高足杯炉、折沿炉、筒式炉、夯式炉、鼎式炉、鬲式炉、竹节炉、弦纹炉及莲花炉、麒麟炉、鸭炉等。许多兽形熏炉造型精巧,焚香时,香烟从兽口吐出。
炉具材质以瓷器为主,宋代瓷器工艺发达,品质与产量都有很大提升,花色、纹饰也更为丰富。瓷炉不像铜炉那样适于精雕细琢,但宋代的瓷炉朴实、典雅、质地精良,形成了简洁洗练的风格,美学价值甚高。
北宋官汝窑博山炉
宋代的瓷炉朴实、典雅、质地精良,形成了简洁洗练的风格,美学价值甚高。
哥窑双耳香炉
宋代烧制。该炉腹部鼓起,两侧有耳、口略外撇、圈足。表面釉质肥厚,布满黑色网状开片,底足露胎处显出褐色胎。(2013年上海敬华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估价:RMB 100,000~RMB 120,000)
鬼摘阎王纯银香炉
日本银器 富山 津雪作 估价:RMB 53,700(图片提供:烟波致爽阁)
定窑香炉
宋代烧制。定窑瓷器以白定最为著名,但通常没有题款。该香炉仿古铜器的形式制作,形态优美。(2005年北京嘉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估价:RMB 180,000)
琉璃釉孔雀蓝香炉
元代制作。该香炉底部露胎,腹部有龙纹,造型古朴。法花即带釉的陶器,以孔雀蓝和孔雀绿为主。(2005年北京嘉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估价:RMB 5000))
陶瓷香炉的发展
明清时期社会普遍有尊古、复古之风,香炉造型也偏好仿制先秦三足鼎、高足杯的礼器形式;明清时期烧瓷技术进步,官、哥、定、汝等官窑开始制作的大量瓷香炉,炉口宽圆,炉身色彩圆润自然,造型朴实简洁却自成风格的瓷香炉成为此后香器使用的大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元代以后制作的熏炉,不离明清时期风格,形状也会仿制青铜炉器及博山炉的一些形制特点,再加以细致化,或是通体彩釉润泽而不透明,数量与形状各有不同,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基本特征是:整座熏炉器分为炉身、炉底座和炉盖,炉盖上依造型需要,精细打造出各种流通空气的镂孔,香料焚烧时,淡淡的香烟就从那些小孔中缓缓飘出,营造出香气熏蒸的意境。
明代的瓷香炉制作则以青花瓷为主,形状多仿自前朝,另外还有色彩饱满、五彩斑斓的五彩瓷香器出现,色彩更加丰富。
铜熏炉的发展
元末以来,在瓷香炉之外,也曾大量制作华贵兽形铜熏炉,有的在炉体镶嵌金银丝,有的则是通体鎏金。造型则有传说中的麒麟或仙鹤等仙兽,或是狮子形等。这些兽形铜熏炉的炉身多是兽体,炉盖则是兽首,将镂空的兽口作为烟气的出口。此外,还有人形、人与骑兽合在一起等形状的熏炉。兽形铜熏炉与汉代鸭形熏炉与雁形熏炉可能有承继的渊源关系。在那些风行的诗文中,经常出现“金兽” “金猊”等词语,这是依麒麟、鸟鹊之类形象制成的香炉。香炉从这时开始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鸭形熏炉是熏炉中比较传统的造型,自西汉以来已经十分流行,山西平朔就曾出土一件汉时铜制鸭形熏炉。鸭熏宋代到达顶峰,在明代更是常见,多为女眷的闺阁陈设,木、陶、瓷、铜均有所见,尤其以铜制为上佳。
明代社会也盛行铜香炉,这与宣德皇帝时期制造一批做工精巧、浑厚古朴的宣德铜炉有关。在明代晚期盛行燃烧各种品级的沉香木,因此民间也制作了大量适合沉香木燃烧的铜香炉,设计亦相当精良。
铜犀形熏炉
明代制作。炉身做成犀牛形制,面部和犀身均刻有纹饰,色泽古雅,器型规整。(2012年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HKD 100,000~150,000;成交价:RMB 111,228)
铜鸭形大香熏炉
此炉呈宝鸭造型,周身翎羽自然舒展,动感十足。不但器造型优美,且颇为实用。(2013年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HKD 80,000~120,000;成交价:RMB 119,899)
铜错金银兽面纹簋式炉
此炉铜质精纯细腻,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制作考究,华贵精致,堪为明代铜炉之精品。(2013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320,000~400,000;成交价:RMB 368,000)
龙首三足炉连座
明宣德年间制,此炉造型别致,雕琢精细,龙身盘踞于炉身之上,龙身鳞片清晰可见。(2013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600,000~800,000;成交价:RMB 667,000)
鎏金错银簋式炉
明末制。该炉仿西周时期青铜簋式样。整器气势磅礴,华丽端庄,雕铸精细,品相上佳。(2008年香港长风拍出;估价:HKD 330,000~400,000;成交价:RMB 337,755)
铜洒金双桥耳炉“琴书侣”款
此炉器表有片金装饰,大小错落有致。包浆浑厚,为原装铸款。(2007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拍出;估价:RMB 150,000~200,000;成交价:RMB 336,000)
正德款阿拉伯文筒式炉
整器皮壳熟栗色,宝光内含,古气凝重,为明代阿拉伯文炉的精美之作。(2012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800,000~1,200,000;成交价:RMB 920,000)
十三世纪蒙古军队西征,建立蒙古帝国,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原,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回族。他们传播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文字。《明史武宗本纪》载:“正德十四年九月,上次保定,禁民间畜猪,着为令。”更有《野获编》和《艺梅珠蘑》中的《武宗外记》云:“明时回回人给事宫廷者甚多,武宗曾纳回回女为妃。”足见正德皇帝对伊斯兰教的推崇。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很多伊斯兰风格的艺术及工艺品。当时正大为流行的铜香炉也受到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出现很多以阿拉伯文字为装饰主纹的器物。
成套香器的出现
在明清时期以后,香炉以外的其他常见香器也逐渐出现。如末人常会同时使用焚香的香炉和装香丸之类香品的香盒。到元、明、清时期,则开始流行设计色彩、形状相似的成套香器,如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器,而明代已出现香炉、香盒及放置香箸、香铲之香瓶,这种三件一组的组合式香器。
另外,明代官窑也曾制作包含一香炉、两烛台、两花瓶的“五供”成套供器,使用在官方祭祀、寺庙法会等场合。
胡文明制鎏金浮雕花卉炉(一组)
此炉、瓶、盒三件成套的鎏金错银香具组合即为“炉瓶三事”。此作具有鲜明的胡文明风格,整体装饰具有相当浓厚的祈求富贵吉祥意味。(2012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300,000~500,000;成交价:RMB 1,265,000)
铜鎏金錾刻花卉纹炉瓶盒(三式一组)
这套组合为乾隆朝宫廷造办处御制品,材质珍贵,工艺卓越,铸刻精美。(2013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110,000~150,000;成交价RMB 230,000)
铜胎掐丝珐琅炉瓶盒三式
三式均为天蓝色地上饰缠枝莲花纹,镀金厚重,铜质精纯,胎骨厚重,珐琅釉色彩丰富。(2013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1,000,000~1,200,000;成交价:RMB 1,437,500)
马槽炉、瓶(一套)
此炉厚重沉着,底蕴浓润,通体无杂,抚之光彩益显。与瓶共做伴侣,乃锦上添花也。(2013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拍出;估价:RMB 350,000~550,000;成交价:RMB 414,000)
铜胎掐丝珐琅炉、瓶、盒
三器体量、铸造工艺、装饰风格、刻款笔法,实为难得一套。器形虽小,但沉浑稳健,具庙堂之气。(2013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800,000~1,000,000;成交价:RMB 920,000)
近代印度、西藏等地香器的流传
在清代和民国年间,由于鎏金、釉彩、透雕等制作工艺技术的进步,香器的形式更为活泼多样,材料范围也更加广泛。如清代的景德瓷香炉,各地的官窑釉瓷香炉、镂空的铜卧香炉等。
近代在交通便利、文化交流的气氛中,许多印度和我国西藏地区制作的木制香器、银制香器也开始流传,另外也有来自西方,便于现代人使用,不需要担心香灰问题,只要加水的熏香炉底点上蜡烛或酒精灯,再添上一两滴精油,就可以轻易享受满是浓郁馨香的熏香炉。整体说来,香器的形式较古代有更多选择。
掐丝珐琅八宝纹三足炉
此炉腹面饰暗八仙图案,乳足周饰如意纹,皆以松绿色为衬底加抛光鎏金,十分艳丽。(2012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320,000~380,000;成交价:RMB 402,500)
第二节 百变香器造型:从宫廷到民间
历代使用的香器有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箸、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香器,使用的质料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
香炉
香炉是一般最常见的焚香熏物的香器,但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已不可考。一般多认为现代的香炉最早是起源于古代煮食的青铜器,或是宗庙祭祀的祭器,所以有人说:“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鬻。”汉代开始出现的博山炉则是现代香炉的初祖。
一般而言,香炉的材质多元,目前常见的有陶瓷香炉,塑性强的陶瓷土可以做出各种变化的造型,甚至能够模仿青铜器的造型与色彩,但多以圆形为主;有些甚至雕镂花纹,或者装饰莲花形底座,适用于焚烧瓣香、立香、塔香、盘香、香末、卧香等各种形状的香品。使用上,一般需要先在炉底放置香灰、石英等隔热砂,避免炉壁过热而炸裂。另外也有金银、铜,或雕刻需要一体成形,若有一处微小损伤就前功尽弃的玉石、象牙、玛瑙等制作费时的名贵香炉。明清以来,壁厚不惧热、造型多变的铜香炉相当流行。
香炉设计不仅与香的材料和焚香的方式有关,也会因为历代不同的文化氛围使得香炉的外形有各种变化,如博山形、鼎形、三足形、火舍形(双层造型,有盖)、塔楼形等。
铜鎏金海八兽簋式炉
錾花鎏金铸制,镶铆炉耳。整器藏用得当,保存完好,配红木雕花翠钮盖与此件铜炉相得益彰。(2013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拍出;估价:RMB 180,000~250,000;成交价:RMB 207,000)
铜鎏金百宝嵌神兽香熏
清朝制。高20.5cm,香熏造型为神兽甪端,铜体,鎏金,满嵌百宝。做工精细,造型威武。(2013年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拍出;估价:RMB 800,000~1,200,000;成交价:RMB 2,070,000)
铜点金铺首耳鼎式三足炉
此铜炉通体点金,盖钮以镂空玉雕为饰,盖顶镂空雕刻如意蝙蝠纹样,甚为吉祥。(2013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600,000~800,000;成交价:RMB 920,000)
鼎式炉
鼎最初是烹煮食物的器具,和其他青铜器相比,鼎还是重要的祭器,象征帝王的权贵。著名的九鼎更是被视作国运的根基。这是其他彝器所不具备的威严。这就注定了以鼎为样式的鼎式炉森然气韵。虽然香炉和真正的鼎在体形上有着天壤之别,但这并不影响鼎炉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庄严而厚重,沧桑而沉迈。
鼎式炉
乳炉
在三足铜炉中有一大类称为乳炉,便是因为其炉足下垂而成乳状而得名。乳炉常为三足,其最具奥妙之处是其三足与炉身近乎完美的过渡。二者融为一体,很难明确地指出炉足与炉身的分界之处。乳炉形式简朴高雅,是炉中经典。
乳炉
鬲式炉
鬲本为古代陶制炊具,鬲式炉又称素圆炉,为夏商周鼎器变化而来的路款,《宣德鼎彝谱》中记载的鼎式炉共有二十余种,其中圆腹无纹、平口短颈的又单独称为鬲式炉,是后世流行的炉款之一。鬲式炉线条流畅,造型大气,端正肃穆,尤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鬲式炉
簋式炉
宣德炉及历代宣德炉中,以彝炉的评价最高,而此处所说的“簋炉”,并非指所有以彝礼之器为原型的香炉,而是单指“簋式炉”一种。《宣德鼎彝谱》曾赞美此炉是“款制大雅,为诸炉之冠”。当时于宣德年间奉旨监铸的各部大臣,都颇为赏识这款仿宋白定的作品。皇帝也十分青睐,是皇帝书房内的御用炉品。
簋式炉
花式炉
于宣德炉谱中并无特别指定的样式,其花样繁多、式样繁缛,有诸如菊囊炉、法盏炉、海棠炉、梅花炉等,各式各样炉形统称花式炉。由于花式炉形异量大,收藏此类炉者当选精铜、精工、妙色者藏之,其中犹以皮色为花式炉首选要诣。
花式炉
筒式炉
圆口直腹,状如圆筒,口径与底径基本相同,三足或圆足。筒式铜炉,炉形古拙,始于唐宋,至明宣德炉,可分三类:其一是光素无纹者,多辅以三足。其二是花式铜炉,于炉身錾刻各类纹饰,明代花式铜炉多錾金其上。其三是“三元”铜炉,炉口、腹中、底部弦纹各一。
筒式炉
钵式炉
造型源于僧人化缘之钵盂,钵早在唐代律宗《四分律》中已有记述,后世依其器型或制瓷器或作铜炉。至腰部内收,因其腹部收缩明显,直径比肩部短许多,使得整体器型极富线条感。
钵式炉
香兽炉
香兽炉同样是宣德炉中具有代表性的香具,将铜炉做成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动物造型,将香料置放于鸟兽腹内焚烧,香烟从其口鼻中飘出,十分有趣。以兽为炉始于唐代,苏东坡在《寒食夜》中有“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的诗句,这里的“鸭”便是指鸭形熏炉。
香兽炉
香炉不只是香料燃烧后的收集灰烬的功用,也因为中国文化赋予的种种意象,让它在使用的过程中增添了更多的灵性与美感。
铜莲瓣鼎式三足炉
“大清康熙年制”款,此炉以精铜为材,包浆丰润,腹身外壁莲瓣纹为主体纹饰。整器形制古雅,造型规整。(2013年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HKD 520,000~800,000;成交价:RMB 691,725)
藏金纸色戟尔彝炉
此炉用八炼洋铜铸成,本身藏金纸色带黄,墨白勾色不施金彩,炉底长方印款楷书六字:大明宣德年制。(2013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220,000~250,000;成交价:RMB 253,000)
掐丝珐琅双凤耳簋式炉
此炉仿青铜器式样,形制为簋式,整体掐丝填珐琅纹饰,精美华丽而不失古朴庄重。(2012年保利香港拍卖公司拍出;估价:HKD 1,000,000~1,500,000;成交价:RMB 1,204,970)
铜鎏金开光花卉三足炉
此炉仿西周鼎式,通体鎏金,金水明亮,形制规整,配有合宜雅致木盖和木托。(201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出;估价:RMB 50,000~80,000;成交价:RMB 57,500)
手炉
手炉,又称为柄香炉、提炉,原本是一种在冬天放了火炭、用来暖手的小火炉,后来演进成可以捧在手上或放进衣袖里的手提小香炉,多半是铜制,附有提把或可提的细链,炉身类似现在的小怀炉。手炉炉盖一般是镂空雕刻上各种吉祥图案,炉身表面多半是直接镂空,雕饰花、格纹、蝙蝠、山水、人物等,出现过多种花纹样式,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或花瓣形等形状。
张鸣岐款提梁手炉
此手炉炉身圆滑饱满,圆肩斜腹,通体赭红。底部篆书工整大方,结字美观。(2012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60,000~80,000;成交价:RMB 69,000)
香斗
香斗又被称为长柄手炉,插香处在前端,后面是一种以细长握柄提拿的小香炉,常见于修行者供佛之用。常见的形状是有长握柄,柄头常会雕饰瑞兽、如意或莲花,另一端则为一小香炉。香斗在唐代已经很流行,此类香器通常使用颗粒状或丸状的合香香品,现代则常见可插入线香或卧香使用。
香斗
清朝制。此香斗整体红铜铸造,炉身嵌银丝龙凤纹。包浆自然,皮壳优美,品相完整。(2012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100,000~150,000;成交价:RMB 207,000)
卧炉
卧炉是一种方身圆盖或长条形的香炉,通常会在其中一边设置插香枝的小孔,一般采用木、铜、石材等为材料制作,使用时是横置在桌上,横向点燃线香或卧香,香气会通过上盖的花纹孔洞向上飘出,所以也被称作“横式香炉”。现在有些卧炉做成上下两层,上层为焚香之处,下层则作为储香之用,拿取香品很方便。
使用卧炉烧香时,除插在一边的小孔让香枝悬空燃烧之外,也可以先在盒底的香槽先垫上一层香灰,再将卧香放置在香灰上面,也可点燃。
铜卧香炉
卧香炉一般在藏地流行,用于燃卧香、香粉。材质多为铜、银等。
卧香炉
此香炉上雕刻有“寿”字,周身可雕制吉祥图案,寓意美好。
巧生炉 狻猊足熏炉
手工仿古纯铜 估价:RMB 3,750 (图片提供:烟波致爽阁)
竹雕十八罗汉香筒
清朝制。由竹子雕刻而成,器身浮雕十八罗汉图,包浆滋润见古,意蕴无穷。(2014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10,000~20,000;成交价:RMB 11,500)
铜鎏金花卉纹方香筒
清早期制。此香筒四方柱形,包浆古朴,色泽光润沉郁,给人典雅庄正之感。(201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38,000~48,000;成交价RMB 82,800)
香筒
香筒,又称为香笼。香筒形状类近似卧炉,但横竖方向不同,是一种竖直熏燃线香的香器,这是与卧炉的最大相异之处。
一般而言,香筒多为上下圆平,上为盖、下为承座,筒身是高约二十厘米,直径约五到十厘米,长而直的圆筒,外壁镂空成各种花样,筒内设有香插,以安插线香,常见用竹、木、玉石或象牙等材料制作,与单纯放置香品、没有香插的香筒在功用上有所分别。
熏球
熏球又称为香球,相传最早出现在唐代初期的西安地区。熏球大小不一,但多呈现浑圆球状,上方设计一条细致长链,炉体整个镂空,透雕花卉枝叶,并从中央分成上下两半,而两个半球之间通常以数个铆钉接合,成为完整的一体。
炉体内部中心位置装置有一个浅腹小杯,以纤细的轴承安置于炉内正中央,而精巧的力学设计,无论熏球上下或左右滚动,小杯能够一直保持平衡,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所以古人会将熏球放到被子里熏香,不需要担心香品打翻而倾倒起火,或是熄灭,所以也有人称作被中香炉。
葡萄纹镂空飞鸟香熏球 (一对)
此香熏球纯银做胎,通体镂空,整体设计巧妙,金银雕饰华美。(2007年黑龙江嘉瑞拍卖有限公司;估价:RMB 400,000~600,000)
另外,熏球也曾使用在明清时期皇室庄严的出巡仪队中。而一般富贵人家的妇女乘车出游时,袖中有小熏球,还有随侍的丫鬟也会持熏球,所经之处是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香罐
香罐是用来储存瓣香、末香或塔香等香品的小罐子,大小通常是依个人习惯选用,一般采用木制、可以密封的不透气圆罐或方罐。如果家中有数种不同香品,建议要将不同的香品分别储存。
橙果模压香罐
传统宫廷匏制法,取材奇罕,特色鲜明,李园定制物。(2013年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8,000~12,000;成交价:RMB 10,350)
铜胎珐琅香罐
此炉采用掐丝珐琅与外嵌饰技术相合的工艺,珐琅色泽典雅,造型秀丽。(2013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拍出;估价:RMB 4,000~4,500;成交价:RMB 5,750)
香插
香插,也有人称为“香托”,是设计用来插放线香、卧香或盘香,使香不会倾倒或直接接触香炉的工具,多半是一种有插孔的基座,另外也常见有Y字形、葫芦形、莲蓬形等,材料则有金属、玉石、陶土等。香插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并没有固定,因香长短不同、粗细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
白玉香插
作品线条生动飘逸、流畅自然,点、线、面结合,互为映衬,相得益彰。(2014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10,000~20,000;成交价:RMB 17,250)
铜鎏金坛云香插
此香插以铜鎏金制成,整器造型及花纹独特,同纳艺术及宗教价值,甚具收藏意义。(2013年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HKD 20,000~50,000;成交价:RMB 81,662)
香盘
香盘专指焚烧香印的扁平承盘,又叫作香台或常香盘。香盘一般是用坚硬的木材、陶瓷或金属做成碟子状,形状有方形、圆形、菩提叶形等。
香盘的使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盘中盛香末压成连续字形,如寿字或某些梵字,直接点火焚烧。另外,因为有些香盘上会有可以插线香的小孔,或者也可以在香盘上放置香插,再将线香或盘香安稳地卡在香插上,点燃过的香灰就会平稳地落在香盘里,此时的香盘就是作为承接线香燃烧后香灰的香器,使香灰不会四处散落,影响环境整洁。
湘妃竹制方形香盘
此香盘通体以湘妃竹为材,古朴大方,包浆红润,竹纹清晰雅致,体现了竹器特有的韵味。(2013年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20,000~30,000;成交价:RMB 69,000)
香盒
香盒是一种放置线香、卧香等细长香品的容器,又称香合、香函、香箱等。香盒一般是木制,但也有陶制或金属制,形状多为扁平状的圆盒或方盒,体积大小则不一定,端视用香者的习惯而选择。造型精致优雅的香盒是装香的容器,也是装饰香案、居室的物品。
另外,现在也有人将一种从印度或我国西藏地区引进,四面镂空,做成四角或八角盒子状的直立香炉或卧香炉并称为“香盒”。在此处,我们所说的是上述的储香的香盒。
铜鎏金錾刻花鸟纹香盒
清中期制。铜香盒形制文雅,刀工犀利,简洁明快,镌刻细致,形象传神。(2012年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50,000~70,000;成交价:RMB 57,500)
剔红海棠式人物香盒
清乾隆制。此盒雕工精细,图案结构严谨,人物形象形神具备。(201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香港拍出;估价:HKD 120,000~170,000;成交价:RMB 108,882)
沉香花卉纹香囊
清乾隆制。此香囊正反两面镂空雕各种吉祥图案,构图巧妙,工艺精湛,刀法健朗。(2012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30,000~60,000;成交价:RMB 36,800)
香囊
香囊,也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即今日所说的“香包”。小巧而精致的香囊一般多是用刺绣丝布制成囊状,使用时直接将各种香粉、干燥花等香品盛放入囊中,以随身挂佩或携带,自然散发香气。有时也会把香囊再放入玉石、金银等材质做成的镂空小盒里。香囊上端通常系有丝线或颈链,能直接挂于颈项间。依据香囊内装不同香品,香囊也就具有药用、安神、避瘟疫、助睡眠等功能。
早在屈原时期就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记录,说明当时是在香囊中装满兰蕙等香草。唐末时期,香囊是贵族妇女们常用的饰物,而在明清时期佩戴装置各种香品的香囊在民间已是处处可见。清末起,中国香文化走向萎靡,许多品香知识已逐渐失传,但宗教用香与佩戴香包这两种用香形式,在民间仍得以延续和保存。
象牙透雕花卉香囊
清中期制。这件香囊呈香包状,采用镂雕、染色技法,出自宫廷造办处如意馆技师之手。(2013年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50,000~70,000;成交价:RMB 57,500)
象牙透雕山水香囊
清中期制。此香囊采用镂雕工艺,多层染色,有赭黄、青绿等,雕山水人家题材,屋舍、翠竹、松石等细节表现均精致俱全。(2013年北京市古天一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出;估价:RMB 50,000~70,000;成交价:RMB 74,750)